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基层干部获得感
——来自贵州省的调查
2019-10-22文_薛婧
文_薛 婧
干部的获得感是影响其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干部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获得而产生的满足感,精神上的获得感具体反映在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工作奉献的意愿和自我实现的动机,它既影响干部自身的心理健康,更影响其工作态度、方法和效率。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要“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当下,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已进入倒计时,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广大干部认真践行新时代贵州精神,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基层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以及不作为等问题,基层干部的精神状态尚需从心理层面进行调整、优化,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应给予重点关注。基于此,我们于2018年秋季学期对贵州省委党校的7个主体班和4个在职研究生班的学员进行专题调研,问卷调查人数共计308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获得感、生命意义、工作奉献、自我实现等方面。此外,我们还根据问卷上的预留信息进行了部分回访。基于调查数据和访谈情况,我们对贵州基层干部的获得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一、基层干部获得感的数据分析
(一)获得感总体情况
通过对自评的个人获得感程度进行分析(见图1),结果显示贵州基层干部的获得感总体情况较好,被调查的干部中50.5%具有“较高”获得感,9.8%具有“极高”的获得感,34.5%具有“中等”程度的获得感,仅有5.2%具有“较低”的获得感。调查结果显示近2/3的基层干部具有高获得感,说明近年来,以脱贫攻坚为主要任务的贵州广大一线基层干部收获满满。不过,仍有1/3的基层干部获得感不理想,原因何在?如何提升?值得进一步分析研究。
我们对不同背景基层干部的获得感进行差异比较(见图2),结果显示:性别因素对获得感的高低不存在直接影响。然而不同年龄、工龄和职级的基层干部的获得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图1 获得感自评整体情况
图2 不同背景基层干部的获得感均值情况
(二)从年龄方面看获得感
从获得感均值数据看,年龄上呈倒U型分布(见图2)。25岁以下基层干部的获得感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的干部,其中仅有14.3%的干部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知晓生活的意义,而57.1%的干部缺乏明确的人生理想,缺失个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同时,25岁以下干部中71.4%对自己不满意、不认可,时常处于迷茫、焦虑的状态。结合访谈发现,他们身处基层和一线,接触群众最多,整天忙于工作,常常是活干得越多、错出得越多,群众总有不满,久而久之,便产生“为人作嫁衣”之感。
在另一年龄端,55岁以上干部获得感较低,其中39.3%的干部处于低工作奉献状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较低,主动性较低;同时,其中50%的干部自我满意度低,感受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结合访谈发现,他们想取得成就,但更害怕失败,担心一旦失误会毁了自己的前途。他们觉得自己已奉献太多,在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中,思想上多了因循守旧、少了开拓创新,总想搁一搁、放一放,不愿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至于已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寄希望留给他人去解决。
(三)从工龄方面看获得感
从获得感均值数据看,工龄上呈低高板块式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以6年工龄为分割点,5年及以下工龄干部的获得感显著低于6年及以上工龄干部的获得感。在低板块的5年及以下工龄干部中,仅有9.1%的干部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而61.6%的干部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同时,有66.7%的干部对自己的认可度低,感受不到自身的好品质,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百无一用。此外,2年以下工龄干部中36.3%处于低工作奉献状态,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程度不高,较少愿意牺牲休息时间来完成工作。结合访谈发现,他们缺乏对未来人生的计划,也缺乏对自己职业的规划,在繁忙的事务中,忽略了自我需要,丢失了自我认知,找不到自我角色的定位。
在高板块中,11~20年工龄的干部获得感均值分最高,59.7%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获得感,其中71.8%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方向,76.8%是高自我实现者,他们大多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眼见很多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自然感觉成就满满。此外,83.3%的干部处于高工作奉献状态,他们任劳任怨,克服种种困难,把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落实到位,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生产生活等问题。
(四)从职级方面看获得感
从获得感均值数据看,职级上呈锯齿状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科员级干部的获得感显著低于其他级别干部,其中63.5%的干部缺乏生活的目标。结合访谈发现,他们虽然曾经有理想、有抱负,但繁重、琐碎的具体事务使他们疲惫不堪,种种工作生活压力使他们未及多想人生、多谈未来,不少人表示只能活在当下。同时,他们中48.3%自我认可较低,时常认为自己干得多,但群众认可不多,领导肯定更少,时间一长,自己都觉得成绩甚少,自我价值未能体现。
在科级和处级岗位上,副职的获得感均高于正职。进一步分析发现,正副职之间的工作奉献状态上差异较为明显。75%的副科级干部和83%的副处级干部处于较高工作奉献状态,而其中20%的副科级干部和23%的副处级干部具有极高的工作奉献状态,他们工作努力,坚持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工作,关注工作中的细节,是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者。相比之下,正职干部的工作奉献状态均明显低于副职干部,其中60%的正科级干部和73%的正处级干部仅处于较高的工作奉献状态,具有极高工作奉献状态的干部都未超过15%。正职干部大多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各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他们责任重大,心理层面承受的压力固然也大。有时在持续的高压状态下,由于担心失误,工作思维易趋狭窄和保守,实施时追求四平八稳,工作热情和投入程度有所保留,承担挑战性工作的决心和意志有所下降。
