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沪产业园区类型、特征及其区位优势比较研究
2019-10-22李语杨
文/李语杨
引言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上海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也在不断地改变,由最开始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到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再到整合发展。一方面,临沪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不断提出“接轨上海”的战略,认为谁能接轨上海谁就能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上海人工和土地成本的增加,上海的一些产业开始向外转移,临沪地区处在承接扩散和辐射的第一位置。而产业园区以其作为转化区位的优势,成为接轨上海、承接转移的载体。除此之外,上海与周边地区的竞争态势也非常明显,产业园区由于其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创造优势要素的功能,也参与到了竞争中来。一些临沪产业园区自身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前列,如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百强榜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列第三,仅次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宁波、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也进入榜单。
临沪地区与上海的联系由于其区位、历史、经济的差异也变得错综复杂,本文仅从产业园区的角度来探究此联系与其自身的优势所在。首先,区域化经济合作的加强导致单个企业或地区难以形成竞争力、产业园区的建设对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间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少恶性竞争具有重要影响。其次,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除了辐射效应,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周边地区资本和人才也可能产生虹吸效应,临沪产业园区作为该区域的增长极,识别自身优势然后把握和创造优势对本地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一些临沪产业园区本身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其发展过程中利用区位优势的经验对其他临沪地区或者大都市周边地区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临沪地区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的类型、特征和区位优势等,为上海和其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以及周边城市产业园区自身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界定
(一)产业园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产业园区定义为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1]结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学者们的定义,本文认为产业园区是包含若干类不同性质的企业的相对独立的区域,而这些相对集中的企业共同拥有一个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等的行政主管单位或公司,是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对提高城市竞争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有积极意义的特殊区位环境。考虑到资料可获取性因素,本文以研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主。
(二)临沪地区
宁越敏等利用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对上海周边城市与上海的联系进行定量分析,经济联系最强的是苏州、无锡,第二层次是杭州、嘉兴、宁波,第三层次是南京、常州、湖州,最后是镇江、绍兴和扬州。[2]吴良镛认为上海周边地区有14个市,即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陈晨提出江浙“沿沪”地区为昆山、吴江、太仓、嘉善、平湖。2015年《江苏省临沪地区协调规划》提出的临沪地区是苏州、南通、昆山、太仓、启东和海门。姜秋全通过对企业关联网络、交通圈、文化圈、建设用地等的定量测量和定性校核,认为与上海关联度最强的地区为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2016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与上海关系紧密的地区为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本文认为,临沪地区不只是与上海接壤的地区,而且要强调其与上海经济、社会、文化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并具有一体化的趋势。所以结合上述内容,本文将临沪地区界定为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6个市,如图1所示。
图1 临沪地区示意图
二、临沪产业园区发展总体情况及特征
(一)临沪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临沪产业园区的中,国家级的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家旅游度假区,其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省级产业园区包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园区数量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多。一般而言,市、县等地方设立的产业园区最开始称为工业园区,之后随着其不断发展可申请为省级开发区,以“经济开发区”命名,或者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改名为“经济开发区”。《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中公布的开发区数据显示,临沪地区6市共有各类国家级开发区49个、省级开发区42个。临沪地区6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浙苏两省24市的一半左右。
