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低学段书法社团课以隶书《乙瑛碑》为教学范本的可行性
2019-10-23马亚楠周聪聪
马亚楠 周聪聪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近几年教育、文化部们大力倡导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也相继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纲领性文件。至此,“书法进课堂”的种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校园中生根发芽,书法艺术的历史价值再一次被肯定的同时,其历史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与此同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小学书法课课程体系、学习任务、基本目标等都做了系统的要求和概括,比如一二年级以硬笔学习为主,三至六年级以软笔为主的书法课程结构设置,并配以相应的十一本书法专业指导教材用书。这些都说明当下书法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备,但是笔者在实地考察以及实践教学中还是发现现在的书法教育环节中有一个突出问题存在,就是现在大多数小学都设有书法社团课,不过在社团课堂教学中都是老师想教什(书体)就教什么(书体),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很是缺乏规范和科学性。这样就给书法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统一有序,科学规范地实施教学,的使用什么样的教材(范本)教学,就成为广大书法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低学段书法社团课作为书法教育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部,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施教有着不一样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小学低学段书法社团课应以隶书《乙瑛碑》作为书法课的基础和临习范本。
二、为何选择隶书入手
接下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先从隶书入手。
首先,从小学低学段书法社团课的学生学段组成以及课程衔接方面来看。小学低学段书法社团课的学生学段组成主要包括一二年级学生,又因一二年级只开设硬笔课程,没有软笔基础,直到三年级以上才开始软笔课程,所以对于这种没有书法基础,尚处于书法启蒙阶段的初学者而言,不宜选择笔法复杂技术难度较高的字帖范本,而掌握基本而又简单的书写技巧是他们学好书法的基础。“隶书”则以用笔简单(藏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匀称(提按变化不大),造型平稳规整(横平竖直的扁宽形)的特点,无疑具有着易学、易掌握的优势,所以选择隶书作为初学范本会大大提升一二年级学段学生们对于书法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第二考虑到与高学段(三至六年级)书法课的衔接方面,笔者也认为先学习隶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学生进入到高学段的书法学习时,他们已经有了国家规定的教材,虽然根据地域不同所选用的指导用书也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以楷书作为书法起步的临习范本,现将各指导用书的版本信息列表如下:
根据图表可知,到了三年级以后,学生们开始进行楷书的学习,如果他们能在低学段的隶书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笔法知识、书写技巧以及造型能力,那么再向楷书过渡时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了。
其次,从书体的演变来看。书体的演变基本是按篆、隶、草、行、楷的顺序演变发展,每一种书体都有其内在的风格特点与书写规范。在书法诸书体中,篆书(甲骨文、籀文、小篆)可以说是最为古老的书体了,但随着历史的脚步和时代的发展,它几乎不会出现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读物上了,像“画符”似的篆书与当今风靡的“宋体印刷字”之间的距离越发遥远。很明显这一书体在当今可读性与实用性已经大打折扣了,所以篆书在低学段启蒙教育中不太适合。篆书之后,“隶书”则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继小篆之后的又一种极为规范的书体。当书体发展到隶书之后,在书法史上出现了一种“隶变”现象,即由隶书向草、行、楷三种不同书体风格同时演变,也就是“草、行、楷”是隶书的三种“演变产物”,属于同一级并列关系。因此隶书是古文字(古籀、金文等)向今文字转变的一道分水岭,它上承篆籀,下启楷书、行书、草书,因此低学段书法社团中的启蒙教育选择隶书的学习是符合书法自身演变规律的。
再次,从书写技术难度的掌握与运用方面讲。行草书由于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一般用笔都中侧互用,而且强调笔画的起承转合、体势的欹侧避让、墨色的浓淡干湿等,而这些都需要书写者对技术有着熟练掌控能力,所以书写难度是极大的,对于初习书法的孩子来讲这无疑是很困难的。那么楷书呢?楷书可谓是中国书法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不选择楷书?笔者认为楷书的技术难度较隶书也要复杂很多,特别是唐楷,它以精致的点画,完美的结构成为后人难以超越的典范。古代书论家曾说“晋尚韵,唐尚法”,也就是说晋代书法讲究风骨气韵,而唐代书家则重视法度规范,这里的“法”很大层面就是指技法。所以唐楷法度(技法)丰富而又严谨,无论是从用笔、结字还是造型、风格方面,都将楷书推向了一种极致,历代书家也很难再有开创性突破。例如唐人颜真卿的“颜体”楷书用笔方圆并济,藏露结合,笔画圆润,提按对比强烈,更有特点的就是厚重饱满的钩画和一波三折的捺画,及带有“豁口”的捺角;横画与折画的连接部分也是似断非断难于把控,其中折画又带有强烈的外拓笔法,加之大气磅礴、雄浑肃穆的庙堂之气等方面都凸显了“颜体”楷书高超的技术难度。再比如欧阳询的“欧体”楷书同样也是不好掌控,它用笔棱角分明,方劲严整,笔画线条清秀挺劲,布排严整,结构谨严,欹侧变换,平中寓险,正如明代杨士奇所说:“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所以相比较颜、欧楷书,隶书的笔法较简单易学。它基本上是继承了篆书的笔法,用笔上多逆起回收,中锋行笔,圆笔为主,少有方笔,笔画简短易写,线条趋于平直,提按幅度较小,字形规范,多呈扁方形,相对来讲只有一个“蚕头雁尾”算是书写难点。所以才有学者提出“一笔篆,三笔隶,八笔楷”的说法来形容这几种书体的难易程度。总而言之,隶书在用笔,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较楷书都简单的多,更容易让低学段学生掌握,所以将隶书作为低学段书法社团课的基础临写范本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为何选择《乙瑛碑》作为初学规
