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痛中的应用

2019-10-24俞凌丽陈先进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患肢下肢实验组

陈 林,陈 芳,李 婷,俞凌丽,陈先进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芜湖市中医医院 1.护理部;2.骨科,安徽 芜湖 241000)

下肢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和多发疾病,多采用手术治疗,术后疼痛和患肢肿胀为常见术后并发症。术后强烈持久的疼痛不仅给患者增加了极大痛苦,影响睡眠,而且疼痛时间的延长也会延缓手术切口恢复[1];手术创伤可导致患肢出现不同程度肿胀,不利于术后康复锻炼,影响手术疗效。因此,术后早期消肿和减轻疼痛是骨科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临床护理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综合护理技术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痛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12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住院行下肢骨折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3~83岁,平均(55.1±17.1)岁;股骨骨折 7例,胫腓骨骨折14例,髌骨骨折 5例,踝关节骨折2例,跟骨骨折2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 例,年龄13~85岁,平均(55.1±15.6)岁;股骨骨折8 例,胫腓骨骨折 17 例,髌骨骨折 1例,踝关节骨折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有外伤史,符合下肢骨折诊断标准;患者知晓并同意治疗方案;实行手术治疗;能正常语言交流。排除标准:耳部皮肤破损者;对胶布过敏者;有局部冷疗、热疗禁忌证;精神异常;感觉障碍或减退者;严重血运障碍者[2]。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正确摆放术后体位及患肢;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切口及引流情况、术后肿痛等病情变化;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做好术后健康宣教、安全告知、情志护理和饮食调护;指导协助患者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运用中医综合护理技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耳穴压豆。术后根据患者病情选取神门、皮质下、交感、髋、膝、肾等穴位进行耳穴贴压,指导患者及家属采用对压法进行按压[3],每日3~5 次,每穴每次按压1~2 min。②盐袋冷敷。将两份各500 g中号粗盐粒于患者术后从冰箱取出分别放入自制布袋中,避开手术伤口,在患肢手术部位两侧纵行或上下放置并固定稳妥,冷敷30 min后更换冷盐袋继续冷敷30 min,每日两次,冷敷时间为术后48 h内。③涌泉穴拍打。术后第1天开始实施涌泉穴拍打。将患者双下肢用软枕抬高15°,操作者站于床尾一侧背对患者,双手五指并拢,拍打患者足底涌泉穴,拍打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为30次/分钟,每次10 min,每日2次[4]。④中药热奄包。术后第3天开始实施中药热奄包外敷。将院内自拟方中药(独活、乳香、红花、没药等12味中药)粉碎后与中号粗盐粒混合,装入双层布袋内,表面喷水至潮湿,放入恒温箱中加热至60℃时取出,外裹清洁毛巾,避开手术切口敷于患肢一侧或足三理、三阴交、涌泉穴上并固定,每日两次,每次30 min[5]。

1.4 评价指标

1.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 采用VAS对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1.4.2 患肢肿胀值 对两组患者术后3、5 d患肢肿胀值进行测量和计算,肿胀值=患肢周长-健肢周长。具体测量方法为双下肢取膝关节伸直位,确定测量点并标记,用医用软尺测量双下肢肢体周径,精确到毫米。胫腓骨骨折测量髌骨下10 cm处周径,股骨、髌骨骨折测量髌骨上10 cm处周径,踝关节及跟骨骨折测量内踝尖水平周径[6-8]。

1.4.3 患者满意率 患者满意率调查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之和/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不同时点间的比较采用F检验和q检验,术后3 d与术后5 d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VAS评分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实验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VAS评分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组别n手术后12 h手术后24 h手术后48 h手术后72 hFP实验组303.27±0.74∗a2.60±0.50∗b2.03±0.67∗c1.50±0.73∗d38.973<0.01对照组304.30±1.24a3.23±0.68b2.40±0.56c1.93±0.37d52.931<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符号不同,表示P<0.05。

2.2 患肢肿胀值 两组患者术后5 d患肢肿胀值均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患者治疗后患肢肿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5,P>0.05)。详见表2。

组别n手术后3 d手术后5 dd±sd配对tP实验组302.44±1.491.50±1.250.95±0.667.884<0.01对照组303.11±1.372.16±1.230.94±0.539.714<0.01

2.3 患者满意率 实验组患者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下肢骨折及手术致筋脉受损,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离经之血于肌肤腠理间瘀积导致肢体肿胀,而气血运行瘀滞,经脉循行不畅则导致疼痛[9]。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冷疗、耳穴压豆等单项或两项联合的中西医护理技术来解决术后肿痛,但存在药物副作用大、早期减轻肿痛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研究通过中医综合护理技术的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肿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耳穴压豆通过对耳廓上腧穴的刺激作用,可降低神经元痛放电作用,有效提高机体内源性吗啡等神经递质水平,调动体液中抗痛因子,激发疼痛防御机制,达到镇痛效果[10]。本研究选取的神门穴、皮质下穴属经外奇穴,神门穴为安神止痛之要穴,皮质下穴、交感穴均为耳针麻醉常用穴,可活血消肿、消炎止痛[11]。诸穴同治可达到疏经通络,活血祛瘀,镇静止痛之功效。粗盐袋冷敷通过物理方式使局部皮肤温度均匀降低,周围小血管收缩,局部血流量及渗出液减少,局部肿胀得以减轻。同时,低温可抑制细胞活动,减少组织胺等炎性介质释放,降低神经信号传导和神经末梢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12-13]。涌泉穴为防病治病要穴,外力直接刺激涌泉穴可对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促进气血运行,有效改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血液淤滞,从而达到减轻下肢肿胀的作用,同时还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4,14]。中药热奄包外敷可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15]。本研究使用的热奄包中的红花、川芎、没药、乳香等中药配伍可活血定痛,消肿生肌;牛膝可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消肿止痛[16]。上述中药粉碎后与中号粗盐混合加热外敷,使局部皮肤黏膜血管扩张,能促进药物在局部组织的渗透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可有效缓解疼痛[15,17]。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患者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运用中医综合护理技术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患肢下肢实验组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