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产业园区由于其设立具有严格的审批与建设规定,数量相对较少。临沪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量占到了浙苏两省的一半以上。上海的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唯一一个金融开发区。临沪地区以及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需要指出的是,除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以外,临沪地区还普遍存在市级及市级以下产业集中园区。市级产业园区以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工业园区、部分农业园区为代表。尤其是在工业起步较早、发展成熟的苏南地区,几乎达到了镇镇均有颇具规模的工业集中区的程度。
表 1上海及临沪产业园区类型与数量
(二)临沪地区产业园区的空间特征
1.临沪产业园区的轴线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中上海及临沪地区产业园区位置的整理与定点,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出其空间分布图,试图分析临沪产业园区空间分布的规律。
图2 上海及临沪地区产业园区分布图
从图2可以发现临沪产业园区的三条轴线:
首先是沿海轴。城市经济利用港口走出世界,[3]港为城用,城以港兴。上海及临沪地区海港和河港分布密集,其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在世界港口排名中位列第一和第四。港口能吸引和聚集大量的现代工业,所以许多产业园区特别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就是依托港口建成的。例如大榭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经济开发区、北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就在宁波港附近。
其次是沿江轴。沿江地区由于其区位优势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特点。比如南通市的产业园区几乎都分布在临江和临海。临沪地区港口之间的合作也很密切,例如2015年上海港与苏州港合作采用“沪太通”模式,提升了苏州港对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4]在长江东西运输通道和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的港口,其腹地覆盖临沪地区甚至中西部城市。
第三是沿路轴。产业园区几乎都沿着高速公路、铁路发展,便于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与外互联互通,形成“交通走廊式”的格局。如图3以上海为增长极,有沪宁高速、沪宁铁路,沪杭、杭甬高速公路和沪杭、沪甬铁路。产业园区形成的轴线也与城市体系中的经济增长轴线基本重合,说明产业园区在区域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性。而产业园区又作为增长极对外辐射,围绕其成立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创业基地等,带动整个临沪地区的发展。
图3 上海及临沪地区产业园区空间特征
2.临沪产业园区的空间基底。临沪产业园区分布众多,除了每个县级市都有一个或两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外,各个乡镇也遍布了不同类型的园区,并希望做到“一镇一主题”。以海门市为例,海门市有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厂工业园、临江新区、海门工业园区、海门港新区、海门高新区等六大园区以及遍地的工业用地,其中六大园区对海门经济的贡献份额超过80%。
临沪地区形成了产业园区的均质分布,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各类开发主体看到了产业园区的建设对经济迅速发展的作用,抱着不同的目的,各级政府、企业都不断地扩展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扩建自然又促进收益的增加,从而形成了循环,最终带来产业园区的大量建设和扩张。另一方面,临沪地区的基础设施环境比较好,产业园区本来就依托所谓的道口经济,所以铁路、公路、水道、大桥等构成的交通体系所形成的网络连接着各个产业园区并促进它们的联系。
(三)临沪产业园区的产业特征
1.临沪产业园区总体产业定位特征及变化趋势。本文将从产业分工来研究临沪产业园区与上海产业园区的产业特征。笔者参考李国武[5]分析中国开发区主导产业的方法,利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和《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所公布的临沪地区和上海市各个产业园区的几个主导产业,对其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征。
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中每个产业园区都有1-4个主导产业,但是目录中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在名称上没有统一,为解决其不统一所带来的麻烦,笔者依据2017年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其进行重新归类:一方面以每一个大类作为分类的基础,但对于一些出现较多的主导产业且难以区分其大类,比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金融等,将直接采用这样的类别。另一方面,把能分成几个大类的主导产业拆开,比如将电子信息分成软件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整理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2018年临沪地区及上海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频次统计
表3 2006年临沪地区及上海产业园区主导产业频次统计
首先,制造业由规模制造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转变,开始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比重增加明显。部分产业在升级,比如2018开发区目录中汽车制造中一半都涉及新能源汽车。2018年主导产业中出现了新业态,如纳米技术、文化创意、工业互联网、电商。由于生产制造需要新型的装备和系统,与其相关的生产型服务业也越来越多,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相较于2006年,2018年临沪产业园区中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从上表的内容可以看出,临沪地区的产业园区优先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动分工形式的转变,以及对国家发布的政策形成响应。《中国制造2025》明确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要加大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推动智能制造,不仅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也要求提升传统产业,要求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江苏省发布《关于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产业基地政策措施》,提出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聚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新船研发、新能源。苏州工业园重点发展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昆山小核酸产业集群,并被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
