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地区中产化过程研究

2018-08-29张海波杨龑

价值工程 2018年19期
关键词:田子坊城市更新

张海波 杨龑

摘要:中产化是英国社会学家Ruth Glass提出的在城市中心区再城市化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文章从中产化现象广泛存在的事实入手引出研究的重要性,理解和认识中产化概念,论述中产化的一般过程。本文将以上海市田子坊地区城市更新为例,分析田子坊地区的更新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田子坊地区中产化的主要特征,分析比较中产化过程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挖掘这个地区在中产化过程中更新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关于中产化背景下城市更新过程出现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Abstract: Gentrification is a social development phenomenon proposed by Ruth Glass, a British sociologist, of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urban center.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 wide range of gentrification phenomena to elicit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gentrification and discuss the general process of gentrifi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urban renewal of the Tianzifang area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rejuve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anzifang area. Based on this, it explor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trification of Tianzifang area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renewal, and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trification and urban renewal, mines a series of social issues that have resurfaced in the process of gentrification in this region,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new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entrification.

关键词:中产化;城市更新;田子坊

Key words: gentrification;urban renewal;Tianzifang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9-0265-03

0 引言

中产化(Gentrifi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Ruth Glass提出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地区的社会人口、职业结构、城市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再城市化过程[1]。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化的现象不仅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发生在各国的发达城市地区,例如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地区,并且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城市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有机体,伴随着城市更新,中产化作为城市的一种更新方式,其给城市结构变更带来的物质空间、景观以及社会文化效应值得关注,可有助于了解与认识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对城市更新的方式、空间结构和文化改变等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1 中产化的概念及过程

1.1 中产化的概念

“中产化”最初的概念是由英国社会学家Ruth Glass提出城市中心地区变化的现象,其是英国伦敦内城街区出现了“中产阶级迁入城市中心地区,使迁入中心地区街区的租金价格上涨,导致原来在中心地区街区的贫困住民被迫迁出街区,改变了社区的社会结构[2]”。

1.2 中产化的过程

随着城市各地区的发展,中产化也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根据其他学者对于中产化的研究,中产化的空间类型主要分为休闲旅游带动的商业消费空间、创意产业主导的文化艺术空间和高端地产开发的居住生活空间[3];根据中产化现象分类为传统中产化、旅游中产化、超级中产化和学生中产化等[4]。对于这些中产化的现象以及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过程:①新兴力量进入地区,地区的社会结构呈现多样性,经济条件得到初步改善;②城市的中产阶级或者更高阶级的进入使得地区的住民结构和商业经济产生变化,地区的城市空间和物质条件会得到改善;③其他阶级团体大量的进入,开始无形挤压原住民的生活空間,使得原住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原住民逐渐搬离地区以至于地区最后只有很少的原住民。

2 田子坊地区的中产化

2.1 地区中产化的背景

田子坊街区位于上海泰康路210弄,起源于法租界的第三次扩张,成形于1920年代,具有较为典型的里弄式格局传统街区的基本特征,地区除了商业和租界机构外,同时还有着大量的里弄住宅,当时是为了安置更多的迁入法租界的移民[5]。到新中国成立后,田子坊地区的居住建筑保持了原状,里弄的工厂也改变为国有或者集体所有的工厂,并且发展较好,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贡献。再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上海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厂也开始衰落关闭,部分住宅也进行了拆迁重建。

2.2 田子坊地区中产化过程

第一阶段:随着卢湾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退二进三”政策的推出,田子坊地区的工厂开始走向衰落,有很多工厂被闲置下来。在1998年后,以著名艺术家陈逸飞为代表的艺术家看到田子坊地区相对低廉的租金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率先租用田子坊里弄的厂房作为艺术创作空间。在艺术创作者进入田子坊后,工厂被改造成画廊摄影馆等艺术工作室,地区的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的逐渐改善,田子坊地区的艺术氛围逐渐形成。

随着田子坊知名度不断提高,田子坊的艺术创意价值被人们慢慢认识到,田子坊成为创意设计机构竞相入驻的地方,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上海标志性地区之一[6]。

第二阶段:田子坊的外溢效应越来越明显,最早进入田子坊的商家商业获利所产生的示范效果,吸引了更多商业资本的迅速进入,商业的大量进入为田子坊地区的城市更新提升到新的阶段,带来的就是商业自主的对地区进行改造,商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地区的基础设施、物质空间形态以及景观建筑等进行改造。商业的快速发展使政府看到地区未来的潜力,在2004年公布的《卢湾区新新里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将田子坊地区打造为商业、居住和文化休闲为主的综合性社区,将田子坊地区所有范围纳入“旧区改造范围”,准备进行整体拆除重建。

