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认同

2016-05-28崔治忠

理论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中华文化

摘要: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逻辑关系。思想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价值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情感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固化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价值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中华文化影响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075-03

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之基、思想之根、情感之源,是民族大家庭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文化基础。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漫延,中华文化认同正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提升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诸多措施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重要举措。[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强化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

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环节就是通过学习与认知,实现对中华文化内涵的理性认同。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人们对核心价值观思想内涵的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在历史传承、思想内容的科学性以及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紧密联系,这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然有助于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能够被传承的文化成果。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历史遗迹,而是渗透在当下现实生活当中具有勃勃生机和影响力的观念体系。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体现,是凝聚全党和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也是中华文化批判继承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评判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并非截然分离的两种文化系统,而是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

从历史传承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价值理念并引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前进方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并囊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时代发展和我国国情,把优秀的传统价值思想凝炼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公正等价值理念。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下,对诸多先进价值理念的丰富发展和深化创新。

从思想的科学性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三个维度十二个方面价值理念的简单拼凑,更不是单纯的政治宣讲和道德说教。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对个人价值标准的准确刻画,是内容完整、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既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国家的真理尺度,又是指导个人行动的价值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中华文化的外延非常广,既可以指称中餐、武术、汉字、象棋、麻将、故宫、长城等具体事物,又可以指称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二十四史等抽象的文艺作品,还可以指称天人合一、知行统一、三纲五常、内圣外王等传统文化当中的核心价值取向。中华文化不是历史遗迹和陈腐观念的代名词,而是由历史延续至今的文明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十二个层面的价值理念有些直接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有些虽然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但也是重要的价值主张,例如,平等、公正、富强、文明等。当前,中华民族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从价值导向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人们确立了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描绘了社会层面的发展前途,提出了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实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也是中华文化蕴涵的价值共识;实现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个人切身利益的社会基础,也是中华文化当中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理想的科学化体现;坚持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培育道德素质和君子人格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和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华文化当中重德思想的时代回应。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强化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人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真切认同中华文化,除了思想认同之外,还需要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把思想理论内化为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也是连接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间桥梁。只有当人们对一种理论产生价值认同时,这种理论才能成为人们自觉践行的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培育和践行能够强化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每个人都能够践行的价值准则,又包含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从个人层面向社会、国家层面逐步提升的价值序列。这就很好地满足了个人道德修养提升的需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中华文化既包含注重精神追求和理论认知的雅文化,也包含日常经验和常识形态化的俗文化。但不管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都蕴涵着对个人德性养成、社会公正平等、国家富强统一的执着追求,这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因。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价值导向。

其次,中华文化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全体国人都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追求差别很大。因此,不能要求所有人对中华文化都有相同的认同,也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事理论研究和致力于精神生活的人,可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实现对中华文化当中雅文化的高度认同;与之不同,普通群众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俗文化的认同,并由此上升到对雅文化的认同。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要落实在不同阶层的具体行动当中。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固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认真学习、工人努力工作、农民辛勤耕耘也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中华文化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雅文化比较深邃和系统,需要经过专业学习才能掌握。相比之下,俗文化比较浅显和零碎,但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极易为普通群众所掌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之所以影响广泛和持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既包含人类的深层价值追求,又不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一茶一饭、一言一行当中实现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价值追求的完美统一。同样,人们既可以在每一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在个人独处、与家人相聚、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强化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强化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情感认同加以巩固。情感色彩越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越强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越执着。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包含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赋予的情感成分,这是从情感层面认同中华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前提。

中华文化当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不管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还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忧患意识;不管是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志向,还是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责任意识,都深深地融入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最崇高的情感。[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这种神圣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把它负载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之上,使其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保障。

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事业。对未来社会的各种设想早已积淀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内容,例如,《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老子》提倡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陶渊明向往的与世隔绝、生活安逸的世外桃源,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人间天国,等等。其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最高政治理想。[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文化当中的未来社会构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机统一起来,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不是虚无飘渺的人间幻象,而是能够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

中华文化非常注重个人德性的养成,把“内圣外王”确立为最高的道德境界与人生理想。其中,内圣就是个体通过对道德本体的诚明工夫,达到个人德性层面的勇毅、刚健、庄敬、谦和、羞耻、勤俭。内圣的根本目的是外王,外王要通过礼教工夫来实现对家人的孝慈、友爱,对朋友的谦让、友谅,对国家的公忠、廉洁。[5]个人德性的培养不仅是统治者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传统道德思想当中的优秀内容,把个人德性的养成置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之中,突出了个人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外在道德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忽视个人私德的培育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紧紧围绕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外部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在国家情怀、社会理想、个人自我价值等方面实现了对接,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以有效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人们树立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有助于增强个人道德修为和成人成己的自觉意识,并进一步强化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

结语

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想认同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价值认同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情感认同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固化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中华文化影响社会生活的崭新渠道,也是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2]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2012,(9).

[4]崔治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J].理论探索,2015,(3).

[5]刘立夫,胡勇.中国传统道德理念的内在结构[J].哲学研究,2010,(9).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班主任管理艺术探析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