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2019-10-21郭燕花
郭燕花?
摘要:本文对习总书记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思想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尝试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为着眼点,使学生感受通渭小曲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其文化精髓,接受其文化的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汲取不同时代背景下小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形成对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三个层面有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通渭小曲
一、习近平的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1]
二、通渭小曲介绍
通渭小曲是与当地紧密融合的产物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于201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曲的唱词唱曲自觉遵循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达忠君爱国、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等情理的社会共识,对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公平正义发挥着很大的陶铸作用。通渭民间将戏曲简单地分类为“家戏”和“国戏”,家戏以伦理道德为准绳,“国戏”以忠臣节义为依托,反映民间朴素的家国情怀。[2]
三、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列宁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是朝夕形成的是在 5000 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充满理性和生存的智慧,对当代青年有启迪、借鉴作用,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没有中断并延续发展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为官之道、人生哲理、理想信念、为人处世、和成功之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成为我们提升文化自信的底蕴与基石。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添我们内心深处的无穷力量。特别是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学生来说要想今后自身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就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如果一个人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不认同,没有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么何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个例子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如果这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破裂,那么,何谈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对君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追求,试想一个不修自身的人如何做到更宏伟的人生追求?因此传统文化对君子的期待和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要求不谋而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来源
继承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正如习近平要求:“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来支撑。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但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教化功能,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做到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因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从中可以汲取丰富营养。
四、对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弘扬,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特色文化形成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实地资料。
挖掘通渭小曲所蕴含其中所蕴涵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等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将之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使受教育者在体验文化的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且使得通渭小曲通过教育的手段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例如通渭小曲的“国戏”中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如“为国捐躯”、“精忠报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等,都展现了华夏民族超凡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强有力的支撑。
五、结语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更不是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口号,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传统文化的影响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会以一种自然和无意识的方式潜移默化到内心深处,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3]针对日趋严重的青少年道德滑坡问題,我们的德育教育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宪平.论述的习近平关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特征分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01.25.
[2]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04.15.
[3]十九大报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