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资本的激活路径演进及其反思

2019-10-22王腾飞

上海房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资本案例

文/王腾飞

一、引言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其通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调整以增强城市整体机能,以应对城市衰退。城市更新地区一般包括旧居住区、旧工业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地段。值得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内部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段被重新激活,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或商业街区,这也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城市文化资本的激活路径在不断升级,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与改造模式等都变得更为复杂。可见,我国的城市更新过程已由早期的旧房或旧区改造转向旧区再开发,从而更加突出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因此,厘清城市更新机制的演进过程和规律有助于政府部门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多元复杂矛盾。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城市更新始终贯穿于不同发展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前,上海城市更新主要是对城市旧区进行重建和旧区成片改造;21世纪初的十年,上海城市更新主要是开发与再开发的大项目;2014年以来,城市可持续性更新占据主导位置。因此,上海基本上可以作为我国城市更新的缩影,对探究城市更新机制的演进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尝试选取上海四个不同的城市旧区更新案例以剖析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资本的激活路径及其演进过程,以期为上海城市更新策略提供参考。

二、国内城市更新研究文献计量

Citespace是一种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的计量软件。本文首先借助该软件梳理国内学界关于城市更新研究的脉络,作为案例选取的支撑点。借助CNKI,在主题检索栏输入“城市更新”或“旧城改造”,文献来源选择“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CSSCI”“CSCD”四项,检索获得500条记录,去除关联度较小的文献,最终剩余455篇文献,将上述455条记录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的研究中,“城市更新”的出现频率最多,其次是“深圳”“存量规划”“历史街区”“工业遗产”“规划师”“空间生产”“政策”等关键词。由于图中黄色为近期研究的关键词,因此,依托工业遗产、历史街区实现更新改造的存量规划成为了国内学界城市更新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此外,不难发现“规划师”一词在图1的两个小网络中起到连接作用,且左侧关键词的研究时间比右侧稍晚。可见,规划师促进了城市更新范围向历史文化遗迹的拓展。

图1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图谱

图2表明国内城市更新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可以聚类为6个主题,即“城市更新”“遗产保护”“规划师”“收缩城市”“深圳”“文化策略”。由图3可知,“城市更新”主题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2008年以来,“规划师”的角色开始凸显,“遗产保护”主题则是自2014年开始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并成为城市更新相关研究中的最新主题。此外,结合图1与图2可以看出,这种“遗产”包括工业遗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要素。

图2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对城市更新研究文献的支撑基金项目进行统计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124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个,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1个,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天津市评学基金项目1个,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项目3个,其他级别项目134个。可见,省级层面,广东省对城市更新研究的支持力度最大,上海对城市更新研究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图3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主题的时间线图谱

三、研究区概况与案例地选取

(一)研究区概况

上海不仅是我国的经济中心,而且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工业文化底蕴。上海全市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包含16个市辖区。其中,上海的旧中心城区以当前黄浦区大部分为中心,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而杨浦区与原闸北区则是旧上海的工业中心。由于位于旧上海法英日等租界,黄浦区、静安区、虹口区集中了一大批名人故居与西式建筑群。可见,上海具有多元化的城市文化资本,这也是当前上海城市更新的优势所在。

(二)案例地选取

根据上海城市更新实践历程,更新对象主要包括旧的居住区、工业区与历史文化街区。此外,一些城市街道与社区微空间近几年也得到了更新。其中,文化创意园区导向的旧区改造成为21世纪以来上海城市更新案例中较为成功的类型,也不断演绎着上海城市文化资本的激活模式。因此,根据上海市公布的128家市级文化创意园区名单,按照是否为旧区(老工业区或旧居民区,抑或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园区驱动模式和典型性选取了四个文化创意园作为探究上海城市文化资本激活路径演进的案例,即上海新天地、田子坊、8号桥和西岸。

四、案例分析

(一)“自上而下”的城市文化资本激活模式:上海新天地案例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区域,占地3万平方米,是太平桥地区旧城改造项目的一部分,东临黄陂南路,西临马当路,南临自忠路,北临太仓路(图4)。新天地因位于原法租界的太平桥地区,主体为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

图4 上海新天地区位

20世纪90年代,太平桥地区因缺乏现代化基础设施、房屋破旧不堪与难以满足上海中心区商业发展要求而被划为旧城改造区。1996年5月,原卢湾区政府和香港瑞安集团联合对该区进行改造,美国的SOM公司承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新天地是整个改造计划的首期工程,于2001年6月竣工,共耗资14亿元。由于新天地前身具有上海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建筑风格,改造过程中在北里特意保留了石库门建筑外观,对建筑内部进行了加固与创意化设计,转变了空间功能,将其发展成餐饮店、酒吧、创意礼品店等休闲娱乐空间。

