APP下载

理论因实践而闪光

2019-10-24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暗带桂圆脑血管病

王拥军

八月,桂圆成熟的季节,北京市场上可以看到鲜嫩的、被精致包装着的桂圆熟果。夫人最近工作比较辛苦,我特意买了一盒,让她尝尝鲜。拿回家,夫人却不想吃。原因是小的时候,听老人说,吃了桂圆就七窍流血,从此就对这种水果没了好感。身为水果的桂圆一定没有想到自己曾经被这样编排过,如果真的可以感知,说不定要怎样委屈呢。

不过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莫名其妙的“理论”,不知误导了多少人。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是真的吗?》,应该可以被定位为科普节目(图1)。节目组会选择很多源自生活的小话题,然后以现场实验的方式来确定真伪。因为没有看过全部的节目,所以对其科学性不能妄下结论。但是,这样对于一个问题实证的方式却可以在受众中,特别是年轻人中埋下科学思维的种子。

有一句唯物主义的名言: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医学研究来说,可以理解为临床试验是检验学术论题的科学标准。而这从临床研究的诸多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从脑洞大开到聚焦,聚焦的过程就是确认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而正确的理论一旦被临床研究验证,将会对医疗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图1 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是真的吗?》

1981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格洛斯楚普医院(Glostrup Hospital)的神经外科医师Jens Astrup等提出在脑局部缺血之后存在着由于缺血导致的功能抑制但脑组织没有坏死的区域,命名为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缺血半暗带被认为是缺血后可挽救的脑组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靶点(图2)。半暗带理论开辟了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新时代,然而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放出光芒。

图2 Jens Astrup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

就在同一年,美国麻省总医院神经外科Thomas H.Jones等发现在清醒的灵长类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中半暗带的存在与时间高度相关,也就是可挽救脑组织存在一定的时间窗(图3)。

1985年,麻省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的Justin A.Zivin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可以开通闭塞血管,改善缺血半暗带,挽救缺血脑组织(图4)。至此,半暗带理论给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带来曙光,世界的目光开始聚焦于这个神奇的基因工程的药物。

图3 Thomas H.Jones等提出半暗带和时间相关

图4 Justin A.Zivin首次证实t-PA可以挽救半暗带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试验的成功彻底验证了半暗带理论的正确性,这个理论把静脉rt-PA带入各国临床指南,又把血管内治疗带入各国指南,使得全球脑血管病治疗的面貌焕然一新(图5)。这个理论也有可能把神经保护治疗引入我们的临床实践。

然而,并非所有的理论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原因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大多是心源性卒中的理论没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低流量给氧可以给缺血脑组织提供更多氧气的理论也没有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神经保护治疗的理论还在等待更为明确的实践检验,干细胞治疗也在等待实践的检验。

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金标准,理论只有在经受住实践检验后才能发光,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而检验理论的过程正是临床医学成熟和完善的必经之路。

图5 脑血流和半暗带、梗死的关系

猜你喜欢

暗带桂圆脑血管病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创伤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桂圆和苔藓
不按套路出牌
开心就好
桂圆干买前摇一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