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欧阳询《庾亮帖》的两个疑点

2019-10-23徐学毅

书法赏评 2019年3期
关键词:法帖欧阳询晋书

徐学毅

欧阳询《庾亮帖》著录于《宣和书谱》《真迹日录》《式古堂书画汇考》 等,最早刻于北宋《大观帖》。而《大观帖》刻后十余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开封沦陷,石版为金人所得。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各方可在边境“榷场”开展贸易,逐渐有金朝商贾将《大观帖》拓本带至“榷场”贩卖。但为了避讳金朝皇帝完颜亮,《大观帖》中《庾亮帖》的几个“亮”字均已缺省“右边转笔”,开禧年后更磨去“亮”字。南宋曹士冕《法帖谱系》论述《大观帖》 云:“吾家收宣政间所拓前十卷,字画有锋芒,且无损缺,开禧以后有榷场中来者,已磨去‘亮’字矣。”[1]南宋《绛帖》也有收录,《法帖谱系》论《绛帖》“亮字不全本”云:“此帖与东库本絶相似,或只是一石,但《庾亮帖》内‘亮’字皆无右边转笔,盖避金主讳也。”[2]《南村辍耕录》《弇州四部稿》《清秘藏》《御定骈字类编》《稗编》《說郛》《说略》《淳化祕閣法帖考正》等也均记载此避讳问题。元代顾玉山曾翻刻《大观帖》,明、清时翻刻较多,但《大观帖》已无全帙流传至今。《庾亮帖》刚好位于久不闻于世的第三卷,不过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年曾出版山东淄博马成俊所藏全套《大观帖》,据介绍为北宋拓本,令人惊讶,但是否果真为宋拓或是原石拓本笔者并不掌握信息。今时所流传者主要为明代董其昌《戏鸿堂法帖》、陈瓛《玉烟堂帖》、王秉錞《泼墨斋法帖》、清代卞永誉《式古堂法帖》和孔继涑《玉虹楼法帖》刻本。下面,以《庾亮帖》的《戏鸿堂法帖》刻本为例探讨两点问题。

一、《庾亮帖》米芾跋尾的讹误

《庾亮帖》的《戏鸿堂法帖》刻本末有米芾题跋,云:

右唐弘文舘学士兼太子率更令银青光禄大夫渤海县开国男欧阳询字信本书《度尚帖》,元丰己未,官长沙,获于南昌魏泰。《庾亮帖》,壬戌岁过山阳获于今中散大夫钟离景伯,各著半古印,适合缝,文曰“清河图籍之印”,乃昔一书也。究延平之化,岂不有神?参孔壁之遗,孰云致误?元祐庚午冬至,萧闲外舎装。赞曰:“渤海儿怪,字亦险絶。真到内史,行自为法。庄若对越,俊如跳踯。后学莫窥,遂趣尫劣。襄阳米芾审定真迹秘玩。”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的帖文基本与《戏鸿堂法帖》刻本同,仅“官长沙”字前多“余”字。《宝晋英光集》也有一段相似跋文,云:

右唐弘文舘学士兼太子率更令银青光禄大夫渤海县开国男欧阳询字信本书《度尚帖》,元丰己未,余官长沙,获于南昌魏泰。《庾亮帖》,壬戌岁过山阳,获于今中散大夫钟离景伯,各著半古印,适合缝,文曰“清河图籍之印”,乃昔一书也。究延平之化,岂不有神?参孔壁之遗,孰云致误?元祐庚午冬至,萧闲外舎装。赞曰:“渤海儿怪,字亦险絶。真到内史,行自为法。庄若对越,俊如跳踯。后学莫窥,遂趣尫劣。”[3]

《宝晋英光集》在清初已有钞本,据《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可溯源于宋,只是当时书名不同,明清两代有增补,但增文均注明“新添”和出自《英光堂帖》《群玉堂帖》《戏鸿堂帖》,本跋文未注明出处,说明在明代以前的米芾集中已有。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曾引用《宝晋英光集》,部分文字略有小异,“元丰己未,官长沙,获于南昌魏泰”一句改为“余元丰官长沙,获于魏泰”,“究延平之化”改为“究延年之化”。

比较《宝晋英光集》所录与《戏鸿堂法帖》所刻的米芾题跋可发现异同,《戏鸿堂法帖》刻本跋尾多出“襄阳米芾审定真迹秘玩”,“官长沙”前缺“余”字,两者均作“究延平之化”。从文意判断“余官长沙”为正确,两者作“究延平之化”均有误,正确者应是《六艺之一录》作“究延年之化”。此题跋书风基本符合米芾的特征,只是署名中“芾”字采用两点一横的笔顺,并非最为常见且贯之终生的竖横竖横的写法,又文意有误,并有脱字,那么这是多次翻刻造成的讹误还是后人根据米芾集添加伪造的呢?正好《戏鸿堂法帖》中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后也有一段米芾题跋,《宝晋英光集》认为此跋“或后人妄益”,从书迹判断确实属于伪作。

图一:《庾亮帖》(《戏鸿堂法帖》刻本)

图二:《庾亮帖》米芾题跋(《戏鸿堂法帖》刻本)

图三:《戏鸿堂法帖》中米芾伪作《快雪时晴帖》题跋

二、《庾亮帖》帖文中张玄并非庾亮的主簿

先列《庾亮帖》释文:

庾亮临江州,闻翟汤之风,束带蹑屐而诣焉。汤见亮备宾主礼甚恭,而亮怪曰:“君高道世表,仆敢忘其恭邪?”汤曰:“使君忽敬其枯木朽株耳。”亮语主簿张玄曰:“此君卧龙不可动也。”

