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测分析”,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2019-10-23章晨
章晨
摘 要:学测是教师教学的标杆,对教学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基于学测分析,教师要展开深度备学、深度研学和深度探寻。学测分析是教学的依据、载体、抓手。基于学测分析,教师不仅要提出相关对策,还要通过学测分析、诊断,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不断拓展、延伸、深化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测分析;教学改进
学业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跟踪监测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或组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控。江苏省自2006年参与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学测,并从2014年开始独立实施两年一次的学业监测(注:以下简称为学测)。通过学测分析、学测诊断等,了解学生具体学情,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一、基于学测分析,教师要深度备学
应该说,学测试卷是学科专家的智慧结晶,是学科专家对数学学科的深度解读,对学生数学学习力、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次探测。学测试卷是一种标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基于学测分析,教师要展开深度备学。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研究数学教材,从而真正厘清数学教材中每一部分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以江苏省2016年四年级学测选择题第六题为例,该题首先给出了一个数学情境,即“学校举行广播操比赛,每行有12人,一共有16行”(参见苏教版三下),然后给出了一个竖式,要求学生指出竖式中一个步骤的含义,比如乘数“6”乘122,表示“6行有多少人”,比如乘数“1”(10)乘12,表示“10行有多少人”。这里,学测着眼点不在计算法则,而在法则背后的算理、意义。以本校为例,错误率高达52.4%。应该说,对于这种简单的生活情境,学生都会列算式。根据算式,学生也同样会计算。但会计算并不代表理解、掌握了算理,更不代表学生能把握形式数学背后的非形式化意义。学测分析启示我们,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教学”“形式数学”,更是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意义数学”。因此,教师在备学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数学知识、技能等,而且要着眼于过程与方法,并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情境中获得感受、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新知时,往往能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诞生过程——“过程数学”;但在“过程数学”提炼概括成“对象知识”后,却很少返回知识本源。于是,学生掌握了“对象数学”,但与“过程数学”“意义数学”等渐行渐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返回知识的本源,重获青春,否则就有蜕化的危险”(冯·诺依曼语)。
北京教育學院刘加霞老师说:“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忽视对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等的研读,就有可能虚化教学目标,从而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对于一个知识点,教师应当从多个维度如“理解”“掌握”“分析”“综合”“应用”“评价”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在“形式化算法”和“非形式化意义”之间来回穿行,让学生既能对形式化数学进行意义赋予,又能对非形式化数学进行意义抽象,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数学探究。只有这样,数学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基于学测分析,教师要深度研学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数学教学的恒守的教学理念、教学情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展开教学。”学生的学情包括共性学情和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的、独特的学情。通过学测分析,可以把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情。
以江苏省2016年学测选择题第十五题为例:小明喝一杯牛奶,第一次喝了一半后加满水,第二次又喝了一半后加满水,最后全部喝完。小明喝的牛奶和水比较,是水多,还是牛奶多,或者一样多?学测结果显示,本题的错误率高达37.6%。笔者随机挑选了几位出错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学生之所以出错,原因就在于学生纠缠于“水”和“牛奶”,而没有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学生的认知是感性的,往往容易被题目中的无关因素(在本题中就是“倒来倒去”)所吸引、干扰。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受年龄、心理特征的制约,很容易关注局部的、细节性的内容、特征,从而容易忽视整体性、结构性的内容。为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需求、个体差异、思维方式、认知特质、学习特征等,从而有效缩小“教”与“学”的落差,让数学教学软着陆。就本题而言,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实验,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可视化;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整体和局部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两次倒来倒去的过程看,什么物质始终没有变化?水是怎样变化的?分别着眼于牛奶和水,学生的思维就能突破定式,挣脱思维的固化思路,从而敞亮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维顿悟。
运用学情前测,教师可以明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从而快速调整教学预设。关注学生整体、个性差异,能使教师自身的教学走向个性化,从而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只有精准把脉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的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如教学最优化理论创始人巴班斯基所认为的,“教师与学生交往越全面……教学法就会越灵活、越有成效、越明确”。
三、基于学测分析,教师要深度探学
备学、研学为教师的数学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理解、学业成绩等具有很高的相关度。基于学测分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展开深度探学。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赋予学生独立的思考、探究、表达时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情等,要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助推学生展开数学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