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螺旋CT三维重建的作用

2019-10-21赵攀峰黄力敏徐辉景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6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脑血管病脑血管

赵攀峰 黄力敏 徐辉景

【摘  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螺旋CT三维重建的作用。方法:通过选自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行头颅增强CT扫描之后,对患者的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分析。同期选取该100例患者头颅CT平扫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检查使用头颅CT平扫检查,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检查采用头颅CT增强及三维重建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测确诊率以及诊断结果相较。结果:患者经过病情检测,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检测率为47.00%,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检测则为98.00%,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检测率明显差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诊断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具有安全方便、快速无创、提高临床检测确诊率等优点,可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诊断;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成效

【中图分类号】R8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6-0360-02

脑血管类病症是当前临床医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由患者的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高血脂等相关因素所引发的[1],脑血管病症的临床病症是一种供血不足或脑出血的病症。在通常的脑血管病症进行诊断过程中,以腦血管动脉造影作为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脑血管动脉造影的检查相对较为复杂,并且所需检测费用也相对较高,对患者的创伤也相对较大[2],因此对于患者的病情检测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临床医学设备的不断创新,螺旋CT的三维重建,给予患者很大的病情诊断帮助。通过选自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螺旋CT三维重建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自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到院经临床确诊符合脑血管疾病指征的100例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平扫、增强CT扫描及后期图像三维重建。包括男60例,女40例,年龄均为23~76岁,平均年龄为(56.18±4.07)岁,包括50例脑缺血性改变、7例动静脉畸形、18例动脉瘤、10例烟雾病、15例海绵状血管瘤。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检查使用头颅CT平扫检查,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检查采用头颅CT增强及三维重建检查。采用GE64排螺旋CT机,先行平扫,参数不变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基线为听眦线,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50mA,层厚0.625mm,探测器宽度40mm,螺距0.984:1,矩阵512×512,准直16×0.625mm,实际扫描时间5-10s。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100ml: 350mg/ml)80-90ml, 注射速度3.0-3.5ml/s。 扫描时间的选择,动脉期14-22s,静脉期扫描约为40s。将所得的原始图像传输至AW Server 2.0后处理工作站,减影后的图像进行容积重组(VR),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多平面重建(MPR) 及曲面重建(CPR)等三维重建图像。

1.3统计学方法

在此次报道中,用(±s)对计量数据加以表示,行t进行组间相比检验;%用于对计数资料加以表示,卡方值用于组间相比检验,软件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以P<0.05为代表存在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不同检测结果相较 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检测率为47.00%,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检测则为98.00%,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检测率明显差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诊断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2.2观察组患者诊断结果相较 观察组所有患者中脑血管类疾病的不同方法诊断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颅脑CT平扫、CT三维重建检测率均明显的高于后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死率居国内病死原因统计中的首位,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减少其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尽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评价血管解剖结构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性、价格昂贵等缺点限制了DSA的临床普及应用[3] 。而且有文献报导DSA检查中有2.5%-15%的并发症或死亡危险。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是指利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连续大范围、快速扫描,然后通过合理的后处理软件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CT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细节,而且还能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颅骨的关系[4]。各种先进后处理技术(VR、MIP、MPR、CPR等)对血管情况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对于血管变异、血管疾病以及显示病变和血管关系有重要价值[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经过病情检测,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检测率为47.00%,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检测率则为98.00%,对照组患者的病情检测率明显差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诊断率,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螺旋CT三维重建,具有较高的临床检测确诊率,从而成为当前临床医学中一种较为理想,且首选的病情诊断检测方法,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同胜.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变中的诊断效果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1).

[2]沈冬元,王勤英,施晓平.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中的诊断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36):13-14.

[3]张华,李晓琼,李健丁.64排螺旋CT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低剂量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2):175-177.

[4]高勇安.64排螺旋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11) :492-498.

[5]董其龙,柳健,丁耀军,等.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对血管病变诊断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1,10(2):65-67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脑血管病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脑血管病知多少
科普一下:脑血管病诊断中CT与MRI的优劣!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
品析“飞利浦公司”基于单目视觉的三维重建技术专利
无人机影像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光编码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我院近12年9630例脑血管病住院病例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