前文分析论证了隶书在小学低学段启蒙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那么面对我国浩瀚如烟、风格多样的隶书碑刻作品,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清代书法理论家梁巘曾在其《评书帖》讲到“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作者也是坚持这种观点。
《曹全碑》局部
《乙瑛碑》局部
《张迁碑》局部
《石门颂》局部
第一,作者认为具有“平正中和”之美的《乙瑛碑》更加符合低学段学童们的审美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古代诸多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都对学书的过程途径作过深入精辟的论述,如唐代孙过庭说“学书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明代项穆也曾有学书三段论:“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即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根据上面两段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书法学习者在学书的初始阶段应以字之间架结构的平正、匀整为第一要务,小学低学段的学童也应如此。我们再来看看品目繁多的隶书大致有哪几种艺术风格:一是秀雅俊美一类如《曹全碑》;二是平正厚重一类如《乙瑛碑》;三是古拙朴茂一类如《张迁碑》;还有一种则是恣肆奔放一类如《石门颂》。通过对这几种风格的碑帖对比分析后,我们很容易能够看出前两种隶书的风格较为平正、工整、具象;后两种则是较为朴拙、豪放、抽象。此外《乙瑛碑》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流美,也没有《石门颂》那样的纵逸恣肆。相比《曹全碑》的秀雅,《乙瑛碑》则是多了些沉厚;相比《张迁碑》的朴茂雄强,《乙瑛碑》则是显得匀整平稳。所以《乙瑛碑》的厚重饱满,端庄平稳,更多地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上所追求的“平正中和”之美。加之小学低学段学童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童大多具有着一种平正和谐的审美认知,笔者认为选择《乙瑛碑》作为教授范本更加符合蒙童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这一生理和思维特点。作为书法教师,也理应考虑低学段孩童学习书法应该是在识字的基础上练习怎么把字写得平稳端正。
第二,从书写技术难易程度上讲,作者认为《乙瑛碑》更适合低学段孩童的书法学习。对于低学段孩子而言,掌握基本的书写技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启蒙阶段不宜选则笔法复杂、技术难度较大的范本字帖。接下来我们从用笔、线条、结字等技术表现层面来对《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这四种具有代表性风格的隶书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从书写特征而言,《乙瑛碑》运笔较为平缓,提按变化不大,笔画平直匀称,临习过程中书写者只要掌握基本的藏锋起笔、回锋收笔以及匀速均衡的行笔,基本上就可以写出《乙瑛碑》的笔画形态。相较《乙瑛碑》,《曹全碑》虽用笔多以圆笔为主,但行笔多中锋,笔画注重粗细对比,整体给人秀美遒丽之感,如果临习者没有一定的控笔能力和书写技巧,往往会失之于浮华和纤弱;《张迁碑》用笔则是多方拙凌厉,棱角分明,线条浑厚苍劲,朴茂粗犷,长短曲直不一,书写时需要作者起笔方严峻利,行笔沉着浑厚,而这些技术难度对于低学段孩童而言实在不太好掌握;《石门颂》用笔含蓄沉着而又放纵恣肆,线条也极具表现力与抒情性,加之碑版经常年风蚀影响而带有着极强的金石气息,这些书写特征也是非常不容易被低学段学生所掌握的。
从结字形态而言,《乙瑛碑》笔画空间排列匀整,没有大的松紧变化,近小篆之排叠布白,字形结体扁宽平整端庄,其规律特点较易把握。而相较《乙瑛碑》,《曹全碑》虽笔画排布均匀,但结体扁方、长方相间,而且多数字都会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此外其蚕头雁尾中的雁尾以及捺画的捺角形态也是千变万化,这样使得在临习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的技术成分;《张迁碑》间架结构复杂多变,有方正形、倒梯形等结字形状,尽显平中寓险,似欹反正之态,其规律性不易掌控;《石门颂》结体奇纵恣肆,跌宕舒展,意态飘逸,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可见对于《石门颂》的临习也是有着极大的技术难度。
由此可见,《乙瑛碑》的临习在技术难度上较其他隶书碑帖而言要简单易学许多,所以梁巘在其《评书帖》说“《乙瑛碑》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适合初学,自《乙瑛碑》入隶,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的学书感言是很有道理且值得借鉴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社团课作为小学书法教学体系的重要一部,对其课程内容安排理应作一个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合理系统性的规划。笔者则是从小学书法社团课的学生组成、小学书法课程衔接为出发点,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并且充分考虑了低学段学生的接受认知水平、书体自身书写风格特征及书写技术难度等因素,认为小学低学段书法社团课以隶书《乙瑛碑》为教学范本是极具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