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生活桥梁”,实现高效学习
2019-10-23缪娅洁
缪娅洁
【摘 要】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提倡在生活中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真正的教育,小学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搭建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和探索,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使数学课堂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学生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下,把握知识的生活内涵,达到生活资源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这样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时间久了,也必定会遗忘,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扭转这一现象,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搭建生活的桥梁,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融合,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生对其难以产生学习的热情,加之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在生活中缺乏观察,很难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所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越接近,他们获取知识的热情就会越高涨,产生亲近感和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并自觉地将所学知识和现实建立联系。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建篮球队,每个班级可以派一个男同学参加。派谁去呢?体育老师从班级中选了3个篮球“高手”进行了测试,小强投了25次,投中16次;小华投了20次,投中13次;小明投了30次,投中18次。究竟应该派哪个同学参加学校的篮球队呢?老师微笑着对学生们说:“你们能帮助体育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有的同学提议,让投进次数最多的同学去,但其他学生发现这样做并不合理,因为投的次数不一样。也有学生提议可以比较失误的次数,但同样发现,这样比并不科学。课堂进了短时间的沉默后,有学生提议可以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然后进行比较。学生们觉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教师趁势引导学生算出了结果,引出了这3个分母为100的分数,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了百分数知识的学习中。
上述案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生活素材,强化学生理解
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他们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甚至会出现思维中的短板,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应活化课堂教学方法,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形象的事物,将生活材料数学化,从而增进学生的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在教学间隔排列时,教师为学生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正方形如果有10个,圆形纸片最少有几个?最多呢?如果让学生直接解答,难度会很大,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动手摆一摆,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完成题目的解答。学生们发现可以这样摆:①□○□○……□○,这时□的个数等于○的个数;②□○□○……□○□,这时□的個数比○的个数多1;③○□○□……□○,这时□的个数比○的个数少1。通过摆,学生们发现有3种不同的情况,圆形纸片最多有11个,最少有9个,顺利地得出了结论,帮助学生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上述案例,在面对难以理解的题目时,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适时地引入生活素材,让学生经历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探寻出结论,强化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引入生活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因此,教师应注重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学生引入生活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与思、思与行、行与创的统一。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为学生引入了这样的问题:“王大伯准备用篱笆围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羊圈,其中一面靠墙,至少需要多少米篱笆?最多呢?很显然,这是一道现实性很强的题目,不能直接套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依据题目中的条件:“一面靠墙”,可以得知只有三面需要围,还有一面不需要围。如果将长的那一面靠墙,所需要的篱笆长度就是最少,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进行解答:6×2=12(米),8+12=20(米);反之,将宽的那一面靠墙,所需要的篱笆长度就是最多,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进行解答:8×2=16(米),6+16=22(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又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的内容后,并没有照着例题让学生进行单一的练习,而是为学生引入了生活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延伸了学生学习的境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与生活相脱节的教育,必定是低效的,因为学生没有能够真正地柔化数学知识,无法建构起清晰、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溯本求源,将数学课堂生活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使数学真正成为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参考文献】
[1]曾立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56.
[2]曾立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