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所精神的历史街区导视系统优化研究*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2019-10-22滕有平陈双秀

中国名城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田子坊石库门场所

滕有平 陈双秀

1 绪论

历史街区是“保存有真实历史信息的遗存和鲜活的真实生活,并具有一定规模,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民族或某个地方鲜明特色,具有真实生活存在的建筑群、街坊等,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的街区。”[1]它是城市昔日文明的见证者和未来发展信息的汇聚者,是建构城市魅力与活力,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触媒。[2]在“存量规划”盛行的今天,城市历史街区已经成为驻留人们记忆的精神场所。但是,历史街区的功能退化与整体环境恶化已与现代生活存在矛盾,成为各城市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内先后采用“整体保护”“原真性保护”“拆保并行”“有机更新”“功能置换”及“微更新”等方式,先后取得相应的效果。但是,历史街区的改造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紧随时代不断丰富及更新方式,以便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导视系统是优化历史街区空间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与历史景观有着强烈地域特色,因而,其导视系统与一般城市街道的导视系统存在区别,其形式既要与街区空间肌理与人文要素相符,又要起到良好的视觉引导和宣传的效用,即具有场所性特征。本文以田子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街区的空间环境、人群及现有导视系统的分析,强调导视系统的“配角”概念以突出田子坊的空间肌理,进而对街区导视系统进行优化,以增强田子坊的场所特色。

2 “场所精神”解析

“场所”本质是保护和照顾,其来源于拉丁文。古罗马人认为,人在一个自然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人与环境之间在心智与身体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为此他必须依靠守护神,以体会和确证他生活于确定的环境中,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在世界活动中的人的空间反映,通过人的活动,空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场所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它在提供人类生活背景的同时,给予个人或集体以空间的安全感和身份感(或者空间定向感及认同感),[3]从而产生“场所精神”。有学者认为“场所精神”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和注入,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现世与历史纠缠在一起的,留有人的思想、感情烙印的“心理化地图”。因此,对于一个场所的感受和认知,取决于场所空间的形态和品质及其对时间与空间联系的反映。场所精神是一个场所的象征和灵魂,它能使人区别场所与场所之间的差异,能使人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4]段义孚认为“场所精神”是经由人的居住与经常性的接触,对场所产生各种强烈和持久的情感依附反应。因此,场所是由物质与精神层面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整体。只有当空间从历史背景、地域条件、社会文化、人事变化中获得某些独有的性格和故事时,方可成为场所,进而为人们提供人与人、人与场地之间对话的基础,使其在彼此的交流中塑造和提升场所精神。[5]每一个场所都有其独特的且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性格特征,它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空间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有意义的场所感。田子坊是见证上海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场所,是国内目前唯一采用 “自下而上”改造模式的历史街区,它与“上海新天地”一并成为上海名片。

3 田子坊现状分析

3.1 区位分析

田子坊位于上海黄浦区,它既是上海的中心地带,也是上海最具文化底蕴和游玩价值的区域之一。如图1所示,田子坊周边五公里区域内分别有:上海琉璃博物馆;思南路,一条有着茂密的法国梧桐和各式洋房而被称“城市历史的活话本”的街区;新天地—上海石库门建筑聚集地,街区内有“中共一大会址”等历史名迹;茂名南路,处于原法租界内,是个拥有着西欧风情的老街;淮海中路,一条百年老街也是上海公认最为时尚、典雅的购物街区;南京东路,一条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具有包容性的街区,有着“中华第一街”的美称。周边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及上海科技大学。田子坊与火车站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4公里,轨道交通九号线在田子坊附近有重要站点,而且日月光中心为田子坊解决了停车问题。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既丰富了田子坊的文化氛围,又带来大量人群,从而助推田子坊的商业繁荣。

3.2 街区环境分析

田子坊于1920年开始逐渐成形,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长期的沉淀使得田子坊具有醇厚优雅的韵味与斑驳独特的美丽,从而让人们流连忘返。但魅力的同时也有不能忽视的问题——空间狭小,人群拥挤;每栋建筑的电线杂乱无章;消防通道堵塞,加之巷弄狭窄,消防车无法通行。如今,田子坊已成为旅游胜地,节假日里街区内拥堵,在高峰时会造成严重拥挤。加之建筑老旧,多为砖木结构,如果一旦某处出现突发危险,游客难以及时疏散,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无法更好地对田子坊道路改进、电线下地及建筑更新的情况下,强化导视系统优化,引导游客在最短的时间内离开已经势在必行,如图2所示。

