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本主义的高中政治课情感认同建构

2019-10-21邹蒲陵

科学与财富 2019年15期
关键词:情感认同高中政治课人本主义

摘 要: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培育“自我实现”的人,重视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主张人本化课程。高中政治课长期以来存在着逆反排斥危机、感知偏差危机、虚假认同危机等。高中政治课情感认同生成的关键在于汇编教材内容情感认同资料、改革单纯以知识为目标的灌输教育方式、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中政治课;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学习制度,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培训,增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1]“情感认同”被提高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同等高度,高中政治课承担着在中学生中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重任,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扣住学生的情感认同这一关键环节。

一.人本主义理论中的情感认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心理学思潮的“第三势力”,其思想核心在于“以学习者为中心”。人本主义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1、教育的目标是培育“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从动态的主体人格发展角度考虑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当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自我实现”建立在人的整体性上,片面的知识增长并不能称为“自我实现”,而是身体、精神、理智和情感各方面的整体化发展,以及作为个体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一致。这种人是培育过程中的动态的人,会产生前所未有的需要,必须研究这些新需要、满足新需要。同时,这种人也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对世界具有独特洞察力,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2、重视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认为教学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主张尽可能地直接“进入”学习的情感世界。[2]反对实证主义取向,倡扬情感、意志、悟解等非理性因素的价值,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情感活动与认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3、主张人本化课程

人本主义教育的一大特征是充满人性的关怀和人文主义情愫。传统的课程模式和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人性和个人潜能的实现,人本主义格外注重课程的情感内容,主张借助美的媒介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强调课程设置要重视美感高峰体验的价值,把美感教育内在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门学科中去,将认知与审美两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情感认同是一种情感的移入过程,即个体或群体在思想、感情、心理上主动认可、接受、赞同外界事物,使自己的行为、态度与他人、社会趋同的过程。[3]

二.当前高中政治课情感认同危机

新时代高中政治课情感认同的要义就在于培育学生从感情上积极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學体系和精神品质,但在新形势下,高中政治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感认同危机。

1、逆反排斥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理论性和思辨性较强,高中政治课教学多偏重课堂讲授。这种“灌输”型的课堂并没有随着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和课堂形式的丰富而得到实质性改变。学生对政治课的知识功能认识比较明显,但政治情感的整体认同尚未很好实现,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不能“入脑入耳入心”,甚至不少学生出现情感上的逆反排斥,对重大政治事件认知不够。

2、感知偏差危机

实用主义、分数至上等社会氛围的营造以及部分家长、理科教师、学生等对高中政治课的认知偏见,给政治课贴上了枯燥、呆板、靠背书就能解决的标签。这体现出长期以来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的固化,亟需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教育改革;也彰显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课乃至意识形态教育深受市场经济冲击,思想性的东西被严重忽视,精神世界严重“缺钙”,高中政治课出现情感认同的感知偏差危机。

3、虚假认同危机

新时代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速度往往高于教师,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也存在表达欲望并希望得到认同。而由于政治课的独特性质,不少教师往往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教材内容或主流观念相异的看法,导致政治课沦为一门填鸭式教学,学生敷衍认同出现情感认同的虚假认同危机。

三.高中政治课情感认同的现实策略

高中政治课改革必须纳入人本主义思想,注重情感认同在学习效果中的重要作用。高中政治课改革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汇编教材内容情感认同资料。

南加州大学引入了一种新颖的语言模型Affect-LM,用于生成基于上下文单词、情感类别和情感强度参数的情感对话文本。复杂实验表明,会话文本中额外的情感信息可以有效改善语言模型的预测能力。[4]可见,增加教材文本的情感信息有助于学生自觉自发的情感认同。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图像实现教材的动情效用。图像“具有视觉修辞和引导主体行为生成的功能”。[5]图像功能的实现在“图文互构”中发挥到极致,二者不是简单地在教材上交叉出现,更在于思维上的互文互构。因此,既要选编合适的文本和图像内容,也要重视二者的出场方式和编排结构。

2、改革单纯以知识为目标的灌输教育方式。

传统的政治课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达成学生情感层面的认同而效果不佳,人本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内心情感和需要,因此高中政治课改革的一大着重点就是改变单纯知识内容的灌输,转而向关注学生情感与理论知识二者辩证统一的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转变的认知基础在于课程的主体认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影响。

3、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考核方式。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当是对个体的学业进展、学习效果以及个人发展的价值评价,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测量方式尽管容易量化但却过于片面,诸如道德、创新能力、情感认同等难以评测。应当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知识考核与能力评价和国家认同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评价促进发展,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

党的十九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教育理念激荡,作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政治课必须仔细分析自身的时代重任,认真审视存在的不足和弊病,将人本主义思想纳入教育教学中,注重政治课的情感认同引导与培育,从宏观和长远角度思考高中政治课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开创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0/29/c_1123631014.htm

[2]肖爱芝.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诠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2):71-74.

[3]曹莉莉,姜敏.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情感认同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5):25-28.

[4]Sayan Ghosh, Mathieu Chollet,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5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C]. Vancouver, Canada,2017: 634–642.

[5]周琪.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功能和实现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28-32.

作者简介:

邹蒲陵(1995-),女,湖南醴陵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情感认同高中政治课人本主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借力“互联网+”构建高效政治课堂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认同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