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创新
2019-10-22李龙光
李龙光
摘 要: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下,劳动技术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劳动技术课程作为新开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上会相对薄弱,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相比其他课程自然要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如何进行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创新呢?文章主要针对这个问题,探讨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5-0094-02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降低一些不愿动手或者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采取措施优化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回归课堂。下面从四个方面浅谈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创新。
一、激发学生兴趣,适时引导实践
课程改革创新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找寻学生的兴趣点,将课程变得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愿意动手的劲头。要想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创新,教师作为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传授者,要改变思想,接受新的知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这样才能在传授知识时,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动手实践制作各种各样的小模型时,课程开始之前的课间,教师提前将准备好的蝴蝶、小鱼、蜻蜓、小狗、花篮、青蛙等栩栩如生的模型带入教室,利用课间的时间,让学生一起欣赏模型。这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精美模型产生心动的想法。就像学生表达自己想要教师的模型的想法时,教师可以说:“喜欢就自己动手去做啊”。即采用激将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上课之后,学生的心里对模型依旧念念不忘。教师可以故意卖关子,问学生是不是很喜欢这些模型,还可以告诉学生这些模型都是自己亲手制作完成或者指导学生完成的。看着制作精美的模型,学生心里自然会想亲自动手去做。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借用精美的模型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并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这一环节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更加乐意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实践之中。
二、渗透其他学科,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也可以和其他教学内容相关联。劳动技术课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可以将课程的知识范围不局限劳动技术这一门课,并且联系生活中能实际运用的地方,增加知识的趣味性以及实用性。劳动技术课的实践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在生活实际中的实用性,但学生不一定能联想到所学技能的实用方面。通过课堂讲解,能帮助学生打开视野,看到书本之外的东西。比如,课程中的“实用电子技术”“家电维修技术”等内容不仅与初中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关,也与实际生活中的动手实践有关,如家电的短路如何处理等日常生活中会遇见的问题。再如,“腐乳的制作”“葡萄酒的酿造”“食用菌的培养”等板块都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生物教材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书中会把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详细解释清楚。比如“葡萄酒的酿造”,生物书中清楚明了地告诉学生,第一步将准备好的新鲜葡萄进行冲洗,切记冲洗时不要去掉葡萄上的把儿,避免导致酿造时杂菌的感染。接着第二步、第三步的操作,书中不会放过会任何影响实验结果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会在书中介绍。而劳动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用理论来支撑实践的操作,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二者相辅相成。
这种多学科的渗透方式,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自己主动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理论知识,然后借助劳动技术课这个平台进行动手实践。课堂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转交给了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各项能力。
三、鼓励发明创造,提供技术支持
学生能够进行发明创造,一方面是源于自身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积累。学生有了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去付诸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实践活动中进行发明创造。发明创造是学习知识后一种能力的延伸,因而受到教师的支持。发明创造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讲,既是对知识理解、动手实践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快速方法。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创造发明过程中要给予必要的技术上的指导与支持。
比如,开展“培养绿豆芽”课题时,有的学生培养的豆芽根茎粗壮、豆荚肥厚;而有的学生的豆芽只是刚刚冒出了嫩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调查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整理成报告的形式。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发明一个用来培养豆芽的机器,提供恒定的温度,让豆芽在最适宜的温度下迅速生长。有实验调查研究表明,来自外界的正确的、适当的鼓励会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而自信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做事热情。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个适当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对事物始终保持独特的见解。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四、理论结合实践,综合评价成绩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差距,因此评判标准也应当有所差异,不应当只以最终考试成绩为标准,忽视平常课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课程教学评价应以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为宗旨,不应以卷面成绩为标准,同时应当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与最终卷面成绩的评价结合,做出最终的成绩判定。教师可以适当借鉴国外在这一方面的做法。比如,国外的期末考试成绩是由期末卷面成绩乘以其相应的比例再加上平常作业的得分情况,得分依据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分为A,B,C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分数,从而来综合计算判定最终的成绩。再比如近年来,部分地区进行高考改革,让学生自选科目进行学习,为了避免像物理这种较难的科目被学生遗忘,教育局采用按比例划分成绩的方式,成绩排名在前百分之五的学生,直接给分为满分,后面的学生的成绩依次按照比例进行划分,而不是依据卷面成绩是多少分数就给多少分。
再以劳动技術课为例,每个人的动手能力确实存在差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最开始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实验物理,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科学实验。在多次实验失败后,了解了自己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弱势,他听从了导师的建议,转去研究理论物理,很快在理论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劳动技术课程的成绩进行判定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理论学习的效果,并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师来讲,教学始终要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的,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思维创新的能力,这样方能跟上素质教育的脚步。
总之,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开设过程中,教育条件、技术仍然不够成熟,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边玩边学,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共同成长,探索出一条成熟健全的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卞毓钧.谈初中劳动技术教学“生活化”[J].文教资料,2018(15):231-232.
[2]邓 怡.在初中劳动与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新智慧,2018(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