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
2019-10-21张玲
张玲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运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选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手术室治疗的患者资料共计56例,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传统护理,观察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 针对手术室中患者采取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手术室护理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效果
快速康复外科指的是为了降低患者死亡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应措施,是一种新型的外科护理理念。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需要从3个方面来实现,即麻醉、微创手术、围术期护理[1]。而手术室作为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的主要科室,其在手术室中的护理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本院对收录的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具体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手术室治疗的患者资料共计56例,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中患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31岁至73岁,平均年龄为(43.26±7.24)岁;观察组中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龄32岁至74岁,平均年龄为(44.18±7.36)岁。两组患者之间的常规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提供临床常规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方法。具体如下:
①患者在患病或者等待接受手术期间最为关注的问题往往是自身的生命安全问题,这会导致其出现恐惧、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此时要为其实施心理护理措施,多于其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帮助其解答疑难、解决问题,安抚其心灵、消除其内心的负面情绪,帮助其树立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
②患者在实施手术前进行适量的饮食对促进其肠道功能恢复有着一定程度的帮助,因此,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在患者初步恢复意识之后,便可以使用温水来将其口唇湿润,并且让其饮用少许,期间要注意查看患者在饮水后是否出现了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将其记录下来[3]。
1.3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其腹痛、发热等症状完全消失。
有效: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其腹痛、发热等症状得到缓解。
无效: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其腹痛、发热等症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还有恶化的趋势。
本次实验将显效率以及有效率之和作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18.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效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P<0.05),见表1。
3讨论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之中包含了许多中护理手段,例如:手术后早期进食、麻醉方法、手术前教育、缩短手术前的进食时间、术后镇痛方法、不常规的鼻肠管减压等都属于其范畴。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主张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可以适量饮食,其可以在接受麻醉前的2h食用一定的流质食物,在麻醉前6h可以食用一定的固体食物,这与传统护理方法之中的术前禁止饮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会让许多不知情的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畏惧感,这时护理人员便要积极、耐心的与其进行交流,向其宣教基本知识,让患者将悬着的心放下来。
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之中,术前的常规肠道准备是不被提倡的,因为这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肠道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紊乱其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而术后进食与下床活動却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极为支持的,因为这可以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从一定程度上防止患者肌肉强度下降过多,能够对其体内的肺功能以及组织氧化能力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促进其血液循环。所以让患者在术后多下床走动是很有必要的[4]。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护理模式,其是由多种护理方法组合而来的,在降低患者应激反应程度,改善其不良情绪,促进其术后恢复速度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为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对于加快其康复速度,减少其住院时间,提高疗效优质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邓万红, 朱学敏, 谭翠霞. 心脏外科手术护理中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1):566-567.
[2]向灿飞, 张凌云.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9, 8(01):168-169.
[3]毕菊红, 翟雅宁.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胆道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3(36):192-194.
[4]廖桂兰, 洪菁, 苏梅芳, 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9(10):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