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工匠精神”培养编辑素质
2019-10-21尹燕华
尹燕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新媒体,这不仅使图书行业的竞争愈加激烈,而且对图书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出版行业必须重视对图书编辑素质的培养,图书编辑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本文就提高和培养图书编辑素质提出建议,为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编辑素质;培养;工匠精神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其后,“工匠精神”不仅成为总理使用的高频词,更是被各行各业奉若信仰,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契合了现实需求,代表了先进的价值导向,显示出时代气质。对于编辑而言,工匠精神自古以来便是职业素质的核心,是出精品、出经典的必要保障,其回归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一、编辑素质与工匠精神
(一)编校能力与工匠精神
编校能力即书稿处理能力,能够从内容到形式对书稿进行总体把握、整理加工,以达到出书标准的能力,是编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一名编辑的养成,须坐穿无数冷板凳,埋首于字里行间,经历千锤百炼,通过重重考核方能独当一面。专家型编辑在这方面大多是卓然者,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意義。他们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熟悉各类书稿的框架结构、板块设置、格式规范和常见错误类型,能够熟练驾驭难度系数较高的各种书稿。经他们处理的书稿,差错率低,质量高。其典型代表如周振甫先生,他编辑《谈艺录》《管锥篇》的经历,不仅得到钱中书先生的赞誉和肯定,还成为业界和学界的佳话。
(二)创新能力与工匠精神
创新能力,是保证编辑主动学习,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保持与时俱进的能力。一位优秀的编辑,首先是一位杂家,虽不必样样精通,但要对所接触的出版方向有所了解,通晓最基本的常识,不至于犯常识性错误。其次,科技高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编辑面对的科技变革让人目不暇接。编辑若不保持时学常新、与时俱进的状态,必然会被这个行业淘汰。
二、工匠精神的提升途径
(一)工匠思想的传承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品质,这就需要编辑努力提升自身素养,严于律己,提高专业技能。对于编辑来说,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刊物的出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威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并且给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编辑必须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写出更多优秀作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二)工匠精神的精髓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
编辑必备的四个方面的能力大多与此有关。编校不用说,当以不放过一个错别字、追求“完美”为己任。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品牌形象策划、后续发展策划……每项策划都需要精确到每一个细节,以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憾。项目管理事务繁杂,若要做得好,势必要安排得井井有条,精益求精。活到老,学到老,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只有时刻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胸中有丘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被社会淘汰。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必须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案头工作,不为外物所动,对编辑事业有着不懈追求,以严谨的态度,将编辑各项能力发挥到极致。
(三)定期学习,不断进步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的新媒体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并且应用于各行各业,行业的发展对于编辑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编辑要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定期参加培训学习,与时俱,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并根据新时代下对编辑的专业素质要求,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增强竞争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写作风格
近年来,我国提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编辑行业也不例外,编辑行业本身也是服务于人,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编辑工作既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重要的思想产品,而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整个社会良好的发展,因此对于编辑出版工作而言,工匠精神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因此,对于作者与读者应该予以重视,使其共同进步。读者的范围很广,从呀呀学语的孩子到满头白发的老人,例如儿童,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因此相对于成年读者来说,少儿群体得到的阅读反馈更少,这就给少儿出版编辑带来了新的问题。少儿读物编辑,必须对少儿有深入的了解,从少年儿童的角度出发,来编辑出版物,唯有如此才能做出客观判断。而对于作者来说,编辑的任务并不单单只是作品的出版,而应该按照市场的需求,加速作者自身的成长,发现当前环境中的新思想,不随波逐流,勇于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推动少儿出版物的发展,才能促进出版市场的繁荣发展。
三、结语
提升编辑素质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出版单位将编辑素质的提升纳入绩效考核中,而不仅仅以职称和经济指标为论。出版单位应该制定出一套符合国家方针政策,适合本单位的考核机制,多方面进行考核。例如,对编辑的考核,可以从图书的社会效益、编辑学习进步情况、贡献度、工作量及完成质量、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参考文献:
[1]范高强.论网络时代学术编辑回归学者化的必要性[J].出版科学,2017,25 (3):44-47.
[2]郭向晖,宋秀全,李文喆.MOOCs业态下打造编辑新能力:人民卫生出版社新兴出版编辑人才培养初探[J].中国编辑,2015 (5):103-105.
[3]徐雅丽.浅谈如何提高县市广播电视编辑的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