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策略
2019-10-23何星明
何星明
摘 要 在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实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并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有效创建开拓学生视野,进而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优势越发的明显,小学语文教师应增强对其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运用,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20-0009-01
现阶段,多媒体信息技术渗透到了我国各行各业之中,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可将动画、视频以及声音等,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
一、构建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一堂课45分钟,学生能够集中听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足一半,其它时间内学生基本处在被动学习以及被动参与的状态之中。要想转变此情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重视对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资料信息之外,教学活动还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对教学信息进行显示,进而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性强的游戏情境,进而让生字学习变得更加的形象化与生动化,通过游戏情境来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对生字进行理解与记忆,并熟练的进行应用。如开展摘果子识字游戏,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颗挂满苹果的树,每个苹果中都有一个生字,若某个小组中的成员能够读准果子上的生字,那么此小组就可以摘下一个苹果,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摘下的果子最多。通过向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可有效调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与学习欲望,进而夯实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立足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持久性不强。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诸如通过动画、音乐以及视频等方式,来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其二,思维发展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但其思维活动依然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具象思维特征,表现为在记忆方面,小学生的具象记忆作用极其显著。同时,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主要以接受课本中的文化知识为主,部分学生会通过已有经验来进行具象思维打转化,但这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需在教学中积极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而弥补学生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存在的不足。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讲述了“人”字形轨道设计方式,部分学生无法很好的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演示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为何“人”字形轨道可以让火车通过崇山峻岭时变得简单易行,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对教学理念予以不断的更新,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在传统教学观念之中,教师教、学生学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所以,教师需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正确的引导学生,并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充分的发挥出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具备的辅助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若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那么学生就无法对周总理予以深入的认识,进而难以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对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和周总理生平事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学生观看结束后,还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其次,在自由讨论和课堂发言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周总理的良好品德、学习态度以及生活作风等进行学习,使学生受到积极的感染与熏陶。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的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备的作用,将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的效果,为学生认知过程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增强教学研究,立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具备的特点,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建立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46.
[2]王苗苗.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13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