其次,2018年前十位的产业数量一共占产业总频次的64.98%,前三位的产业占产业园区总数的比例都在30%以上,说明有三分之一的产业园区都选择其为自己的主导产业。2006年前十位的产业一共占产业总频次的77.56%,其中前两位机械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产业园区总数的比例高达50%以上。临沪产业园区形成了四大特色产业——电子信息业、机械制造业、化工业和纺织服装业,其中,电子信息是外向型产业,机械和化工则较多分布在沿海及沿江,纺织服装是符合临沪地区产业发展历史的传统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契合其区位及资源本身的特色,且存在产业同构的现象。由于临沪地区拥有相似资源禀赋且在市场经济导致的产业园区主体利益的驱动下,产业重复也是形成临沪地区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就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载体来看,各个城市的产业园区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承载和集聚空间,这些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沪宁、沪甬杭轴线上,上海和苏州之间也形成了密集的信息产业走廊。上海和临沪地区的产业关联度增加,上海的极化效应也不断加强。不过相对于2006年而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产业定位的同质化现象有所改善,临沪产业园区在不断依靠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形成独特的产业特色,并展开差别化竞争。
三、临沪产业园区内企业的区位选择
(一)案例介绍——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
1.基本情况。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原来是江苏省昆山的市辖镇,其面积达50.09平方公里,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是江苏省昆山和上海市嘉定、青浦结合的地方,距离上海市中心仅25公里(见图4),距离昆山市中心16公里,有“江苏东大门,苏沪大陆桥”之称号。[6]2005年江苏省将花桥设立为江苏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成为江苏省三大商务集聚区之一,2006年被正式设立为省级开发区,成为江苏省唯一的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之后,花桥经济开发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不断发展,获得了“中国10大最佳服务外包园区”、“服务外包认证国家示范区”等称号,在2017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位列全国第14名。
花桥的区位决定了它是上海对外辐射最近的区域,也是沪宁发展轴上重要的节点,具有典型性。尤其是近十年间,在与上海在交通、产业、社会方面的互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花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探究花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到底在何处能使其他临沪地区产业园区获得有益的借鉴。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临沪地区而言,在花桥发放问卷的可操作性较强。
2.区位特征。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距离昆山市16公里,离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20公里,距上海虹桥25公里,距离浦东国际机场80公里,交通便利。在公路方面,不仅有312国道贯穿花桥经济开发区,还有钱江、沪宁、同三高速公路在花桥交汇,其中,直接连接陆家嘴的沪宁高速于2018年1月完成了花桥连接线,增强了花桥社会生产的运输能力以及与其他城市的联系,预计在2020年将形成“十六横十二纵三环”的路网布局。在铁路上,沪宁城际高速铁路设立花桥站连接南京和上海,联系我国环渤海和长三角的重要交通动脉京沪高铁也经过花桥。在公交上,花桥已经开通了到上海虹桥、浦东机场、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线路。在轨道交通上,上海轨道交通主要骨架之一的11号线直接通到花桥,在花桥设立了三个站点,并且将于苏州轨道交通S1号线相接。花桥经济开发区渐渐融入上海半小时经济圈,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图 4 花桥与上海的距离关系
(二)区位因子分析
1.问卷与样本。笔者于2018年3-4月对花桥经济开发区内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为了解企业对花桥经济开发区的各个区位因子的满意程度,从而分析花桥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问卷首先对企业的基本状况进行统计,包括公司名称、公司位置、公司注册资金、公司进入花桥经济开发区的时间、公司的行业类别。其次是调整该公司选择花桥经济开发区时各个区位因子的影响程度。最后是调整企业对所列区位因子之外的补充意见(见表4)。
区位优势是指某一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动所形成的具有跨区意义的经济效率。[7]问卷设计的区位因子包括靠近国际市场、靠近上海市场、靠近国内市场、交通便捷、技术和管理人员供应、劳动力成本、创新氛围、园区优惠政策、行政费率、园区管理者办事效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水电气的成本、相关产业发展、资金的可获取性、园区内及周边商业服务设施、园区内及周边文化和娱乐设施、园区内通讯及网络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等18个,并且对其评价分为五分等级——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分别对其赋值5、4、3、2、1。
表4 被调查企业的特征
实际发放4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为36份。被发放问卷的企业中31家都是在花桥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后入驻的,2006年之前入驻的企业都是制造业,2006年之后入驻的以服务业为主。从公司所属行业来看,主要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占到了72%,比较符合花桥经济开发区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定位。其中,制造业以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为主,也契合昆山电子产业的优势。公司类型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占到所有企业的58.33%,其次是外商独资,占比30.55%。总的来说所选样本范围较广,具有一定代表性。