上海新天地不仅实现了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还探索形成了一种城市文化资本的开发模式。改造前,民营企业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从原卢湾区政府获得开发权;改造过程中,民营企业与当地政府采取“市场运营,政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在运营过程中,采取经营者与管理者相分离的方法。新天地的政府主导,开发商参与,创意、资本与石库门里弄文化符号有效融合的旧区改造方式,确实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然而,这种旧区改造方式没有将当地居民放在重要位置,导致这种旧区改造模式容易走向纯商业化,甚至走向与西方“绅士化”(gentrification)类似的道路。事实确实如此,如今新天地已由改造之初以居住功能为主转向以中产阶层或外来游客的消费、娱乐为主,原住居民逐渐被迫迁移至其他区域定居生活,导致朴实的邻里关系也转变为浮华的商业关系。

(二)“自下而上”的弄堂工厂文化资本激活模式:上海田子坊案例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弄,东临思南路,南临泰康路,西至瑞金二路,北抵建国中路(图5)。田子坊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的弄堂工厂群,由各式里弄、花园住宅与里弄工厂混杂组成,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上海韵味。

图5 田子坊和八号桥区位

田子坊改造最初由数个私人工作室共同发起,共经历了3个阶段,历时8年。2006年,田子坊被列为居改非工程,之前的居住用地被开发为居住区、餐饮区、服装店、文创店等综合性功能空间。2008年,田子坊进行大量商业开发,最终形成集商业、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创意园。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泰康路艺术街管委会负责招商与市场监管,行使政府职能;居民自发成立的业主管理委员会对园区进行物业管理;艺术家、店主通过租赁方式获取老厂房使用权,或与当地居民协商谈判获取公房使用权,但该途径缺乏法律依据。一期工程利用20余万元的前期投入与租户所交的定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二期扩建则依靠入驻租户的租金进行建设。

田子坊的改造是一种政府引导、居民自主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小规模、多元化、渐进式更新方式,融合了弄堂工厂文化、创意与资本,激活了地方文化资本。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土地功能转换不合法、产权关系模糊、缺少可指导问题解决的法律性文件等情况。此外,这种更新改造也容易导致绅士化现象的产生,破坏已有的社会邻里关系。

(三)市场主导的工业文化资本激活模式:上海8号桥案例

8号桥创意产业园位于黄浦区建国路8号至10号,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图5)。该园区的前身为占地15000平方米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其中共有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建造的老厂房8栋。可见,工业文化是8号桥的底蕴所在。2003年底,在原上海市经贸委和原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香港时尚生活筹划有限公司与上海华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4000余万元对其进行改造。改造工程共分两期,一期由广田设计事务所承担,并于2004年开始改造,二期于2007年初竣工。入驻企业大部分为建筑设计、影视制作、广告传媒等文创企业,少部分为餐饮、娱乐业商户。

相对于上述两个案例,8号桥改造的特点在于市场的主导性。8号桥采用租赁承包市场化开放方式,地方政府提供服务与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公开招标获得承包经营权,负责开发定位、规划论证、包装策划、招商与管理等工作。可见,相较于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模式,8号桥的改造增加了市场参与程度与主导性,融合了创意、资本与技术,激活了城市的工业文化资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造模式同样需要警惕周边社区社会阶层的转换,避免“老工业区绅士化”不良效应的出现。

(四)城市开发公司主导的文化资本激活模式:西岸

上海西岸位于徐汇区西南域,北起日晖港,南至关港,东临黄浦江,西至宛平南路-龙华港-龙吴路,紧邻徐家汇、龙华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约达9.4平方公里,岸线长约11.4公里。徐汇滨江地区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曾集聚了包括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龙华机场等众多工业设施与民族企业(图6),是曾经上海最主要的物流仓储、交通运输和生产加工基地,沉淀了百年民族工业历史。

图6 徐汇滨江工业区的工业布局

2012年12月28日,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岸集团”)成立,并且作为国有独资企业,经徐汇区人民政府授权,负责徐汇滨江地区综合开发建设与后期的运营管理,其下属的滨江开发公司执行二级开发任务。这种公、私部门的紧密结合,以及始终以“规划先行、文化先导、产业主导”作为基本开发思路,确保了上海西岸开发的统一化与迅速化。在西岸的建筑设计中,西岸集团通过引入具有国际水平的设计力量,例如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事务所等,打造具有特色的西岸名牌。现今的上海西岸吸引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余德耀美术馆、龙美术馆等众多文化艺术机构以及上海梦中心、湘芒果和华鑫证券等优质文化及金融产业项目,形成了一条文化创意产业带。