欧阳询另有《张翰帖》墨迹传世,帖文语句大体与《晋书·张翰传》雷同,但《晋书·张翰传》多出许多句子,比较详细。《晋书》修于贞观二十年(646),此时欧阳询已故,自不可能抄录《晋书》,只能是抄自《晋书》所采集的底本,而《晋书》作者进行了扩写,当然也不排除欧阳询为节录。《庾亮帖》与《张翰帖》的情况类似,《世说新语注》引东晋张僧鉴《浔阳记》云:

初,庾亮临江州,闻翟汤之风,束带蹑屐而诣焉。亮礼甚恭。汤曰:“使君直敬其枯木朽株耳。”《庾亮帖》亮称其能言,表荐之。征国子博士,不赴。主簿张玄曰:“此君卧龙,不可动也。”终于家。[4]

明代《江右名贤编》《焦氏类林》、清《续高士传》等也有类似记载。对比《庾亮帖》与《浔阳记》可知二文大体接近,但也存在差异,如《浔阳记》作“使君直敬”,《庾亮帖》作“使君忽敬”(《续高士传》作“使君真敬”),尤其是文意出现较大差异,《浔阳记》作“亮礼甚恭”,“礼甚恭”者为庾亮,《庾亮帖》则说“汤见亮备宾主礼甚恭”,“礼甚恭”者则为翟汤。又“此君卧龙,不可动也”,《浔阳记》记为出自张玄之口(《江右名贤编》亦同),《庾亮帖》则说“亮语主簿张玄”,说明出自庾亮之口。以上比勘说明欧阳询并非抄自《浔阳记》,也非节录《浔阳记》,那么仅存两种可能:一者,当时存在与《浔阳记》不同记载的书籍;二者,欧阳询凭己意改写。若从《张翰帖》与《晋书·张翰传》《庾亮帖》与《浔阳记》许多语句完全雷同来看,欧阳询改动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大体可排除第二种情况。

《庾亮帖》帖文存在最大的疑点是“亮语主簿张玄”不合史实。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说“六朝人于名末‘之’字,往往可减去,如《世说新语》‘张玄之’亦作‘张玄’”,可知张玄即张玄之。《晋书·谢玄传》云:

(谢玄)乃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时吴兴太守晋宁侯张玄之亦以才学显,自吏部尚书与玄同年之郡,而玄之名亚于玄,时人称为“南北二玄”,论者美之。[5]

谢玄与张玄并称“南北二玄”,当属同辈。谢玄任会稽内史为太元十二年(387),张玄任吴兴太守亦是此年。太元八年(383 年),苻坚率大军南下时,谢玄问计谢安,谢安仅答“已别有旨”,谢玄不复敢问,便又令张玄重请,此事也符合谢玄与张玄为同辈朋友的关系。谢玄公元343 年生,张玄属于同辈,而庾亮卒于340 年,此时张玄尚未成年,自然不可能任其主簿了。又《世说新语·言语》云:

张玄之、顾敷是顾和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张颇不恹.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

《世说新语·夙惠》云: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

《太平广记》等也有相同记载,可知张玄为顾敷的外孙。顾和(288-351 年)与庾亮(289-340 年)同辈,年龄仅相差一岁。若按二十岁为一代计算,张玄当比庾亮小四十岁左右,庾亮督江州时为咸和九年(334 年)至咸康六年(340 年),《晋书·翟汤传》更精确记载为“咸康中,征西大将军庾亮上疏荐之,成帝征为国子博士,汤不起”。“咸康中”即339 年前后(咸康年为335-343 年,共有八年),此时庾亮为51 岁左右,张玄则为11 岁左右,亦可证必不是庾亮的主簿。自然,《庾亮帖》帖文“亮语主簿张玄”是错误的。倘若“此君卧龙,不可动也”确实出自张玄之口,也并非咸康年间所说。

《庾亮帖》的《戏鸿堂法帖》刻本书风厚重险峻,为欧阳询风格(部分刻本较纤细,接近褚遂良),米芾的题跋也符合其笔迹特征,从书风上判断《庾亮帖》是可信的,又有诸著录为证,流传有绪。只是米芾题跋书迹存在部分脱字和讹误,尤其是帖文“亮语主簿张玄”有悖史实确实令人困惑。另外,“亮语主簿”的“亮”字末笔保留往下连带的牵丝,可见此字原本不作弯钩,并非文献所记的避讳金主“均无右边转笔”,那么难免会使人联想此帖是否存在伪作的可能呢?米芾题跋会不会是后人添加的呢?当然,目前并不能否定本帖是欧阳询笔迹,因为可解释为《庾亮帖》保留有“亮”字全形是因为今传刻本并非摹自《绛帖》“亮字不全本”体系,亦非金朝以后磨去“亮”字的《大观帖》体系,而米芾题跋的脱字和讹误是多次翻刻所致,“亮语主簿张玄”有悖史实则是据以抄写的书籍原本有误。其实笔者也认为本帖比较可靠,只是这几个疑点目前尚未受到学界关注,因此有必要写下本文将之提出,以冀抛砖引玉。

注释

[1][2] 曹士冕,《法帖谱系》,《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年,第2-3 页,第11 页。

[3]米芾,《宝晋英光集》,《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年,第49 页。

[4]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注》,太平书局,1966年,第163 页。

[5]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47 年,第1080 页。

猜你喜欢

法帖欧阳询晋书
闻鸡起舞
烟云尽态
——湖南省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展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宝贤堂集古法帖》研究综述
嵇绍重礼
闻鸡起舞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唐欧阳询《用笔论》
书法教育中的碑帖选取
枕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