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学,建构实效初中物理课堂

2019-10-23张玉华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张玉华

【摘   要】  要想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就要从问中寻找机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学生在问题导学中灵动思维,提升物理综合素养,建构实效的物理课堂。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导学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更离不开问题,学生只有在面对问题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有参与积极性的体现,又有主动的思考、探究,表现出学生极高的学习兴趣,成功构建了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进行实际课堂教学,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引线,指引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从而成功建构实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一、问题导学,激发学习欲望

要想一堂课有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在导入环节下足功夫。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对问题比较敏感,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入新课的学习,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欲望会被成功的激发,主动投入到课堂中,积极地思考、分析,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学习新知,这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在讲《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课时,新课伊始,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要怎样看出物体是有动能的呢?又是怎样知道物体具有势能的呢?学生根据自己在预习中获得的知识,很快给出了准确的答案:如果物体正在运动,那么物体就是有动能的,而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至于重力势能则是当物体被抬高后就有了,弹性势能是物体有了弹性形变就会有,比如弹簧形变后就有了弹性势能。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了肯定,并紧接着从讲桌下拿出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热包子现在能立刻吃吗,学生纷纷回答:不能,会烫伤嘴巴的。教师接着问道:那么这是不是说热包子具有能量。学生答道:是。教师提出:包子的能量是多少?你能用肉眼进行判断吗?那么物体具有的动能、势能能否用肉眼进行判断?机械能作为动能和势能之和能用肉眼进行判断吗?学生就想到了前面学过的相关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用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学生最后给出了回答:热包子的能量是不能用肉眼进行判断的,而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势能、机械能,则是可以直接用肉眼判断出来的。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想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就要对新知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教师运用问题导学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产生学习的欲望,并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打造富有实效的物理课堂。

二、问题导学,调动探究热情

物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也有接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现象,把学生引入到似曾相识的情境中,促使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成功建构实效的物理课堂。

如在教学《世界是运动的》时,由于本节课将会出现一些物理名词,比如运动、静止、参考物……如果教师单纯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于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当你坐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时,你是否感觉到了路边的小树、楼房在离你远去;当你走下公共汽车步行回家时,就会有大哥哥、大姐姐骑车从你身边经过;当你抬头望向天空时,又大又圆的月亮正随着你一起在走路……学生沉浸在了教师描述的场景中,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明明是坐在了运动的公共汽车中,可是为什么我会感觉是楼房、小树在运动呢?为什么我原本正在走动,大哥哥、大姐姐也在骑车动呢,而我却感觉是大哥哥、大姐姐在动,我怎么就没动似的?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并提出运动、静止、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参照课本内容进行问题的思考、探究,学生都积极加入到问题的解决中,获得了足够的成就感,并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师运用问题导学陈述学生身边现象,使学生自己在熟悉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在问题导学中,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还使学生收获了学习的满足感,建构实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三、问题导学,提升认知能力

学习物理知识是用来解答问题的,可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原因,导致学生容易出现答错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教师可以先详细地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并对一些应当注意的知识点进行理解说明,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率。借助问题导学,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提升认知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认识到力存在于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后,教师向学生说明:其中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是施力物体,二者缺一不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认知力存在于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谁是施力物体、谁又是受力物体,教师向学生提出了針对性的问题进行导学:当船在湖面上行驶时,是什么力驱使船在前行:()A 船桨对水的力B水直接作用在船上的力C划船桨的人对船施加的力D水作用在船桨上的力。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学生先想到的是船桨在划水,故而船能在水面上行驶,既然是船桨划水导致的,自然会选择答案A了,当学生给出这个答案时,教师带领学生重新审题并着重让学生注意题目中的要求——驱使船前行的力,根据力的作用相互性,那么受力物体是谁,施力物体又是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意识到,在本题中如果没有船桨的划水,船是不会动起来,可见船桨才是受力物体,根据力的作用相互性可知,既然船桨是在划水,水自然就是施力物体了,是水施加的力作用在了船桨上,船桨又固定在了船上,故而带动了船的前行,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选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利用问题导学,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使学生在针对性问题的引导下,对物理知识有了更为准确的认知,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问题导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动思考、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建构具有实效的初中物理课堂。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