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MRI诊断效果及检出率影响分析
2019-10-23孙瑞
孙 瑞
(昆山宗仁卿纪念医院放射科 江苏 昆山 215300)
膝关节为机体重要承重关节,半月板是股骨、胫骨间月牙形纤维软骨组织,该组织具有维持膝关节稳定、保证膝关节营养供给的作用,一旦其受外力影响发生损伤,不仅会影响膝关节功能,还会降低其生活质量,故需及早诊断、治疗,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间。临床既往多开展X线检查,但其检出率较低,MRI因分辨率高、无创、无辐射逐渐应用于临床中。本次选择5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开展MRI诊断,现汇总诊疗经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自2016年4月—2019年3月接收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n=50)进行研究,其中男(n=28)、女(n=22),年龄区间(22.58~68.52)岁,年龄范围(44.36±20.58)岁;左侧损伤者21例、右侧损伤者18例、双侧损伤者11例。纳入:依从性较好者;病例资料齐全者;无先天性膝关节组织损伤者;无精神疾病者。排除:膝关节先天性损伤者;半月板先天畸形者;骨关节病诱发半月板损伤者;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脏器组织损伤者;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纳入研究患者均开展MRI诊断,以关节镜检查为准,分析MRI诊断检出率、准确率。(1)MRI诊断:指导患者取仰卧位,确保膝关节呈伸直状态下,设置相关参数开展本次检测,①PDW矢状位:TR=1500ms、TE=35ms、层距=3mm、间隔=1mm。②T1W-TSE冠状位:TR=432.35ms、TE=50ms、层距=3mm、间隔=1mm。③STIR-LongTE冠状位:TR=2657.21ms、TE=50ms、层距=3mm、间隔=1mm。④PD-DR-SRIR矢状位:TR=1022.52ms、TE=6.6ms、层距=3mm、间隔=1mm。待MRI扫描后借助关节镜检测,待检查结束运用关节镜电视监视系统,对膝关节进行全面扫描,若病情较重可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以提高诊断准确率[1]。
1.3 观察指标
以关节镜检查为准,分析MRI诊断检出Ⅰ级(半月板呈较小椭圆形,见异常高信号)、Ⅱ级(不规则状蔓延至关节面,见水平高信号)、Ⅲ级(半月板呈不规则状,见高信号)、Ⅳ级(半月板呈不规则状态,见少量信号)检出情况[2]。
以关节镜检查为准分析MRI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检出率、准确率属计数资料范畴,以百分数表示,行卡方检验,50例患者统计数据借助SPSS22.0分析,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出率比较
实验组开展MRI诊断后,检出Ⅰ级18.00%、Ⅱ级42.00%、Ⅲ级20.00%、Ⅳ级12.00%,检出率96.00%经比对低于对照组100.00%,对比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检出率比较[n(%)]
2.2 准确率比较
实验组开展MRI诊断准确率96.00%,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准确率比较[n(%)]
3 讨论
从解剖结构分析膝关节包含胫骨关节、髌骨关节,前后、内外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一旦膝关节发生损伤,便会出现积液、肿胀、疼痛等症状,影响其周边组织,故临床需及早进行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在缩短手术时间同时,确保手术治疗效果[3]。
CT、X线均为准确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常见方法,但其无法全面、准确反映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情况,且无法区分各疾病不同病理变化,易增加漏诊、误诊发生率,随着医疗技术、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RI检查逐渐应用于临床,该方法因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4]。膝关节半月板组织生理位置较为特殊,外侧较小、内侧较大,呈月牙性状,经MRI矢状位观察时,以低密度信号为主,且半月板边缘呈蝴蝶状,一旦半月板受损后发生撕裂或退变现象,膝关节内氢离子浓度便会发生变化,此时经矢状位观察呈高信号,故该检查方法可判断半月板损伤情况,结合研究结果:实验组开展MRI诊断后检出Ⅰ级9例、Ⅱ级21例、Ⅲ级10例、Ⅳ级6例,检出率96.00%低于对照组100.00%,准确率96.00%低于对照组100.00%,但经系统对比无明显差异,故MRI诊断价值得以证实。
综合上述,MRI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价值较高,对提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均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