此时,对于田子坊地区的更新方式,当地的居民和已经进驻的艺术家和政府都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认识使得田子坊地区的更新可能性多样化。在2004到2007年间,田子坊的街道办事处、泰康路艺术街管委会以及地区内的艺术家们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向政府建议提案,要求放弃原有整体拆迁方案,选择更加灵活的方式,在当时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新。

第三阶段: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田子坊地区土地需求和租金快速上涨,居民纷纷将自家的住房租给商家作为商铺,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居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商业的快速发展也给原居民和艺术家带来了冲击。商业的进入给地区带来了很大的人气,但在带来人气的同时,这个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少不便,一方面商业将店铺范围延伸到室外的弄堂,另一方面其营业的时间范围延伸到凌晨等其他时间段[7],这些活动都与原住民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很多居民选择搬离到其他地方居住。同样,地区随着商业价值的升高,房屋的租金快速增加,给艺术家们群体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不少艺术家由于成本的原因而选择搬离田子坊地区。

通过这些阶段的演变,田子坊地区已经由一个环境相对衰败的地区变成一个商业繁华的地区,如图1。

2.3 中产化对田子坊的地区影响

田子坊地区经过中产化过程后,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地区的人文资源得到开发,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也得到人们的重视。总的来说,对地区的影响有以下方面:

2.3.1 社会空间结构的分化

田子坊地区随着艺术家的进入,居民开始出租自己的住房和后来改建的增加房屋,增加自己的收入,艺术家也利用地区的人文资源进行艺术创作,其两者之间为一种互补的关系。但隨着地区经济增长,商业在里弄内迅速蔓延,商业难免会和周边居民产生矛盾,商业对于周边居民生活空间的侵占和地区生活成本的提高,使得很多居民选择离开所居住的田子坊,另觅其他住处,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艺术家群体作为推动田子坊地区的发展力量,带动田子坊的复兴和改善,但是也由于环境的转变和成本的增加最后被迫离开田子坊。原住民和艺术家群体离开使得田子坊社会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分化,原住民之间原有的社会关系结构由于新群体的进入而逐渐产生分化,艺术家和原住民之间互补的关系也因此遭到破坏。

2.3.2 物质空间得到更新

田子坊地区在改革开发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衰败后,艺术家群体的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艺术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田子坊里弄的建筑内部和外部进行改建,给田子坊的空间环境带来了初步的改善。随着田子坊的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吸引海内外的创意产业园,也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参观田子坊特有的上海“海派文化”和艺术工作室,商业大量进入并主动对田子坊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筑和景观进行改造。这些过程有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城市更新。

2.3.3 产业结构的变化

自8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改变,使得这些工厂难以适应强烈的市场竞争,导致田子坊地区大量的工厂闲置下来。因为此地合适的艺术创作空间、相对低廉的租金和特殊的文化氛围,艺术家们率先租用里弄工厂的闲置厂房作为工作室。在此以后,在卢湾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田子坊的里弄和闲置的厂房和仓库逐渐变成艺术家的工作室。田子坊地区的创意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迅速成为海内外著名的创意产业地区。文化知名度的提高也带动了居民和商家对地区商业的经营,内部开始有大量的酒吧、餐厅和精品商业等业态,整个地区的商业氛围逐渐浓厚起来,成为上海一个重要的旅游休闲文化场所[8]。

2.3.4 地方文化的变迁

新华专艺建址于田子坊的泰康路地段,新华专艺的校董事会有着李叔同、徐悲鹏和徐郎西等诸多大师,这个也使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田子坊地区还有着大量的石库门和里弄建筑,这些建筑风格是上海的一种象征,代表着上海的“海派文化”。在艺术家进入地区后,地区开始出现艺术性的文化氛围,大量艺术家工作室的存在使得地区的艺术文化丰富起来。随着上海中产阶级和小资群体的崛起,如学生、白领和艺术家等等,他们都需要一个优雅的生活和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它是具有相当注重个性、品味和时尚的特点。人们对于“十里洋场”的回忆留恋,以及海派文化所特有的精英意识、小资情调和怀旧风格,伴随着建筑装饰、历史场所等符号、形象的出现与运用,迅速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并受到国内外富裕阶层的热捧[9]。

3 反思与启示

中产化运动在为城市更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面对中产化过程给城市中各个阶级的居民带来的影响,我们必须对其加以思考,并想出合理的方式来维护各方的利益,使其能够共同和谐的发展。

