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①
2019-10-21张瑜陈磊陆慧王翯华
张瑜 陈磊 陆慧 王翯华
摘 要:实践能力是新兴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现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实践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实验室软硬件设备较落后、校外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教师指导实践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金陵科技学院物流人才培养为例,从“岗位维度”“知识维度”及“能力维度”三个维度,构建“三维一体”的三层(需求分析层、设计层及资源层)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从实践教师团队打造、课程体系设置、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深入等方面探讨物流人才实践能力提升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物流人才 实践能力 新兴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1(b)-250-05
新兴本科院校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产物[1],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应用能力的社会人才。这类本科院校是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但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等却要立足本土的一类高校[2]。从整个高校层次来看,它属于老牌高校与职业技术院校之间的中间层。如何准确定位自己?这是摆在新兴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经过几年的摸索,在探索新兴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上,虽未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但认识到唯有紧抓“应用”这个关键词,走出特色之道,才能区别于老牌高校及职业院校,才是国家、社会所需的新兴高校。
应用,在新兴本科院校中体现于实践能力。可以说,实践能力是新兴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表现,是体现办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这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严重,不利于创新创业物流人才的培养[3~5]。因而,研究新兴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南京市物流发展状况
金陵科技学院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以服务南京经济为宗旨的新兴本科院校。据南京市商务局统计数据,201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29170.85亿元,同比增长4.98%;社会物流总费用1483.94亿元,同比增长3.55%;全市物流业增加值为691.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8%,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28%。总体来讲,南京市物流业运行总体平稳,物流需求不断增长,运行效率有所提高,对物流人才需求较为旺盛。
1.2 社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除可以从事仓储、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領域的工作外,还可以从事采购、进出口贸易业务、电子商务物流、成本核算等工作。通过对各企业单位管理类岗位的调研,各企业单位对各专业的需求情况,主要以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为主。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占27%,市场营销占28%,物流管理占42%,由此可见,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度较高。
1.2.1 物流岗位需求分析
从岗位层次上看,可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个层次。目前较紧缺的是中、高级物流人才,对他们的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以上。通过对金陵科技学院已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调研,发现金陵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所从事的主要有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国际物流这几方面的工作,这些职业对应的岗位具体如表1所示。
1.2.2 物流人才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通过调研,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知识和技能要求,如表2所示。在表2中,有74%的企业要求物流人才应具备“项目规划、策划能力”,73%的企业要求物流人才应具备“实际操作能力”,71%的企业要求物流人才需要有交流与沟通能力,70%的企业要求物流人才具备工作创新能力等。
从人才角度出发,不同企业单位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也不同,其中技术型人才需求率为18%,应用型人才需求率为37%,综合型人才需求率为45%。整体上以综合型和应用型物流人才为主。
从企业对毕业生获得各类证书要求的角度看,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其他相关证书。其中毕业证书重要性为45%,职业技能证书重要性为28%,四六级证书重要性为18%,计算机等级证书重要性为5%,其他相关证书重要性为4%。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谈,对技术型物流人才和应用型物流人才来说,四六级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重要性会逐渐加强,而对于高层次复合型物流人才,企业更重视毕业证书和工作经验。总体上看,企业更看重个人潜力,重视物流人才综合素质的高低。
2 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现状
目前,新兴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两模块。其中,课内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军训、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课外实践教学包括社会实践及其他。
以金陵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根据前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规划实践类课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教学,如《供应链管理》课程中设置啤酒游戏、最优运输路线选择、供应链计划优化等项目;设置集中性实习实训课程,如专业认知实习、供应链管理系统、运输与配送系统模拟、物流三维建模与仿真实习、供应链管理系统实习、ERP模拟实习、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通过建设与优化物流管理专业所属的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为前述课程提供教学场所。
2.2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金陵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现有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下经过几年运行,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新兴本科院校创办的理念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1)实践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手段及激励措施。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虽然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但大多流于表面,仅为完成实践任务而进行。如认知实习,目的是带领学生进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对物流有感性认识,但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学生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有时教师只是布置任务,而未能对学生准备的案例进行点评,做进一步深化分析;实验室的软件操作,存在部分教師让学生按操作手册进行点击、而讲解甚少的现象等。这些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现象,目前还未有有效的监控手段及激励措施来改变,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监管机制的建立[6]。
(2)实验室硬件设备更新慢,软件升级落后。由于资金有限,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更新,无法支持新软件的运行。同时,软件长时间不升级或维护,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真正之所需。
(3)校外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校企融合度不够。校企合作是通过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和优势互补,来发挥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实现需求与供给的信息对称[7]。但是,从实际来看,校企业合作的深度不够,大多停留在签协议、带学生参观等浅层次合作上,对于顶岗实习、暑假实践、甚至毕业实习等时间较长、深入企业的真正合作甚少。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未有效起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4)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指导实践积极性不高。专业教师大多具备高学历文凭,有过硬的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未真正进入企业在物流岗位上工作,因而在实践能力上显得较为薄弱[8]。另外,由于一次实践课长达半天、一天,甚至两周,长时间的教学工作,让教师容易产生疲劳感,指导学生实践积极性下降。
3 基于“三维一体”的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3.1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总框架