“肌理”原指事物表面的纹路与图案,田子坊空间肌理是指街区道路网格、建筑界面及景观设施等要素。田子坊内部道路是依建筑而设,交错分布,从而显得错综复杂但布局合理,条理清晰。道路由弄和巷构成。弄,分为主弄和支弄,是田子坊的主要道路。巷道是横向连接主弄与支弄的次级道路,分为主巷道和次巷道。田子坊的主要弄口有七个——在泰康路上有四个,分别是274弄、248弄、210弄、200弄;瑞金二路上有255弄;建国中路上有155弄和115弄。街区道路仅可供人行走,车辆则无法进入,从而保证了街区的安全性。由于田子坊内部道路狭窄且同类型道路朝向基本一致,从而使得街区内部道路本身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据现场测量数据显示:道路间距是2.5m≤L≤10m之间的路段有4条;道路间距在11m≤L≤16m之间的路段有8条;道路间距在17m≤L≤25m之间的路段有6条;道路间距在26m≤L≤40m之间的路段有6条;在40m以上的路段有6条。因此,在田子坊的街区节点(如出入口、路线上的分岔口或汇合点等)需要设置不同级别的导视牌。

街区内建筑类型分为三种:石库门民居、现代厂房与新式弄堂建筑,而石库门民居居多,如图4所示。石库门是上海的老式民居式样,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江南民居型制与西方门楼的特点,是太平天国时期国外房地产商给予因战乱进入租界区的江浙富商与官绅提供的住所。老式石库门建筑采用石块做门框并配以券式拱门,乌漆实心木为门扇,砖木结构,坡型屋顶与老虎窗,白色石灰粉刷外墙,配过街楼。而新式石库门则用青砖和红砖来装饰外墙面,坡屋顶为平顶,具有代表性的石制门框也被青砖替代,风格上越来越向西方建筑靠近。其次,为厂房建筑。田子坊内有很多弄堂厂房,虽然这些厂房已经不再具有初始的功用,但经过改造后的弄堂厂房已经是田子坊文化创意场所。由于艺术家们的进驻,使得原本朴实的厂房变成了新奇、个性、独特的艺术中心。再次,为新式里弄住宅。它们是将石库门建筑进行各方面的改进而来——在石库门的基础上,装上了铜铁栅栏门,将传统天井换成了开敞的小花园,降低建筑围墙的高度以便于阳光能更好的进入室内。

田子坊的建筑主要为商用空间、居住空间、商住两用空间及学校和研究所(图3)。如此空间组合既是田子坊特色之一,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私人居住空间经常受到游客误入。据有效问卷资料显示,有42%的调查者曾不慎闯入私人住宅。因此,在导视系统中应增设游客向商业空间与文化创意空间引导功能,从而确保商用空间与居住空间更加和谐的共存。

3.3 现有导视系统分析

田子坊现有导视系统包括七类:①总平面导视图。以手绘方式细致地标出田子坊的道路网格、建筑名称、店面位置及出入口等信息,置于田子坊的各出入口处,以便于游客在进入街区时能有一个大致轮廓印象;②绿底白字门牌。门牌是不锈钢制成,钉在红砖墙面上,便于游客较为轻松定位;③黑底黄字的道路导视牌。④店铺导视牌。不锈钢黑底,店铺名称则用透明亚克力板制作的挡板,内部是可以调换的纸质材料,钉在弄堂的入口处,便于游客了解弄堂内店铺的信息;⑤LED显示屏导视牌;⑥说明导视牌;⑦消防导视牌。如图4所示。