二、提升基层干部获得感的建议
(一)明确基层干部获得感提升的方向
以往对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与幸福感、满意度、包容性发展等内容的联系,提升和改善获得感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扩大社会事务参与等个体权益方面。但对干部而言,他们正是这些事务的组织者、谋划者和推动者,如果提升干部的获得感仅仅聚焦于此,将会出现“台风中心没有风”的现象。比如在这次调查中,年龄在25岁以下和55岁以上、工龄在5年以下的科级干部就反映出较低的获得感。提升基层干部的获得感不仅要关注干部自己的“民生”问题——工资、福利等个体权益、个体价值方面,还必须立足基层干部在实现社会价值的方式、途径、效果上的具体情况,结合他们在生命意义的认知、工作奉献的意愿、自我实现的动机等心理活动规律,从制度保障、组织行为、个体调整等方面入手,具体提升基层干部的获得感。
(二)完善制度保障,夯实获得感的基础
一方面要建立完备的保障制度。首先要保证工资奖金正常发放。作为劳动者,基层干部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劳动报酬。一定要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地区附加津补贴、目标绩效奖金,坚决杜绝工资奖金被某些应急事项甚至政绩工程挤占挪用。其次要提高福利待遇。要认真执行干部待遇各项政策制度,落实体检、休假、工会慰问等福利待遇,弥补基层干部的辛勤付出。再次要改善工作条件。时下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在地方财力允许范围内,要加大对办公设备、通信器材、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投入,保证基层干部能顺利工作。
另一方面要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首先要明确选用原则,基层对于干部个人来说是从政生涯的起点,要在起点就端正人生方向,要在录用、遴选、提拔等关键环节明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让干部在阳光下成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要建立考评机制。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面对问题,必须出实招、见实效,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脱真贫、防返贫的工作最难做,应该突出以工作实绩作为提拔的主要依据,实现公开、择优的选拔,形成平等、良性的竞争,使真正优秀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再次要实施监督检查,绝大多数基层干部都是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但干部工作是最复杂的人事工作,涉及利益、观念、关系等各方面,要及时、适时、定时地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务员法》等对干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用刚性制度维系干部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提升组织行为,增强获得感的力量
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关怀。首先要勤做思想工作。组织上要重视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针对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干部,要充分发挥党团支部、工会、妇联等各种组织和公益性社团的作用,拓宽基层干部倾诉心声的渠道,及时帮助他们解开思想疙瘩,多为他们加油鼓劲。其次要强化人文关怀。由于起点和职数的限制,基层干部的上升空间很小,要用真心、真情对待那些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年长干部,组织应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慰藉他们的心理。再次要及时排忧解难。关注基层干部及其家庭的苦与乐,既要给工作在困难艰苦地区和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驻村干部更多的支持,更要及时给予那些遭遇重大疾病、重大难题的基层干部关爱帮扶,助其渡过难关,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
另一方面要强化组织管理。首先要优化工作方法,基层干部是各项决策的影响者和政策的执行者,要坚决遵循“五步工作法”——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做好对困难群众的“输血”和“造血”工作,把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其次要提振职业信心,在贵州基层,虽然山高路远、条件艰苦,但是发展迅猛、前景光明,在让基层干部对环境、目标、困难等有清晰认识的同时,还要制定职业发展的短、中、长期规划,提振对自己职业的信心和兴趣,避免出现职业倦怠的负面现象。再次要加强学习培训,对于贵州基层干部来说,全面脱贫之后,要立即实施乡村振兴以巩固全面小康,能力短板、本领恐慌始终存在,要及时指出基层干部的不足,并给他们提供到发达地区和科研教育机构进行考察、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持续增强他们干事创业的能力。
(四)关注个体调整,提升获得感的动能
一方面要明确生命意义。首先要构建积极的认知模式。基层干部要逐渐涵养“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精神境界,以开阔视野开启人生历程,以阳光心态开启职业生涯,对事业和对生活充满憧憬,无论是高兴还是苦闷、幸运还是失意,都能勇敢面对人生起伏,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累积自己的精神财富。其次要培育健全的人格品质。正在脱贫攻坚最前沿拼搏和摔打的基层干部有最多的机会领悟人生,体验成长,在学习中提高文化素质,在实践中增强工作能力,不断健全完善人格品质,有效促进干部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再次要增强和谐的自我认同。基层干部要形成正面、阳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干部成长要从认同开始,需学会认同使命、认同事业、认同单位、认同岗位、认同团队。在认同中,明晰自己的优势长处,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交出令人民和时代满意的答卷。
另一方面要升华从政意识。首先要摒弃利己观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克服自我中心和利己心理,特别是基层的年轻干部刚接触权力,更需“狠斗私字一闪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虽人微言轻,但也面临种种诱惑,更需俯身弯腰,倾听群众声音、接受群众监督,在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下推进工作。其次要树立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脱贫攻坚和科学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再次要端正为官理念。做官的本义是做事,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立足当下、踏实干事,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基层年轻干部要披坚执锐、积极进取,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年长干部也应该在岗一天、担责一日,言传身教,以启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