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器具 让课堂“活”起来
2019-10-23于洋
于洋
摘 要 益智器具的到来,课堂上学生即动脑又动手,二者并驾齐驱,相辅相成,打开了学生身上学习源泉,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器具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推手,还是学生的玩伴,各种五颜六色的学具,让学生常常爱不释手,一边玩一边学,小学数学课堂也焕然一新。
关键词 益智器具;思维方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8-0156-01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体验性和直觉性,其思维活动的进行要依赖于动作、实物、图像、语言等为支撑。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其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
一、走近器具,激发学习兴趣
例:在进行益智活动“汉诺塔与数学递归法”教学时,导入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古印度的僧侣流传一个关于宇宙会在一瞬间毁灭的预言,大家想不想听一听?(师运用图片、语音等方式课件演示“汉诺塔”的由来)
吊足学生的胃口,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的需要和強烈的学习兴趣。
二、走进器具,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观察器具,引导有序思维
例:在进行益智活动“汉诺塔与数学递归法”教学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我们了解了汉诺塔这款器具的由来和玩法,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试一试?
学生一个个兴趣高涨、跃跃欲试。
师:在动手操作之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这款器具构造。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介绍汉诺塔操作台上有三根立柱和8个有小到大一次排列的圆环。
师:结合器具,你能说一说玩法吗?大家好好听,做好补充。
在组织学生经历观察、思考之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通过努力实现后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鼓励,这样有利于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使用器具,引导解析思维
例:在进行益智活动“汉诺塔与数学递归法”教学时,在引领学生观察完器具的构造之后,并没有急于放手让学生根据规则将8个圆环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上,而是降低难度发现规则。
师:同桌合作,动手尝试将三个圆环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上,要求边操作边画图记录思路。找出用时最短且移动次数最少的组为优胜组。
学生反馈,课件同步演示。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我们发现7步是移动最少的次数,你看懂了吗?下面就让
我们挑战一下谁的动作最快。谁来向老师发起挑战,请到台上来。
5名学生和老师将汉诺塔摆放相同格式,开始。
师:为第一名鼓掌。老师发现刚开始我们的汉诺塔是相同的,为什么移动后不同了,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前面小圆盘和中圆盘从A柱移到C柱上,至少要移3次;后面要把C柱上的它们移到B柱上的大圆盘上面,也要3次,只是柱子顺序变了。
生:我懂了,3个圆盘的移动只要在3个圆盘的移动3步的基础上,将大圆盘移一步,再用同样多的步骤将2个圆盘移到大圆盘上就可以了。
师:是的,有了3个圆环做基础,4个圆环的大家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师个别指导。
3、玩转器具,引导创新思维
例:在进行益智活动“汉诺塔与数学递归法”教学时,在引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经典的“棋盘放米粒”题目。
师:64格的棋盘会放上多少米粒?你会怎样解决。
生:我是这样想的,第一个格放一粒,第二个格2粒,第三个格4粒,第四个格8粒,我发现它们依次是:20=1,21=2,22=4,23=8......然后第64格是263,然后求和就行了。
三、走出器具,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例如“巧放圆形”这套器具,在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动手操作中学会挑战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后,通过生生挑战游戏,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协调运作的能力,养成有序操作的习惯,通过组组间对抗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在益智器具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器具的特点的精心组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愿意主动去享受体验和探索知识的乐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