2.问卷结果及分析(见表5)。
表5 各个区位因子的平均得分
根据所有区位因子的平均值进行排序。总体而言,企业对18个区位因子的满意度都比较高。其中排名前几位的区位因子主要是企业的交易和投入成本较低,比较符合花桥经济开发区处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接着利用SPSS软件对区位因子的满意度进行主成分分析,笔者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中的最大方差旋转法处理数据。
表6 主成分因子解释的总方差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为0.005,KMO为0.673,比较适合作因子分析。最终根据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了7个主成分因子,可以解释72.674%的总方差。将旋转成分矩阵中的载荷数与其对应主因子的特征根的开方相除,得到各个区位因子在7个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将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乘以其主成分因子对应的贡献率并相加,最后除以总贡献率得到综合得分模型:Y=-0.009X1+0.111X2-0.007X3+0.004X4-0.088X5-0.025X6+0.049X7+0.186X8+0.181X9+0.112X10+0.122X11+0.098X12+0.093X13+0.103X14+0.088X15-0.025X16+0.104X17+0.086X18
综合得分模型中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就是各个区位因子的重要性。通过比较各个指标重要性,发现X8、X9、X11、X10、X2、X17、X14、X12、X13、X5、X15、X18、X7、X4重要性都高于平均重要性,其他的区位因子重要性低于平均值。
图5 各区位因子重要性排序图
以每个区位因子满意度平均分为横轴、每个区位因子重要性为纵轴构成象限图。从象限图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花桥经济开发区的哪些区位因子是优势,哪些需要改进。
图6 区位因子重要性及满意度分布象限图
第一象限为满意度高重要性高区域,包括水电气成本、自然生态环境、行政费率、园区管理者办事效率、土地和房地产价格、靠近上海市场、园区优惠政策、园区内通讯及网络设施。这几个区位因子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打造政策洼地。花桥经济开发区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得不错,这也符合花桥经济开发区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定位。
花桥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和国际服务外包基地,被江苏省列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项目,除了享受省级开发区和江苏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惠政策外,江苏省还给予花桥经济开发区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非常大的支持。花桥对其鼓励发展的企业总部、业务流程外包、金融保险机构后台处理中心等核心产业实现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形成的地方财力部分3年给予50%的奖励,减免这些企业在花桥的自建办公用房的规费,租用办公用房以及购房都有补贴。对于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有“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特殊扶持政策。对在花桥工作的高级商务管理人才,在创业、居住和子女就学方面都有相应的优惠和奖励。除此之外,相对于安亭汽车城,花桥经济开发区的征地主体单位较少,而安亭汽车城的征地主体单位有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安亭镇集体资产投资公司、嘉定区土地储备中心、申通、上海久事、西上海集团等许多家。花桥经济开发区在地价、房价、政府服务等成本方面优势凸显。
花桥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基础好,并且它还针对上海建设了水乡古镇休闲区和绿色生态旅游度假区,打算建设花桥梦世界、黄墅江湿地公园等七大主题公园,形成环境友好的城市生态系统。花桥的绿色建筑面积和数量达到了江苏省的十分之一,也是江苏省第一个低碳城市试点区。改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一种形式。这几个区位因子对公司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花桥经济开发区应该保持这些优势,继续吸引企业入驻。
第二象限为满意度高重要性低的区域,包括靠近国内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笔者调查的公司选择花桥经济开发区的重要原因不是靠近国内市场,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花桥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更加吸引这些公司。
之前的区位特征揭示了花桥与上海同城化效应明显,但是花桥的对外联系在交通方面的表现却不太好,企业对交通的满意度较低。从外部交通来看,沪宁城际高铁连接了花桥经济开发区和安亭,与周围的南京、上海、昆山市中心之间都有干线连接,但是列车的班次少,不利于出行。而且花桥没有客运站,一般要靠昆山或者安亭的客运站出行。从内部交通来看,花桥经济开发区大发展的同时,内部金融大道、绿地大道的断头路造成的连通性较差导致绿地大道的堵车情况严重。花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的服务外包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较高,所以未来交通的问题不可忽视。
第三象限为满意度低重要性低的区位因子,包括交通便捷、园区内及周边文化和娱乐设施、靠近国际市场、创新氛围等。可能受所选企业行业的限制,企业对这几个区位因子不太敏感。花桥经济开发区应该在这几个方面持续关注企业对其期望的变化。
创新氛围可能暂时不是这些企业选择花桥经济开发区的原因,但是花桥经济开发区应该把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转变。园区内及周边文化及娱乐设施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花桥经济开发区成立时间不长,商务楼开发过多而文化、娱乐设施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花桥的区位优势导致许多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在花桥投资住房,结果花桥的住宅越来越高端化而实际入住率不高,人气不足造成文化及娱乐设施难以发展。
第四象限为满意度低但重要性高的区位因子,包括园区内及周边商务服务设施、相关产业发展、资金的可获取性、技术和管理人员供应。这几个区位因子是需要重点改进的。
表7 花桥部分商务楼情况展示
