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与协调的研究
2019-10-21姬晓晨
姬晓晨
摘 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重要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工具,两者之间的配合程度能对经济运行造成直接影响。财政与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形势下都具备相应的搭配模式。通常情况下,中央政府会适当调整各个时期既定政策模式下的政策手段、侧重点,这就是纵向协调;政府在某一时期政策配合模式下不但对政策本身进行调整,也要对政策配合系统的整体优化予以重视,便是横向协调。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配合 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1(b)-174-02
现下,世界各国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调节时,是以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手段。两种政策各具特点,对他们的作用与协调机制进行了解、研究具有十分关键的实践指导意义。尤其是现有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地位如何摆正,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使用,推动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1 两大政策的制定缺乏全局观念
财政和银行原本皆代表了国家根本利益职能部门,是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主要工作目标。但是,现实财政、货币政策的指定多以自身宏观调控机制、目标为根据,并以自身经济利益为重点。而两大政策互相影响和抵触、彼此联系下形成的后果失衡,再加上财政、金融部门彼此间缺乏稳定沟通机制的缘故,以致于难以准确把握搭配方式、调控力度,甚至会有逆向调节、相互抵触出现。
1.2 财政调控能力不足,无法发挥调控功能
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财政规模逐渐缩小,GDP中年财政收入的比例持续降低,缺乏财政调控必要物力基础,调控功能难以充分发挥[1]。金融业快速发展下,也不断富集了更多的财力,如此一来也就将原本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事情逐渐承担,如国有企业负债过度劣化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进而使得商业银行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
1.3 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两大政策配合受到阻碍
财政与银行之间始终都有问题存在,配合绩效受影响、调控职能错位的情况无法避免。首先,同时存在财政资金信用化、信贷资金财政化。银行被挤占了大量财政资金的缘故,引发了财政直接增支、减收的情况,进而影响了财政调控效果;其次,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由银行代行。针对亏损企业的运转而言,由银行贷款进行维持。而社会公共保障职能也有银行代行;最后,财政政策适用于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是以总量控制作为侧重点。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断变化下,社会投资资金来源主要转化为银行信贷资金,总量、结构调控是银行的主要职能,但最终效果却不明显,不仅无法将结构矛盾化解,甚至更为恶劣。
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以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为依据,完成财政、货币政策主从关系的确定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缺乏固定模式,在选择、组合时要密切结合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在选择政策、措施和搭配方式时也需结合宏观调控目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背景下,两者的配合、协调需结合一致的宏观目标。立足于我国现有情况来看,在经济扩张型政策启动中,立足于货币政策的同时,对财政政策作用予以重视,以便实现财政政策调控优势、特点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与财政、货币政策实现密切联系。我国目前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与现有经济形势之间便有最佳配合存在。
2.2 政策性金融与货币、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政策性金融属于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一种,主要实施目的为实现一定的国家政策目标。在完成政府银行的建立后将有利于商业、市场金融的条件颁布,为需要国家支持的对象提供信用支持。政策性金融存在着财政“无偿拨付”、金融“有偿借贷”,较强的财政学与明确的金融学、政府与优势皆并存,不仅可将市场经济完善,同时还能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2],是财政、货币政策相融而产生的。在资本金直接提供的同时,借助财政贴息、借款和担保也能将一定的支持供于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行使用。国家贯徹实施经济政策主要依靠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活动的开展是以政府意图为依据,资产负债结构的安排也是如此,故而需与政府经济政策、职能相适应。
2.3 财政、货币政策重点领域合理协调的强化
一方面,财政存款领域协调。协调配合财政与货币政策时,财政存款属于一个重要结合点。它表示的是各级政府预算收入、支出在人民银行账户上的余额,具备收缩基础货币的作用,体现了央行负债。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存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基础货币和货币政策。
另一方面,外汇储备领域协调。贸易顺差近年来也在我国有所增加,外汇储备规模也有一定的拓展,央行货币投放方式也逐渐转化为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现已远比经济发展需要更高,央行需在各类政策工具的运用下展开对冲。但是,因该货币投放为被动式的缘故,我国在制定、操作货币政策时会有更大的难度产生。
3 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强化措施
3.1 充分发挥两大政策调控中的功能
一方面,财政政策稳定下,可实现货币政策市场需求稳定的提升。而若需达成这一目的,就需将货币政策目标重新制定,使其更具科学性。同时,通过有关于货币的各类金融工具的合理运用,延缓供应量方面货币的增长幅度,进而控制货币投放总量,促进货币信贷结构的稳固。此外,针对社会总需求中汇率变动的作用也需予以重视,适当放宽汇率变动区间,为人民币提供更高的升值空间,最终简化社会总需求操作难度。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稳定下,财政政策在总量调节中的作用发挥更充分。在改变货币政策“过渡有用性”观点的基础上,摒弃传统的以货币政策解决现存问题的看法,而因货币政策是在总需求的稳定下将货币环境创造给市场经济,而财政政策对总量的调节主要依据优质货币环境下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来实现的,这样一来在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定性保障的同时,还需将总量调节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强化。
3.2 强化国债管理,完善国债市场结构
一方面,需从以下三點对国债管理进行改进:第一,丰富国债发行。如发行类型的增加和设计领域的拓展等;第二,降低商业银行国债购买门槛,同时解除有关于商业银行进入国债市场的限制[3]。当商业银行持有一定量的国债之后,财政、货币政策才能实现协调配合;第三,调整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始终都要比银行存储利率、其他金融产品利率更高,会对市场化利率的形成造成阻碍。
另一方面,完善国债市场结构。通过国债投资方向的改变,将政府性投资减少,以便农业、教育、基础与环境等建设领域中投入更多资金。同时,在长期国债发行的基础上,将一年期下的短期国债发行量适当增加。短期国债是央行主要的经济调控工具之一,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短期国债的增加,能使央行更有效的把控宏观经济,进而使得两大政策的操纵更为简便。
3.3 财政与货币政策需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相适应
财政与货币政策在不同时期下都应遵循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便达成国家宏观层面的调控目标。鉴于此,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各个时期中也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于选择方式上。如经济膨胀时,财政政策为了降低社会需求,所选方式通常为减少支出、增加收入。而货币政策则是依据紧缩性实现经济降温,同时该时期的主导为货币,财政政策为辅。经济低迷时期,财政政策是以扩张性对经济增长进行刺激,而货币政策则是在控制资金投放量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表明了在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时,应以现有时期特点为依据合理进行对应方式的选择,确保相互区别、拟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时期,在选择政策时应合理搭配各类政策工具。立足于财政政策而言,应为结构调整、社会发展事业提供更大的支持,并将各级财政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支持减少。现下,货币政策在反复出击下,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将其作用空间释放,而在其他调控手段的紧随下,尤其是财税手段还有一定的运用空间。通过协调使用两大调控手段,并在外汇、资本调控的辅助下,可有效缓解流动性过程问题,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通货膨胀问题的化解。
参考文献
[1] 尹岁.新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法[J].时代金融,2016(11).
[2] 郭丽华.关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7(1Z).
[3] 田金莹,李月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