与上述三个案例不同,上海西岸是对滨水工业区的创意性修复,探索了一条“政府引导,国有企业作为推手,多方合作”的文化资本激活路径,并没有强调小规模更新与渐进式更新,而是追求统一化、迅速化与规划性。

(五)上海城市文化资本激活路径演进及其反思

本研究剖析了上海新天地、8号桥、田子坊和西岸四个文化创意产业园旧区的改造过程。这四个案例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底蕴,其改造过程的参与群体、主导力量、特征与园区内的业态各不相同,代表了不同时期上海不同的文化资本激活模式(表1)。

表1 上海不同城市文化资本激活路径对比

由表1可知,上海文化资本早期采用“政企合作,市场运营”自上而下式的激活模式,弄堂文化资本的激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诱发了弄堂工厂区的居民自主参与旧房改造与出租,政府后期进行引导,进而形成一种典型的自下而上式的文化资本激活模式。其后,市场力量通过承包旧工业区进行创意性修复,开始打造上海品牌性的文化创意园区,形成了一种市场主导性的文化资本激活模式。近年来,城市政府的企业主义治理思维催生徐汇区滨江旧工业带的创意性修复,形成了由国有企业组成的城市开发公司及其下属公司进行资本投资和管理、聘用专业公司进行创意设计的文化资本激活模式。改造特征也由早期的大规模、多元化和商业性,逐渐转向小规模、渐进式和品牌性,以及西岸的统一性与迅速化。需要指出的是,旧区改造所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因地制宜”,根据旧区特点进行专门修复,而非盲目按照上海旧区更新的小规模、多元化和渐进式特征。例如,上海西岸前身徐汇区滨江工业带面积较大,涉及的工业区类型复杂,适用一种统一化、迅速化和规划性的改造方式,而非小规模、渐进式改造。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自上海开埠以来,城市更新始终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上海城市更新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一些文化遗迹的创意修复,为旧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四个案例剖析了上海城市文化资本的激活路径及其演进,得到以下结论:

1.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涉及的文化资本母体主要包括石库门里弄建筑遗迹、弄堂工厂群遗迹、滨江工业带遗迹与其他老工业区。上海城市文化资本的激活路径依次经历了“政企合作,市场运营”、“政府导引,居民自主”、“租赁承包,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国有企业推动,多方合作”等旧区改造模式。

2.城市文化遗迹的更新改造特征并非机械地遵从由“大规模、商业化”向“小规模、渐进式”转变的规律,而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文化资本激活模式。处在城市中心区的一些旧居住区或工业区适合小规模、渐进式改造,而处在城市外围或滨江、滨河、滨海的大型旧工业带适合统一化、迅速化和规划性的改造方式。

3.城市文化遗迹的创意修复在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很容易陷入纯商业化困境,抑或是产生绅士化现象,进而加剧社会隔离问题。本文前三个案例在社会关系层面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置换,需要客观地看待城市文化遗迹的创意修复现象。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文化资本激活案例所采取的改造模式及其所产生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政府选择文化资本激活手段提供参考。

1.强化文化资本激活过程的居民参与度。在城市更新的相关利益群体中,地方居民处在弱势地位,话语权较小,自身利益容易被剥夺。城市政府应设立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条例,将当地居民合法、平等地纳入旧区改造过程中,避免出现原住居民的流离失所或违法进行土地交易等现象,从而实现城市更新的经济、社会、文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2.在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和开发多元化城市更新融资渠道的同时,提倡由国有企业推动较大规模的文化遗迹改造。在我国当前体制下,国有资本较为雄厚,由国有企业牵头容易实现大规模文化遗迹改造工程的统一化,私营企业的参与则会加快旧区改造的进程。

3.城市文化资本激活应根植于地方。文化遗迹改造方案应深度结合本地文化特色,遵循与其他旧区改造互补的发展思路,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园区产业集群也应根植于本地企业,从而形成生产网络,充分带动当地居民就业与经济发展。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一个高效益的城市文化资本激活路径需要符合城市更新的演化规律,而城市发展规律又需要依靠科研工作者从众多实践案例中进行提炼与归纳。截至2015年,上海共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且类型众多。可见,上海拥有明显的城市文化资本优势。因此,上海市相关部门在该领域应增加市级科研基金项目,激发科研工作者探索符合上海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的热情。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资本案例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TOD/城市更新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资本策局变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