花桥作为昆山制造业集聚地区的一部分,还处于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目前进入花桥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大多规模不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产业基础薄弱。问卷调查中也发现,此地商务楼大多为单独出租,虽然空间上临近,但相互之间交流较少,没有发挥集聚经济的作用。除此之外,办公产品供应量过于密集,目前有亚太广场、大上海国际商务广场、中泰大厦等商务办公楼,未来还将有华润国际社区商业中心、康盛旅游综合体等。这些办公楼处于住宅区和生活性服务区,均不具备办公软件硬件条件,商业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以上表可以看出,办公楼的入驻率不高,而且政府介入市场的情况较多。虽然围绕着上海11号线投入了大量资金建了许多商务楼,但是暂时没有发挥其优势。园区内设施的缺乏可能也是导致高素质的人才不能被吸引的原因之一,虽然企业对劳动力的成本比较满意,但更重要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却供应不足。
整体而言,花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主要是土地、财政等政策的倾斜为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资源,以及其硬件基础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但是花桥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内部资本和品牌管理等互动融合、文化基础设施和创新氛围的软环境建设方面有所欠缺。整个产业园区还处于政府引导的状态,其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企业不断集中,但却没有真正形成集聚。
四、对策和建议
(一)产业园区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接轨上海
积极接轨上海,把握上海产业转移的机会。上海产业转移的领域在不断扩展。一方面,上海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进行产业园区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急需将较低端的产业转移出来。另一方面,上海目前的发展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和后城镇化阶段,一些探索性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新模式为实现上海技术人才优势与外地资源、劳动力优势的有效结合,也在对外进行产业转移。临沪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优势建设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地载体。例如:嘉兴打造秀洲区浙江科技孵化城和南湖区的金融小镇,将重点放在现代服务业;昆山则将高端制造业作为“承接转移”的重要领域。
积极接轨上海,增强基础设施的对接。以南通为例,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以及沪通铁路的建设,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交通圈,减弱了长江对两地的阻隔,为园区之间的合作创造了基础。截至2017年底,启东工业产品配套上海的比例已达18%,35%的农产品供应上海,70%的游客来自上海,85%的项目和资金来自上海。
区域之间行政壁垒的存在阻碍了一体化的发展,许多临沪交界处都是城市边缘,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借鉴南通、花桥的实践经验,其他临沪地区也应该加强交通一体化的建设,减少道路宽度不一、存在断头路的情况。笔者在分析临沪产业园区空间特征时也提到过,产业园区是通过交通来连接的,交通网是物质基础。所以实现与上海或者临沪地区的互联互通,建立统一的信息、人才、技术市场并建立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网络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积极接轨上海,实现产业分工合作。不盲目地调整“同构”产业,而是与上海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育和发展,为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上海为参照物,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区位条件,明确各自城市的定位。例如:南通建设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区域性航运枢纽;太仓打造临沪高新技术产业带,结合本身中德企业示范区的优势,建设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8]临沪地区还可以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将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平台,并有目的地吸引上海游客。
积极对接上海,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多样化。除了可以增加更多产业园区进行前文提到的四种产业园区关联外,还可以扩展更多的合作模式。比如积极利用临沪优势,加强与上海科技部门、高科技园区、孵化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中介等的对接合作,共同建设科技园和孵化器,努力形成科技成果,形成“孵化在上海,转化在临沪”的外溢承接模式。
(二)借助产业园区创造优势,形成本地特色
除了接轨上海、利用先天的区位优势外,临沪产业园区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以创造新的优势。产业园区作为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场所,可以较好地导入短缺的优势要素,完善优势要素质量,改变优势要素的基本结构。
改善区位因子,形成集聚经济。依靠先天的优势区位可以让企业在临沪地区集中,但是集中不等同于集聚,集聚才是保持区位优势、吸引企业进一步集中的关键。在硬环境上,产业园区应该为产业集群提供具有园区特色的、实用的基础设施,有目的地完善配套环境,打造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为产业园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拓展空间。在软件方面,园区应该搭建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园区内企业创新活动的相互协同。学习像硅谷鼓励创新、互信合作、宽容失败的氛围,形成企业追求创新、勇于创业的价值理念,从而自下而上地创建工业园区的创新环境。
改善区位因子,打造人才集聚地。人力资源是产业园区重要的资源,打造智力资源的集聚地,是产业园区构建创新体系、提升竞争能力的关键。从前文对花桥经济开发区的分析可知,许多人在花桥居住但在上海工作,如何有效地将上海乃至全国的人才吸引到临沪产业园区内,防止上海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关键在于让人才产生归属感,让他们能够在此安心、长期地工作。依靠公平竞争的原则和优惠政策为产业园区创造优良的软环境。
改善区位因子,形成根植网络。园区内要有密切的产业关联、互动的创新氛围以及稳定的地方根植性,不能仅仅将初期的土地或房地产成本较低和园区优惠政策作为长久的吸引点。应引进和利用外部科研力量进行合作,让企业进行产业协作和良性竞争,从而将整个产业园区打造为信息交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的创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