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9-10-23义君
义君
摘 要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小学生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数学学习逻辑思维才能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质量。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逻辑思维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对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很浅,但是为整个数学学科打基础,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2019)18-0042-01
数学是一门逻辑很强的学科。对于此,数学老师就要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为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要求学生使用逻辑思维搭建自己的数学体系,从而能形成较好的数学学习思维意识,这对深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是三大主科中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小学生要强化自己的思维逻辑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创新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学习数学时的逻辑思维。我国很多小学的领导人员和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引起重视,没有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就使得小学生逻辑思维较差。所以在日后的数学教学期间,小学数学老师应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较高年级的学生,这段时间学生的可塑性最强,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举例的方式培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与此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为日后初中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知识具有特殊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学习数学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数学教材大多以生活背景进行拟题,虽然死板,但是在运用方面又灵活多变,若是教师教学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产生讨厌数学的心理。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锻炼,对之后的学习也失去信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学生,有计划地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合理引入问题
要想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首先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配合,而借助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良好的求知欲,进而促使小学生主动探索,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直接途径。此外,质疑精神能够为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升华小学生数学探究思维的前提条件。所以,合理引入数学问题,在确保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激发学生质疑精神,对培养其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二)以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不同小学生的特点有所区别,同时教育背景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需要在前期教学大纲的指导之下明确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安排,积极地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有效改革,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思考,立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好地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另外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之中,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考量,积极调动个人的数学知识,实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有效互换。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老师还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有效互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体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并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引导比较内向的学生时,老师可以在课后多和这些学生谈心,在课堂上多给予这些学生表现的机会,对其的点滴进步进行肯定。
(三)注重生活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首先离不开课本。因为对一名小学生来说,他的学习时间基本上都在学校,而学校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初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结合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数学知识毕竟比较抽象,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地进行讲解,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未必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尽量多地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数学的试验。因为在对数学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避免不了要动脑筋思考,这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锻炼。要让学生能够在数学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只有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进行概括总结,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及效率,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理应得到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及关注。
参考文献:
[1]龚美燕.浅谈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9(11):1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