基于现有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实践能力培养从“岗位维度”“知识维度”及“能力维度”进行再思考及再设计,形成如图1所示的基于“三维一体”的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图1中,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分为三层:需求分析层、设计层及资源层。这三层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构成一个整体。
3.2 需求分析层
在需求分析层中,通过“岗位维度”“知识维度”及“能力维度”三维一体研究社会所需的物流人才,进而在设计层中系统构架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在“岗位维度”中,分析物流管理的特点和工作,再综合分析物流岗位结构,研究满足企业所需物流人才的精准定位。在“知识维度”中,分析物流业务模块和流程,再综合分析物流知识结构,研究传递物流实践所需的理论知识。在“能力维度”中,分析物流人才的要求和竞争环境,再综合分析物流人才结构,研究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3.3 设计层
在设计层中,实践能力培养分为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与校外实践能力培养,其中校内实践能力培养是以学校为教学场所,由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行业和产业系列讲座、军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形式构成;校外实践能力培养是以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或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为教学场所,由专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假期实践调研、毕业实习等实践形式构成。
3.4 资源层
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在资源层中,实践教师团队、校内实验室(实验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等都是提升实践能力的必要资源。因而实践教学团队的塑造、校内实验室(实验中心)的升级优化、校外实践基地的深度合作等都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能否顺畅运作,取得应有效果。
4 基于“三维一体”的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建议及措施
4.1 营造氛围、追求卓越,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实践能力水平高、知识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以创建新兴本科院校为契机,争取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通过以老带新、以身示范,传承校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通过减免工作量,推荐教师到实习基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真正参与企业运作,不断提升教师自身实践能力;通过实践类课程的授课竞赛、说课比赛、优秀/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教改进修等,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2 转换教育理念、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形成目标-应用-专业-基础四层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现代物流管理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流网络信息平台将在我国未来物流业的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9]。在“互联网+”环境的驱动下,我国教育理念发生了变革,同时也加速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10]。根据图1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针对设计层,打造物流管理专业“目标—应用—专业—基础”四层独具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础层由经典物流管理类课程《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学》,系统优化与分析类课程《物流运筹学》《物流系统分析》《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构成;专业层由物流运作流程关键点及相关课程构成,如《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法规》等;实践层由《供应链管理系统》《物流三维建模与仿真》《运输经营系统实训》《仓储经营系统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构成,如图2所示。
在专业层及基础层各课程中,在有需要的课程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课内实验,选择合适内容,以小组形式,进行主题演讲,形成报告,提高学生资料查阅、计算机运用、口头表达、文字撰写等能力。如在《供应链管理中》课程中,开设啤酒游戏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牛鞭效应的原理;在《物流运输运输与配送》课程中,开设配送路径最优化项目,让学生掌握节约算法;在《物流技术与装备》中,开设物流设备认知项目,让学生进物流硬件实验室,加深物流设备的感官认识等。在应用层,主要是三类实践:第一是利用校内实验室进行相关物流软件操作的实践,如《供应链管理系统》《运输经营系统实训》《仓储经营系统实训》等;第二是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的物流实践,如《专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类是物流实践的拓展,如《行业和产业系列讲座》《假期实践调研》等。
4.3 重视实验实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一流的实验实习教学示范中心及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高度重视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实验室打造,升级已有物流软件或是购买新软件、更新硬件设备;在资金较充裕情况下建设新实验室,紧跟时代步伐。对于实践基地,与签协议的物流企业进行深度融合[11],包括:(1)培养学生方面,共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物流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请企业骨干进课堂讲课,利用实践基地进行认知实习、顶岗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2)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方面,共同申报课题、编写教材/案例、进企业挂职锻炼等。
5 结语
实践能力培养是新兴本科院校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目前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最为薄弱的一环。本文从社会所需物流人才的调研入手,以金陵科技学院物流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新兴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从顶层开始设计,由上至下,构建基于“三维一体”的物流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从实践教师团队打造、课程体系设置、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深入等方面探讨实施优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议及措施,以期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融合、渗透,为新兴本科院校在探索“应用”之路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锋锋,刘琳.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6(9).
[2] 王锋,王运来.新建本科院校突破“围城之困”的理性思辨——基于教育依附理论的视阈[J].现代教育管理,2018(1).
[3] 董振宁,高莉,陈浪城,等.高水平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
[4] 范文晶,李大颖.基于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8).
[5] 段媛媛,许蔓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
[6] 周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知识经济, 2016(16).
[7] 冯兴保.基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6).
[8] 曹益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J].经贸实践,2016(6).
[9] 张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才智,2017(2).
[10] 李刚,吕立杰.图解探究教学研究历程[J].现代教育管理, 2016(11).
[11] 王洪才.中國特色的高职“双创”教育模式探索——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1234”创新创业教育模型建构为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8(2).
①基金项目:金 陵科技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基于‘中心—边缘创新网络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风险管控研究”(jit-6-2017);2017年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供应链一体化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软件化特色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YJG2017-10)。
作者简介:张瑜(1980-),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科技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陈磊(1978-),男,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应用数学方面的研究;陆慧(1980-),女,汉族,江苏靖江人,硕士,副研究员,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方面的研究;王翯华(1977-),女,汉族,辽宁灯塔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风险、决策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