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2016-12-30宋梅春
宋梅春
【摘 要】山村学校教学设备不齐,数学教学不能直观演示,这时巧用教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教学中巧用数学教具,提高教学效率的实例,阐述了巧用教具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巧用;教具;效率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样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与数学知识的特征相矛盾。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针对上述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我进行了巧用学具教学的初步尝试和探索。
一、巧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苹果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四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巧用自制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手中没学具,自制学具解决课堂中所遇到的难题。六年级一个练习题中要学生求一个空心水管的体积。大部分学生看到这个题无所适从。我们是山村小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竹子,我叫同学们回家截取一段竹子,并把竹节截掉,做成空心水管形状,再拿到学校。我问同学们,空心水管是什么形状?学生齐声回答是圆柱形。我再问:“求空心水管的体积就是求什么的体积?”学生答:“求圆柱的体积。”我再追问:“求圆柱的体积,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答:“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我又问怎样求空心水管的底面积,学生拿着学具左看右看,还是想不出解题的方法。我指导学生把自己制作的空心竹筒竖着放在课桌上,用铅笔沿着空心竹筒的外围画一个圈,内围画一个圈。再把竹筒拿掉,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一个圆环图形,同学样看后恍然大悟,空心水管的体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空心水管的高。用学具教数学,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又增进了师生感情,不愧为一举多得之举。
三、巧用学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我在教学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时,让学生展开事先带好的纸盒,观察前,先向学生说明展开是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长方体的面,那么到底观察面的什么呢?是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学生明确目的后再动手操作实践,一下子就感知到长方体有6个面,它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四、巧用学具,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
通过学具的操作,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普遍反映面积计算公式十分抽象难懂,我就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已经沿半径分成若干等份的圆拼成他们曾学过的图形。有的拼成了不规则图形,有的则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或似长方形,我马上指导后,一部分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五、巧用学具,有助于学生出现典型错误时质疑解惑
学生在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错误,然而,出现错误并不是坏事。它可为进一步搞活教学活动提供机会。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是错的,善于把错误作为质询和探究的出发点,通过讨论,使他们看到错误之所在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可以有效地消除错误,达到对正确结果探究的目的。能使坏事变成好事,使学生得到更大益处。例如,在讲五年级一练习题中,出现一道这样的难题,沿着一个长方形的对角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很多同学都说它们的周长不变、面积变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大了。我说同学们周长不变说对了,但面积变大错误,全班同学争议了好久。我建议同学们同桌合作,拿出四支笔做成一个长方形,动手操作一下,很多坚持说面积变大的同学终于明白了错误的原因。
学具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文化科学的情感、态度和探究精神,使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学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