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探析

2019-10-21陈福海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核心素养

陈福海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来明确实现素养培育方向,通过丰富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素养提供动力,通过直面社会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落脚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有效教学 路径

近年来,国内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愈来愈多,且呈井喷之势。其中,关于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研究亦不在少数。为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进行探析。

一、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参照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可概括为四个层面的内容:(1)政治认同;(2)科学精神;(3)法治意识;(4)公共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必然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形成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德育品质。其次,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这是本学科所必需赋予的意义,是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想伴随的,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合格公民。第三,让学生更加健康积极地生活。人是一个个的个体,教学必须关心学生个体的发展,必须重视学生生活的能力和态度,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品格,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探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学科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亦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职责。结合已有研究认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学科核心素养可采取如下教学路径:

1.科学设定学习目标,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明确方向

认真落实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首先就要打造有效课堂,把握好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设定好每一堂课的具体的核心素养目标,让核心素养在每次教材中都得到“量化”,这样才能真正为落地打好基础。

具体可采取的教学路径为:第一,教师要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来确定培养方向,即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品质。第二,根据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深入分析课本所涵盖的知识点,经梳理后确定最终的教学方案。第三,根据教学方案实现所制定的素养目标。从以往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发展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四维目标,从知识教学转为素养教学。素养教学目标书写思路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目标”的有机融合。当然并非每节课都涉及全部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教学《诚实守信》内容时,根据核心素养的方式设计素养目标表述如下:了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诚信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理解诚信的含义,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培育科学精神素养;珍惜个人诚信记录,培育法治意识素养;学会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诚信,培育公共参与素养。本课素养目标的落地是要求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并学会用诚实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样重新设定核心素养目标既把握了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又让目标具体素养化了,教学中可以采取实例分析的形式开展。

2.丰富学习探究体验活动,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动力

第一,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更好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多样化教学活动影响学生,有效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例如,在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爱在家人间》时,为深化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全场同学都特有感触,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一下子涌现出来了,有很多同学都哭了。这时过多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家长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对家长该怎么做,都无须老师过多的语言,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幕都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总之,为更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过于单一、死板,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在具体知识讲授基础上有的放矢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2]

第二,在丰富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符号性学习、交流型学习、操作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及体验性学习等。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众所周知,一线教师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始终保持时代前瞻性与政治的高度敏感性。唯有如此,方能以身作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学习九年级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同学们播放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无须多言,同学们很容易就会明白人民是怎样行使权力的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具体职权,人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具体渠道等一系列方面的知识内容。又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课时,教师在课堂中播放了尼克的视频。当学生们看到坚强、勇敢、乐观,虽然没有四肢,但有梦想,遇到困难不放弃的尼克时,信心大增,比老师一大堆说教有用多了。

第三,重视体验过程,尊重學生内心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获得情感体验,深化思想认识。例如,在“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表述自身对生命的看法。有学生说道:“生命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既然父母赐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认真活好每一天。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社会,对得起祖国……”还有学生说道:“对于社会上一些违法乱纪分子,我认为他们根本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真谛。作为一名合格公民,应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通过让学生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第四,要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满足不同需求为导向,以生活为主题,以实践探索活动为主线,设置课内和课外两种不同类型的探索性作業,引导学生学思研行相结合,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研究意识和实践精神。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练习,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和生活领域中。这样,既能提高解题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提高了道德素养。例如,九年级学习《学会合理消费》,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运用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制定一个计划,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的压岁钱。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制定的计划内容也五花八门,但从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制定的计划中均不同程度上涉及了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精神消费及适度消费等知识。还有一些同学进行了简单的理财规划,想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了其科学精神,可谓一举两得。

3.基于互联网搜索相关社会问题,直面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处于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互联网+”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讲到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时,教师要求学生分组通过互联网搜索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不合理消费问题,并选择某一问题进行重点讨论。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立即分组并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搜索相关新闻话题,在此基础上展开积极广泛讨论。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话题是:“究竟该不该买小汽车?”讨论过程中有小组成员说道:“汽车在当前社会已经普及,很多家庭已拥有一辆或两辆小汽车。对于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而言,购买汽车无疑是一种合理消费行为。但还有些人纯粹只是为了攀比购买汽车。殊不知,购买汽车不仅需要很大一笔经济支出,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很多费用。所以,我认为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人而言,购买小汽车显然是一种不合理消费行为。汽车不仅是一种消费品,产生的尾气也会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以,建议广大人民群众应追求绿色出行方式……”从这名同学的话语中不仅可以看出他对购买汽车这种不合理消费的认识,更能看出他的公共参与意识。具体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社会问题,并通过对相关社会问题展开积极广泛讨论,不仅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对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极有帮助。

事实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除可采取上述路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外,还可采取其他有效路径。希望本文可起到抛砖引玉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更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参与到本课题的研究当中,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玉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09).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