以历史街区导视系统标准来评判,田子坊现有导视系统存在五点不足:①缺乏场所性。现有导视系统的形式过于普通化,只起到导视功能,缺乏场所性特色;②形式不统一。田子坊现有导视系统所使用字体多样,没有统一的字体规范。在同一级别的导视牌中也会看到不同的字体;③颜色各异,没有一套标准的色彩体系。没有主色调,颜色的使用比较随意;④造型上没有田子坊的自身特色,普遍而随意。田子坊的内部环境比较特殊,其道路较窄,墙面装饰过多。身居如此嘈杂的环境中,导视系统的标准性尤其重要。没有统一性的导视系统,导视牌容易被眼花缭乱的店铺装饰所埋没,造成信息传递的中断,导致游人进入田子坊后迷失方向而造成不安和焦虑;⑤内容缺失。田子坊部分导视牌的英文内容缺失,这对于不明白中文的海外游客来讲,属于信息传递失败。

4 优化途径

田子坊面积只有7公顷,却汇聚了1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驻留,是一个生活、艺术及商业相融的“混杂街区”,是典型的“小空间大聚集、小平台大产业、小生态大人文”[6]的街区,是简·雅各布斯所推崇的“活力街区”。艺术家、原居民与商家均能和谐共生,共同促进了田子坊的发展与繁荣。因此,田子坊的导视系统除了为游客指路外,还兼具宣传田子坊文化的职责。其导视系统应该尽量避免对街区空间肌理的遮挡,在指引游客的同时突显田子坊独有的空间魅力。因此,田子坊街区导视系统在整个街区系统中其配角角色,凸显空间肌理,从而具备场所性,即地域特色。为此,从视觉规律与空间需求出发,有必要对导视系统的材质、文字及位置进行优化,以便更好的梳理空间,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

4.1 优化材质,突显导视

在一个聚集商业、居住、娱乐、会展及社交等多功能且人群混杂的街区环境中,疏散功能成为重中之重,特别是出现紧急事件之时,导视系统必须醒目、便捷、有效。因此,田子坊的导视系统要能够动态智能地引导人群,根据不同的要求显示不同的信息。

4.1.1 紧急疏散功能

田子坊建筑陈旧,老化的过街电线随处可见,有着发生紧急危险情况的可能。田子坊的导视系统应具有应对紧急情况的功能。如果田子坊的某处发生了危险,导视系统在险情地点及周边发出警报并让整个导视系统做出反应,指示出最短的离开路径,快速地让人群进行撤离。

4.1.2 人群集散功能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1%的人觉得田子坊人多拥挤,90%的人觉得拥挤会感到不便。因此,田子坊的导视系统可以根据田子坊的摄像功能收集到田子坊的人群分布情况,并进行智能导视。如果田子坊的某一巷弄的人群达到饱和,其弄道口导视系统将对游客进行提示,避免更多的人进入拥挤地区。

4.1.3 商业和居住不干扰

田子坊是商住共用的街区,存在游客不慎进入居民家里的情况,而原住民则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困扰。这是导视系统没有考虑到原住民的情况而导致。因此,在田子坊的导视系统优化中,应该在能够进入居民区的街区首先进行初步提示,然后在居民住宅的门牌上做进一步有效提示。为此,田子坊导视牌的材料可采用网状的钢铁丝,且漆涂荧光粉。一则,钢丝网是灵活轻便又结实耐用的材料,且视线可以穿透,这可减少对建筑墙面的遮挡;二则,漆涂荧光粉可在夜晚或暗处发光,利于指示。如图5所示。

4.2 优化文字尺寸

根据GB/T 15566,1—2007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为:标志的最小尺寸应根据标志的最大观察距离确定(图6)。图形标志的尺寸与最大观察距离间的关系由以下公式确定:

A=25h/1000

其中,A是指图形标志的尺寸,h指最大观察距离,单位为米。如图7所示。

汉字与图形标志的尺寸关系为:

T=0.8A (只有汉字的情况下)

T=0.46A (汉字和英文组合的情况下)

其中,T是指汉字的高度尺寸,A指图形的尺寸。

在导视牌的布点中,在两相邻导视牌的信息无重复内容的情况下,导视的一般视距为两相邻导视牌的间距。在导视牌信息有重复内容的情况下,导视的一般视距为两相邻导视牌间距的一半。田子坊的导视牌布点和导视牌间距在12-25之间的路段有47段,占总数的85%,因为相邻指向性导视牌之间的内容有所重复,所以指向性导视牌的视距在6-12.5之间。田子坊道路本身有一定的指向性,可以明确行进方向,相应缩短了对视距的要求。因此,田子坊指向性导视的图形标识尺寸可为0.25米。