3.1 社会结构的构解

在经济发展的规律下,田子坊的中产化过程势必对地区内部的原住民造成冲击,使得部分居民在中产化过程中会被动选择到城市的其他低成本生活的地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会得到一点改善,但是居住地的改变给居民生活带了很大的改变,社会关系不可逆的瓦解,削弱了居民的归属感。由于区位因素,居民也无法享受到原有基础设施,很多人因为无法承受长距离通勤带来的成本,使之失去较好的就业机会,也给家庭为单位的群体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等等[11]。这种经济规律如此反复的循环下去,所带来阶层居住空间的分隔无疑会给社会公平方面带来消极的影响,这也违背了我们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公平原则。这些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和规划方式,例如增加城市中重要位置的保障性住房,而不是將保障性住房安排到城市中比较偏僻的地方,增加城市更新中居民回迁的比例,维护原有的社会关系,促进阶层之间的融合,保障地区原有的文化气息,实现城市居民和谐居住的愿望。

3.2 地区文化特色的衰退

田子坊地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还存在着文化衰退的另一面,文化特色的衰退主要为商业化导向的更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对于空间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存在过度的商业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带来了用地成本和生活成本的逐渐升高,迫使部分原住民和艺术家群体离开。在这个过程中,田子坊地区最核心群体的流失使得其文化产生缺失。社会群体和大众对于田子坊的认可是其保留的上海特有“海派文化”,它属于真正的老上海里弄风情。相比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区有着别于新天地的文化氛围,在这其中人是这个文化的核心,原住民的离开剩下各种商业休闲,即使其中有大量多元的里弄和石库门建筑,那其剩下只是个文化的空壳。对于田子坊地区的过度商业化,需要从多方面来思考,应该适当抑制纯粹的资本逐利活动,切实保障当地居民和艺术家等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空间和生存空间,整个地区的活力应该是各种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商业化可以通过成立田子坊管理委员会等以便于公众参与的形式,充分尊重和体察当地居民、商家和艺术家群体的合法诉求,合理引导和鼓励各群体维护或改造,防止侵占其他主体的空间,以保护和传承地区的社会网络和社会文化特色[12],发挥居民的文化引领作用,提升地区内涵。

3.3 更新方式的思考

从我国的城市更新实践活动来看,城市更新经历了从简单粗暴的拆旧建新到体现“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由大拆大建到渐微式的改造更新,指导城市更新的思想也从目标单一、内容简单到多方共同参与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该尽量采取比较稳妥的更新方式:①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对于地区的更新应该参考地区各个群体的意见,协调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避免地区的更新造成社会两极化,以居民为主体,体现城市的共享发展。②政府主导,规划引领。政府制定科学的更新计划,以区域为基础,群众为主题,落实整体更新的要求,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③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坚持以人为本,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为核心,优先保障公共要素,改善人居环境。

4 总结

中产化虽然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其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西方有着很多共同点,其表现出的双面性值得深入的研究。现在大量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带来社会效应,都有着中产化运动的特征,保留中产化带来的积极经济效应,避免出现西方国家高收入阶级对底层阶级的替换所带来的社会关系、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探讨能有效控制中产化的方法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ey D .The New Middle Clas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Central Cit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Richard Schaffer,Neil Smith.The gentrification of Harlem.Divis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1986:347.

[3]周敏,林凯旋,黄亚平.我国城市更新中的中产化运动反思[J].规划师,2013(12):116-119.

[4]黄幸,杨永春.中西方中产化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2(2):54-60.

[5]孙施文,周宇.上海田子坊地区更新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5(1).

[6]管娟,郭玖玖.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机制演进研究——以新天地、8号桥和田子坊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4):53-59.

[7]李燕宁.田子坊上海历史街区更新的“自下而上”样本[J].中国文化遗产,2011(3):38-47.

[8]孔翔,钱俊杰.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J].人文地理,2011(3):46-50.

[9]周宇.转型时期基于消费文化视角的创意产业空间再生产研究——以田子坊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11):29-34.

[10]周敏,林凯旋,黄亚平.我国城市更新中的中产化运动反思[J].规划师,2013(12):116-119.

[11]谢涤湘,常江.我国城市更新中的中产化研究述评[J].规划师,2015(9):73-77.

猜你喜欢

田子坊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TOD/城市更新
历史街区导视系统设计探索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田子坊创意园区建设模式启示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田子坊创意园区建设模式启示
符号消费逻辑下城市空间意义的转化——空间视域下的田子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