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价值探讨
2019-10-21李小玲
李小玲
摘 要: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勤劳的祖先们在劳作之余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民间游戏,并传承与发展至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部分人觉得传统民间游戏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完全被电子游戏所取代。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中,应将传统民间游戏与现代新型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之发挥出其他游戏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促使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传统民间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价值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间游戏;问题;学前教育中应用的价值
1 引言
传统民间游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学前教育中对其的应用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使传统民间游戏在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的过程中重获生机。
2 传统民间游戏的特点
(1)随意性。傳统民间游戏有它既定的规则,在游戏的选材和场地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如“走子游戏”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石子、树叶等都可以就地取材。(2)趣味性。传统民间游戏之所以代代相传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非常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心理发展特点。如跳绳的玩法多变,可以单人跳,也可以多人跳,具有很强的趣味性。(3)多样性。传统民间游戏经过多年来的传承与完善,流传至今的多达几十种,形式具有多样性。如跳皮筋、荡秋千、丢沙包、跳房子等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游戏形式。(4)竞赛性。很多传统民间游戏具有竞赛性,是需要分组完成的。这种传统民间游戏有自己独有的游戏规则,参与者分组进行,赢者游戏,输者提供服务,轮流进行游戏,如踢毽子、丢沙包等。甚至还有些具有竞赛性的游戏发展成了竞赛项目,如拔河、赛龙舟等。
3 学前教育中传承民间游戏存在的问题
3.1 民族民间儿童游戏开发及利用不充分
民族民间游戏是一个民族的瑰宝,是幼儿接触和学习本民族文化的表征,是认识和体验本民族文化符号的重要途径。在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有大量可以通过重新梳理改编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幼儿进行的游戏。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的玩具市场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游戏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游戏材料从颜色醒目、选材难易、对幼儿的吸引力、适合长期保存等程度上,总体上都不具优势。另外,开展传统民族民间游戏,在人数条件、场地条件、材料选择、指导教师、游戏过程、安全保障等方面也都有较为特殊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学前教育系统内的幼儿园开展学前教育民间幼儿游戏并非易事,这就需要对学前教育民间幼儿游戏进行抢救、挖掘、整理、筛选、改编、开发,通过利用这块丰富的文化宝藏来进行学前教育文化的传承。
3.2 园本课程民族文化类主题活动开展不多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依靠本土化、科学化、民族化、生活化的园本课程才能实现。主题活动是园本课程的支撑,园本课程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主题活动之上。民族文化类主题活动的开展,需要当地学前教师有课程自主创新的权利,立足于“本土生态”,把握民族文化的关键特征,完成课程开发的“提取、概括、转换、升华”等步骤。而公办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基本上与学前教育主流课程体系一致,更多体现的是主流文化的意志,民族文化类主题活动的开展并不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进行要求。
4 传统民间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教育价值分析
4.1 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在游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互相配合,共同商讨角色的分配,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游戏带来的快乐。例如,“过城门”游戏中需要小朋友们共同商量谁来做城门,他们会自发地围成一圈;城门外幼儿在走的时候虽然羡慕被围住的孩子,但还是会依据游戏的规则向前走;有些小朋友等到自己过城门的时候,会开心地等待着大家问他或她选什么水果。从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遇到问题时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学会了解并遵守游戏的规则;学会耐心地等待。同时,他们也体验了游戏的快乐。
4.2 强健幼儿的体魄
传统的民间游戏中涵盖了大量的走、跑、跳、闪、躲等动作,这些都能促进幼儿动作的全面发展。很多的民间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运动需要,还能锻炼幼儿的协调合作能力。而且,民间游戏简单易学,不需要固定的场地或器械,随时都可以进行。正是这些简单有趣的民间游戏,从不同的角度锻炼了幼儿的体能,增强了幼儿的体质,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在现代的学前教育中加入传统民间游戏,幼儿不仅能够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还能培养其智力、强健其体魄,同时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正确地融入传统民间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4.3 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形象性能够提升学前儿童形象思维能力
原地区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和民俗活动等都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既生动又稍显扁平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的故事情节,最易得到学前儿童的喜爱。别林斯基在《文学的幻想》中提出: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是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强调的就是文学的形象思维这一特点。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虽然生动,但一般比较简单和扁平,这一点与儿童文学不谋而合。刘杰英在《儿童文学散论》中指出: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不能套用到儿童文学中。刘杰英认为童话形象基本是扁平和微凸的,“扁”比“圆”更能调动儿童的审美热情和兴趣。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属于扁平人物,性格较为单一化,人物在单一的性格形象下行动,一方面能够更加突出动作和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二元对立的美学特点也是在这种情形中形成的。因此,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这种更适合学前儿童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的文学形式,自然就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资源。
5 结束语
总之,传统民族游戏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从学前儿童教育入手,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学前儿童教育资源,对于提升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礼洁.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创新应用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06):71.
[2] 方艳红.浅谈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及改编[J].读写算,2018(04):110-111.
[3] 李永涛,王树英.幼儿园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的价值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