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从细节做起
2019-10-21王海霞
王海霞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小学教育是学生最初接受到的教育,作为基础阶段,这个时期培养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很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德育,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这个阶段重要的德育内容,是学校及教师的工作之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从细节中渐渐形成的后天性条件反射系统构建起来的,所以,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完善,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打造的良好环境。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一)学生自身方面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小学生从小受到了来自父母及祖辈等多方的爱,缺少锻炼和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因为这种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爱,引起了行为习惯养成上的众多问题,比如,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弱,自己的事情更多依赖家长,懒惰,沉迷于电视、电子产品、游戏,缺乏自制力;学习上,在课堂上容易走神,学习兴趣不高,作业完成过程拖沓;在性格上,抗压能力弱,遇到难题时容易放弃和退缩,不愿意认可别人比自己优秀,缺乏努力的韧性,不懂得照顾和体谅别人。
(二)学校教育方面
很多学校重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但仅仅是意识层面上的重视是无效的,目前学校方面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养成教育机制。首先,没有成立小学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开展和监督工作。没有专门的机构,在养成教育的开展上就不会统一和连贯;其次,养成教育的培养要求和形式并不明确,很多学校的小学生行为习惯要求还是《中小学生守则》,在活动开展内容上也是让学生牢记守则内容,按照要求达标即可,并没有强调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品德信念的培养。而且,有的学校更多强调成绩,对学生进行的养成教育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所有的教育都要为学习让步和服务;最后,没有形成全面的多元评价机制,设计上不够合理。在教师的考核中,学生考试的成绩在考核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教师的职称晋级、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关键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
(三)家庭教育方面
很多学生家长认可行为习惯培养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缺乏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实行过程中,方法不科学,过于说教,使小学生感到反感,甚至引发逆反心理,产生了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家长并没有投入精力去学习、探讨,而是将德育交给了学校,其实,家庭教育在德育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或只是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错误地认为行为习惯不需要培养,在生活中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
(四)教师教育方面
班级里有很多学生选择长大后当教师,教师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讲就是榜样。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个人品质和魅力,运用正确的教育观传播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多教师在养成教育上不够重视,没有形成一定的学生观、人才观,在教育理念上不够与时俱进,重智轻德,对教育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承担养成教育责任的主动性不够。
(五)社会环境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条件得到了满足,相应的发展也有了很多灰色地带,尤其是网络的快速发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重,面对诱惑,防不胜防,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不小的负面效应。因此,社会环境方面要强制监管,让小学生更多地接触到有利于身心发展、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一)抓好课堂阵地
课堂应该是教师把握学生状态的最佳平台,是小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在学校,小学生基本上都在课堂上度过,细节容易体现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在上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小学生,如果发现某个学生的言行举止存在问题,一定要找到原因,深刻全面了解后采用最合适、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引导和纠正。具体到课堂上,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许多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有效且适合学生的选题和创设课堂环节,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小学生有兴趣想要参与到互动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与教师、同学们沟通交流的乐趣;另一方面是课堂整体活动是统一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关注到每一位小学生的状态,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等情况设置不同的提问,增强小学生的信心,提升德育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些学生的个别表现影响到了正常课堂活动的开展,这个时候,教师要对症下药,更要关注到这些学生这样做的原因,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给予学生暗示,在课后进行单独的教育沟通。
(二)在生活中做到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一大重要因素,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就是爱模仿,因此需要家长、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做好小学生的榜样,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并且,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过程需要时间,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家长与教师要以身作则,更要细心观察,时刻从侧面熏陶小学生,把握住德育的发展路径。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多开展阅读活动,给小学生讲历史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让小学生切身感受到一个有素质、有文化的人要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这个很好的平台多推荐给学生这方面的书籍,开展班级交流会,督促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搭建小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平台。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要做好组织工作,让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主动与学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发现问题一起解决、共同进步。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注意事项
小学生每一年的成长速度都很快,因此,教师要注意到年龄差距带来的行为习惯的不同,在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到这些差距,在培养工作上应当有针对性,表现出不同。
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没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自觉性,没有主动意识去做一些事情,或者遇到一点难度就认为自己无法完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多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带动小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其主动性。主要的一点是,设置的任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强小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成就感,提高综合能力。比如,开展“比比谁最棒”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给予自己足够的信心,主动解决问题。
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学校可借助天天行为规范让学生学会自律。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可定期开展班会,收集学生的意见,对行为规范进行完善,要求学生每天看一遍,督促自己依据这一规范做事、说话。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都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中年级小学生看到低年级小学生摔倒了会主动将其扶起等。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可借助荣誉提升其使命感,不可一味地说教。教师可结合各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竞赛,并在班级中举办“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班级荣誉感,促使其严格要求自己,有效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其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认识到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积极与家庭、社会合作,采取有效对策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相信,在将这些措施付诸实践之后,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長。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