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底线思维提高推动绿色发展能力
2019-10-22文_郝栋
文_郝 栋
底线思维是以远离底线为导向、通过预判和干预使得事物向着预定目标方向发展的思维方式,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领导干部应对国内外重大风险和复杂局面,提高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探索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四点新要求,体现了运用底线思维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的新思路。
一、明确底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三期叠加的重大历史关头,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和伟大复兴的民族进程。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和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传统工业化无力也无法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内外经济新常态需要我们不断转型升级生产方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意识和生态需求要求推动生态产品的供给更加充分和协调。
面对新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关系文明兴衰、民族存亡、政党基础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的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模式,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某些地区的发展理念没有更新,发展模式没有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不推不动、推了不动”的现象,例如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案件,习近平总书记六次批示可见重视,但是具体执行部门却层层空转,迟迟不见整改,这里面既有虚与委蛇,不敢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也有权钱交易,不敢在阳光下接受监督;还有站位不高,简单例行任务应付了事,但归结起来都是对于底线的不明确、不敬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红线的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生态红线既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划出的发展底线,也是对领导干部划出的政治底线。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民心向背,而且关系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所以认清底线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认清绿色发展是当前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生态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可触碰和挑战的底线,只有在思想上做到同新发展理念对标对表,才能在行动上贯彻中央提出的新发展要求;只有在思想上做到明确敬畏底线,才能在行动上真正做到一体遵行、绝不逾越。做到“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二、守住底线: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底线思维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一分为二地看,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在我国是历史和现实相交织、时间和空间同压缩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继续过去的发展模式将接近生态承载的底线,“不能变得越来越坏”讲的就是不能突破量变形成质变,就是要守住底线。而如何守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工作。
首先要遏制住量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须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彻底解决问题。”要坚决把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方式扭转过来,彻底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逐步建立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派出中央环保督导组,重点查处典型的生态环境案件,形成了体系完善和作用强大的体制机制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守住生态环境的底线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他在第六次批示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案件中指出:“首先从政治纪律查起,彻底查处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的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把生态红线作为自己的政治底线,要严格遵守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要求,落实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建立生态资源产权机制、完善生态环评机制等,让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成为领导干部“政治生命中的胎记”,来落实责任和制度。
其次要善于转换底线。守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目的就是要远离底线,防止量变到质变要“疏堵结合”,除了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来保障生态环境之外,还需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不能把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对立起来,在零和博弈的态势下逼近底线,而应当将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在正和博弈的模式中远离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所以坚守底线不是一味地严防死守,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和要素去远离底线,只有创造性地挖掘改善发展条件,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劣势为优势,变底线为主线。因此,领导干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除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还应当积极探索环境的生态利用,激活自然资本,打造自然资本的交易、补偿、金融等多种模式,形成“百姓富、生态美、产业优”的新发展模式,“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追求高线: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目标
底线和高线是一对辩证关系,明确底线最终是要千方百计追求高线。高线是对于未来发展的更高追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并具体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既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治国理政顶层设计的必然结果,也为我国生态现代化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在总任务的具体完成阶段安排中,提出:“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谈到具体要求时,明确提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将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体现了底线和高线相结合、阶段性和长远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领导干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聚焦眼下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又要着眼于未来一个时期发展趋势的把握和发展模式的打造。过去有些地方出台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没有考虑到发展的变化,出现了政策跟不上变化甚至政策相互打架的情况。例如,有些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没有考虑到地区承载能力变化,招商政策和环保政策相互冲突,甚至随随便便改变规划,最后挫伤了绿色发展投资和运营者的积极性。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贯彻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要将底线与高线相结合,在发展规划的编制、发展布局的谋划、发展产业的扶持和发展资源的储备过程中,既要基于当前发展的基本情况,又要提高科学判断的预见性,形成既守得住底线又碰得到高线的良性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