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增强对卵巢癌术前诊断的对比研究
2019-10-22王金莲董晓红王刚华范泽军
王金莲 董晓红 王刚华 范泽军
(辽宁省大连市友谊医院妇科,辽宁 大连 116001)
卵巢癌为女性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且其致死率位居各类妇科肿瘤之首。由于卵巢深居盆腔,体积小,缺乏典型症状,难以早期发现。卵巢上皮癌患者手术中发现肿瘤局限于卵巢的仅占不足30%,大多数已扩散到盆腹腔器官,所以早期诊断是一大难题。多年来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求一种或多种组合的检测方法以便发现易于治疗的早期卵巢癌,即早期卵巢癌筛查。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超声造影与核磁共振增强影像检查对卵巢癌术前诊断的价值进行对比,以期寻找一种能够早期诊断卵巢癌的方法,现将报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疑似卵巢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造影和磁共振增强影像两项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其中对照组中年龄22~76(48.19±6.02)岁;研究组中年龄21~78(49.01±5.98)岁。患者主述为腹痛、腹胀等症。对比两组患者资料发现无明显差距(P>0.05)。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造影组造影前采用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卵巢包块,并采用多普勒彩色血流成像(CDFI)检查病灶内部及周围供血情况,将探头调至单幅或双幅并固定在病灶部位后方,迅速将微泡血池对比剂经肘前静脉团推注,每次给予2.4 mL,记录病灶内部对比剂充盈和消退情况并快速采用5 mL生理盐水冲洗[1]。
1.2.2 核磁共振组采用Singa EXCITE(GE公司生产)0.35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矢状位定位方式,并在T2加权像矢状位和T1与T2加权像轴位进行成像,设置扫描参数:T1回波时间以14 ms加权像及550 ms重复时间;T2回波时间以100 ms加权像及3500 ms为加权重复时间,并设置8~16个快速成像为回波链;扫描5 mm层厚,间隔1.5 mm。而为减少由于血液流动和呼吸所致伪影采用流动补偿、上下预饱和及呼吸补偿等技术。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种检查下病变组织内血管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调查采用SPSS20.0软件计算处理,计量均数±标准差和计数资料百分比采用()和%表示,并采用t和χ2检验,标准线为α=0.05,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准确性、血管形态及CDFI信号,见表1。
3 讨 论
卵巢恶性肿瘤的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卵巢癌的临床诊断主要是通过MRI、CT、超声等检查获得,报道显示MRI 诊断的总符合率明显高于 CT,MRI可以多方位、多层面成像,显示卵巢结构及异常病变状态[2],而且对肿瘤结构的显示及分期的判断比较准确,但由于MRI操作技术较复杂,不便于重复性检查,其价格昂贵,且MRI不能对体内有金属置入者进行检查,因此限制了其作为常规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即为血管内造影,可良好显示肿瘤内微循环分布,反映肿瘤内部新生血管的丰富程度,可以准确探查出肿瘤内的血管[3]。超声造影技术对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评估:①血管形态学的改变,其中包括肿瘤内部及周边血管的形态、分布以及肿瘤内部血管的分布密度情况。②造影前后多普勒信号强度的变化及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分析。③卵巢肿瘤的血流灌注模式及其灌注的特点。我们通过观察造影后病变组织内血管的形态以及血流灌注的情况分析,能够明显提高卵巢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率[4]。因此我们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有效分别卵巢良、恶性肿瘤,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意义[5],而且整个检查过程无创、无电离辐射[4]。对比剂经外周静脉注射以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靶组织,使病灶显影,然后微泡内气体很快经肺呼出,不良反应极少,安全可靠,无需过敏试验,无肾毒性和心脏毒性[6],而且超声造影检查方便、无创、费用低、可重复操作,且方法更简便,尤其便于重复性检查[7]。
表1 两组准确性、血管形态及CDFI信号 [n(%)]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与MRI增强影像检查相比,超声造影组准确为88.75%,外围型、中央型、混合型血管分布占比分别为35.0%、31.25%、33.75%,且超声造影组CDFI敏感度明显较MRI组高,可快速观察肿瘤内动态血流灌注信息。综上所述,超声造影的病变性质和血管分布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距,血流灌注信息由于对比剂辅助血流灌注信息明显较MRI清晰,且超声造影检查操作简单、费用较低、可重复使用,可逐步替代卵巢癌传统采用MRI增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