田子坊中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的横向宽度大约在4米左右,田子坊街道多数是3.5米和2米。而田子坊的石库门建筑是紧邻并有序排列,因此,同一巷弄中相邻石库门建筑的门牌间距大约是4米,相对的门牌间距约在2—3.5米。门牌中最独特的是表示门牌号的数字,同一街区的导视牌数字不会出现重复,因此,两个相邻导视牌的距离就是它的视距。因为田子坊其他类型建筑的间距与石库门建筑有所差异,因此,在4米的视距上放宽2米的距离以适应距离较远的房屋。最终运用 A=25h/1000和T=0.8A的公式可推出门牌的尺寸为0.13米。门牌中“泰康路274弄”类的字样在同一弄区的门牌上重复使用,因此门牌中标明街区名称字样的视距可采用门牌视距的一半,并且,在弄口导视牌中会明确标明弄区名称。因此其视距可适度缩短,其字体高度为0.017米。标明房屋使用性质的字体视距是依据街区宽度而定的,字体高度为0.023米。方向导视牌的信息内容较多。为了能够明确地传达出指向内容,将导视信息进行分级分组处理,且每块导视牌中每一组的信息条目不超过6条。具体的分级分组方式是,按街区等级分级,即:所在弄的名称、主要街道名称、弄道名称;按方向分组,同一方向上的信息内容放在同一组中。方向导视牌中表明当前弄道位置的文字最为醒目,根据田子坊导视牌分布情况可了解到,方向导视牌的最大视距可为10米,因此导视牌中表示当前弄道的汉字是11.5米。二级和三级导视文字的大小会相应降低,汉字的大小分别是0.076米和0.05米。如图6所示。

4.3 在巷弄节点增设智能导视系统

田子坊是上海的5A级旅游景点,年接待量超过百万人次。据上海各地旅游服务中心接待总量图显示:田子坊与徐家汇等五处接待的游客量占上海市游客总接待量的39%,其中田子坊占总量的6%。据上海旅游局提供的2014年数据可以推断出:在田子坊所接待的游客当中,上海的当地居民数量最多,其次为江浙地区游客,而且,入境游客的数量非常大。不同的人群,对街区的熟悉程度也不一样。据调研资料显示:经常迷路的人数占24%,偶尔迷路的占47%,从未迷路的占30%;内部居民对田子坊内部的建筑、道路、商店分布、景点位置及出入口非常熟悉,对导视系统的依赖程度几乎为零。本市游客(上海市白领及学生)经常光顾田子坊,而对内部的建筑、道路、商店分布、景点位置及出入口非常熟悉,但是由于街区道路复杂,商店类似,因而也存在迷路的情况,对导视系统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而初次游客对于田子坊的内部环境陌生,极为容易迷失方向,对导视系统的依赖程度较高。如图7所示。

为此,要在各巷弄交口设置智能导视牌,以便更好的梳理空间。在当今科技发达,智慧城市备受瞩目的大环境下,智能导视易于实现,为人服务。田子坊是一个非常受欢迎并免费的历史街区,每天的客流量非常大。因此,人群密度显示牌要能够实时动态地显示田子坊人群的饱和度,以避免拥堵情况的发生。街区某处发生紧急险情时,普通的指示牌无法指引人群避开危险路段,这就需要田子坊所有的安全出口智能导视组成一个智能系统,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当发生紧急情况时,智能导视能够及时为人群指示最近离开路线(如图8所示)。

5 结语

历史街区建立导视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优化空间秩序,疏导拥挤人群,从而凸显街区特色。优化后的导视系统在指引游人领略田子坊独特空间肌理与环境艺术魅力的同时,能发挥疏散游人的功能,最终使该历史街区具备了场所精神。

猜你喜欢

田子坊石库门场所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城市更新背景下地区中产化过程研究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历史街区导视系统设计探索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恋爱场所的变化
田子坊创意园区建设模式启示
走近世博,走进石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