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精微绣传承与衍生品开发对策研究
2019-10-21刘晴
摘要:无锡精微绣和苏绣同宗同源,是无锡刺绣的一朵绚丽之花,也是我国工艺美术的瑰宝,它曾以其寸人豆马的精湛技艺而蜚声海内外,但进入21世纪在强有力的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传承人正在逐步流失,传承规模处于衰落,创新开发滞后等困境,无锡精微绣必须两条腿走路——政府“输血”,协同创新;自我“造血”,目标市场分层,才能变困境为机遇。
关键词:精微绣;传承;衍生品;市场
无锡地处江南,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盛产丝绸,早在春秋时期,无锡丝织品就很出名。上世纪80年代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刺绣工艺师受唐代苏鹗著《杜阳杂编》启发,经过反复研究、探索、试制发展出一朵无锡刺绣的奇花——无锡精微绣,此后无锡精微绣就成为锡绣的特色蜚声海内外,屡获国内外大奖。进入21世纪,无錫精微绣榜上有名,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同时也在强有力的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传承人正在逐步流失,传承规模处于衰落,创新开发滞后等困境。本文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继而为无锡精微绣传承和衍生品开发提出对策建议。
一、无锡精微绣概述
(一)精微绣艺术特征
1.精益求“精”
一是在选稿时,无锡精微绣由于绣制的尺寸特别小,要对挑选的画稿进行认真地分析与评判,推敲画面的布局与构思,方寸之间需要提供多层次的变化,使观赏者能够细细品味其中的精致、精细。例如曾多次在全国、省市重大的工艺美术评比、展览中获奖的刺绣大师赵红育的双面精微绣作品《阿房宫》,画面只有38cm*16cm大小,但画面内容丰富,不仅反映了秦朝一统天下后营造出来的规模宏大、覆盖百里的建筑群——阿房宫景象,而且还描画了秦王登台祭天时瑞鹤呈祥的景象,在秦王左右还绣出了侍卫、大臣、宫女等50多位1厘米大小、姿态各异的的人物,非常生动。再如她的另一幅绣品《百寿图》,虽然画面布局并不复杂,但在寿星的衣服上绣有100多个不同的寿字图案,同样给人精致的感觉。
二是在用料方面,无锡精微绣要从不同颜色、粗细、材质的绣线挑选出符合要求的底料,采用考究的高规格的定制平纹丝织面料。在绣制过程中,又要根据画面人物的主次关系、风景的前后层次和物体的质感以及虚实效果,采用不同粗细的丝线。为了达到镶色和顺,一种色彩也要选择若干个色级。例如赵红育创作的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的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在配色时先把作品的总基调确定在沙漠的黄色调之中,又因作品中有骆驼、人物、马匹等的组合,所以在具体选择色线时,又采用了黄咖啡、红咖啡等几套咖啡色线。为了避免色彩单调,她又在统一的调子里镶加了淡胭脂、橘黄、墨红、灰色等颜色,使驼队的色彩既统一又富于变化。
三是在针法处理上,无锡精微绣要依据表现物品的质感和丝理,灵活运用多种针法和绣法,以点汇线、再汇面的方法来发挥刺绣的艺术效果,以求立体。例如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刺绣类金奖获得者吴鸣文创作的双面异色精微绣《阆苑仙境》就采用了平针、长短针、散套针、接针、虚实针、滚针、跳针等二十多种针法。赵红育在绣制《丝绸之路》中的二十一匹骆驼时,根据骆驼皮毛厚实凝重的感觉,采用了乱针绣的方法,根据人物所穿丝织品衣服柔软和光滑的感觉,采用了平绣中的散套针方法,两者对比,用骆驼的皮毛感,衬托出了丝绸的光泽感。
2.精耕“细”作
精微绣之所以被誉为无锡刺绣的独门秘笈,就是因为绣品的规格微小,绣工极为细致,寸人豆马都能绣制的形神兼备。尤其是在作品局部和人物造型的细微之处,无法描绘线稿的地方,需要精微绣艺人凭借多年的绣制经验、高超的刺绣技巧和聪慧的心灵意识三者合一才能绣成。例如精微绣中最细致的环节“开脸”,即绣五官,由于空间非常狭小,在绣制时,最细要用到丝线的七十分之一到八十分之一,又由于精微绣的丝线是相互连接,环环相扣的,每一针都不能出差错,这就需要刺绣艺人真正达到人心合一、手眼合一、手针合一的程度,细节处理非常严谨,超乎想象。
(二)精微绣传承及开发现状
无锡精微绣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并涌现出赵红育、吴鸣文、张铭、曾友华、李军等一批刺绣名家。但是与同属苏绣的苏州刺绣相比,从业人员明显偏少、从业规模偏小,许多当地市民甚至对于精微绣不甚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精微绣技艺很难掌握,三年未必出师,十年不定成才;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机制缺乏,精微绣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于几个师傅在工作室中带徒弟,师傅的生存都有困难,何况现在的年轻徒弟?第三是政府宣传推广和整合开发力度薄弱,苏州刺绣近年来十分红火,主要集中地镇湖十分重视这一产业,花费巨资在各大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并积极拓宽合作渠道,与之相比,无锡鲜有这方面的具体举措。
1.传承梯队断层
随着2016年省级精微绣非遗传承人吴鸣文大师的遗憾离世,目前无锡精微绣就仅剩下赵红育一位国家级精微绣非遗大师,以及鲍文姬、沈荷芳、邵敏、胡晔新、沈雨兰五位市级非遗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目前空缺。截止2018年10月整个锡绣行业里也只有赵红育一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其他精微绣传承梯队青黄不接,学徒生存状况堪忧。而还,赵红育大师有 7名徒弟,吴鸣文大师生前收有3 名徒弟。
2.电脑绣花的冲击
十多年来,电脑刺绣的出现大大的冲击和瓜分了刺绣市场,电脑刺绣因高仿苏绣的绣法,对于不知晓或是第一次见到产品的消费者,在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下,是无法区分是电脑刺绣还是手工刺绣的。另外电脑不间断地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使得产品定价低廉。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手工刺绣的强烈冲击,无锡精微绣作为中国四大手工刺绣之一的苏绣的分支,也无法避免这个新技术带来的影响。
3.衍生品开发滞后
传承梯队的后继无人,传承大师的年龄老化,造成了精微绣衍生品开发的严重滞后。特别缺乏当下市场环境下,既懂刺绣技艺,又能进行文创设计的新时代复合型绣娘。因此在进入21世纪后,市场上少有精微绣衍生品出现,即使有,其文创设计的同质性也较高,衍生品的美感设计不符合现代审美要求,质量不高。
二、精微绣传承及衍生品开发对策
传承和开发是无锡精微绣生存的一体两面,作为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无锡精微绣在传承方面需要无锡市政府更多的支撑和扶持;作为一件必须走入市场进行交易才能真正存活的商品,无锡精微绣必须要结合当下的市场环境与大众审美,不断提升其自身的附加值,走出“养在深闺”的工作室,从市场找机遇,与设计联姻,与企业合作,积极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一)政府“输血”,协同创新
政府除了在经费上继续扶持和支撑精微绣传承人培养工作外,还必须高屋建瓴,顶层设计,为无锡精微绣推向市场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平台。以苏绣产业发展为例,在过去的十年里,苏绣的产业结构几经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主要做出口(和服、腰带、台布等),到90年代开始就完全转型走入中国人群,进入21世纪更是在传统旗袍、装饰艺术、衍生品开发上做出了很多尝试。近年来,苏州市政府更是顶层设计,例如在“201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上,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宣布合作成立“苏绣研培中心”,作为传统苏绣文化传承和非遗项目研究保护的专门工作机构,并且合作建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苏绣)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非遗与传统服装服饰研发与设计、非遗与文创衍生品设计开发及推广项目,共同申办文化部“传统工艺工作站”。
(二)自我“造血”,目标市场分层
根据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不同,无锡精微绣在衍生品开发方面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走高端高定的小众开发路线。例如2015年,深圳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深设计师吴难找到无锡精微绣传承人赵红育大师,希望她能为飞亚达绣制出一款双面异色异形绣精微绣腕表,赵红育大师经过20多次的开发设计,费时一年多,终于在2016年新春使这款“双猴迎春”手表成功问世,同时开发的还有名为“鹊喃”,“蝶恋”,“清禅”,“鱼嬉”四款单面绣腕表,这四款手表全球限量每款10枚,单价高达一万八千元。这些手表在2016年的巴塞尔钟表展一号馆展出时,成为整个展会的焦点,震惊了国内外的很多媒体。这也是赵红育大师第一次携自己跨界合作的非纯欣赏类精微绣作品在国际上参展,这个可贵的尝试为精微绣高端消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在今后的开发中,精微绣大师更应该走向市场,主动去寻求和知名品牌商家的合作,实现精微绣衍生品开发的高端定制。
二是走物美实用的大众开发路线。大众实用品是用以满足大众消费,价廉物美,对工艺的要求较低的快销产品。由于精微绣的传承周期较长,为了让这些坐冷板凳的初级绣工或者中级绣工也能在漫长的学徒生涯中可以实现市场化生存,而不至于中途就人才断档流失,可以让其设计绣品和书签、杯垫、皮夹、茶巾、绸扇、围巾、服饰等一般百姓日用品结合,缩短其生产周期。例如赵红育的儿媳,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的贾小琼,在经营无锡中山路红豆万花城三楼的刺绣手作馆“红缘阁”时就把精微绣玩出了新花样。她带领毕业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曾受教她三年锡绣课程的三位大学生将精微绣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开发出了书签、书皮、相框画、挂件、发夹、胸针、香包、手帕、手链、扇子、布包、皮具等系列精微繡衍生品,除了小物件,她们还设计刺绣服装、刺绣牛仔裙、儿童汉服以及各种装帧,提供工薪阶层可以接受的精微绣大众个性化定制,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
基金项目:本文为校级科技基金项目《文化创意成果产业化研究与应用——以无锡精微绣衍生品开发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J18024)
作者简介:刘晴(1980),女,文艺学硕士,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与产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