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保护问题研究

2019-10-21陈忠祥

度假旅游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旅游文化

陈忠祥

摘要:西江千户苗寨作为苗族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吸引了国内外的无数游客,但其在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该文从西江千户苗寨发展的细微处出发,仔细分析其文化保护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对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千户苗寨;文化保护;旅游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2-0105-02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山麓,其主体由羊排、东引、也薅、水寨、平寨、也通、也东、乌嘎等8个古老的自然村寨组成,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寨[1]。

从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2008年在西江召开之后,千户苗寨的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如今已经成为苗族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点。但由于其过度的商业化,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模式遭到质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足以看出国家对文化保护的重视,但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如今,民族地区的文化面临着弃扬的问题。如何去粗取精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1.2 研究意义

没有民族文化的支撑,旅游开发将失去内核;没有旅游开发的支持,民族文化也很难走入大众视野。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一刀切,需要循序渐进。本文从西江千户苗寨发展的细微处出发,旨在丰富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理论,以期能对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3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搜集和研究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专著和论文,充分了解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及时关注千户苗寨的最新动态,有利于文章的顺应实时以及严谨。

2)實地调查法。主要包括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本人深入到千户苗寨之中,对当地居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游客等不同主体进行访谈,对目前西江旅游发展的模式、困境等进行系统调查研究。

2 千户苗寨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民族特色节目空有其形,缺乏参与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量的增加,民族表演也随之增加。每天的节目颇多,但都有形无神。例如跳芦笙,每支芦笙舞都有其特定含义,需要在特定地点和时间举行,有的是庆祝丰收、有的是庆祝佳日、有的是祝福新人……可如今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的重复表演。为了与时俱进,如今在表演中也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可看起来却是不伦不类,有形而无神。游客的参观游览也仅仅停留在观看表演、拍照、吃农家饭等层次上,而对苗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却一无所知,这不利于苗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民族建筑手法的流失。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西江千户苗寨被重建得富丽堂皇,整日歌舞升平,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韵味。苗寨的建筑,原本是由工匠精心修建,整体为木质,不用一个铁钉。如今工匠精神不在,建筑手法流失。建筑被大量复制,铁钉和水泥混杂其中。为使这些建筑看起来年代久远,还染上油漆。这些都是对苗族文化的不尊重。

民族纪念品的大众化。千户苗寨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可是和苗族文化都没有多大关系。这些产品都是批发而来,印上“千户苗寨”便成了纪念品。这些纪念品和下司古镇、青岩古镇、黄姚古镇等旅游景点的纪念品一模一样,毫无特色可言。苗族的银饰、米酒、蜡染、刺绣等纪念品甚少,应该加大力度开发此类纪念品,让游客体验到苗族文化的另一种魅力。

民风变化,传承人的缺失。原本的苗族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可如今家家户户都变成了生意人。旅游让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了高收入。可同时,也使之失去了原本的纯真,甚至连小孩子,问路都会向游客索要问路费。面对利益的诱惑,很多人都看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祖辈留下来的手艺却鲜有人去传承。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商家为了吸引游客,便在门口放个音响播放芦笙,然后年轻的小伙子摆出吹芦笙的模样。实际上,除了老一辈的人外,真正会吹芦笙的男青年越来越少了。以前每个苗族女孩的嫁妆,一般都是自己一针一线亲手做的,可如今会做针线活的女孩连一半都不到。这两个尚且如此,更别说需要更高技术要求的苗族技艺的传承了。

2.2 原因分析

过度的商业化。如今的千户苗寨中充满了酒吧、KTV、奶茶店、宾馆、酒楼等,使其富丽堂皇,吃喝玩乐俱全,可真正拥有苗族韵味的东西很少。由于当地居民的素质和管理能力不高,真正在此处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大部分来自外省,换言之,即非苗族人为游客提供苗族文化服务。

政府文化保护的力度不够。在苗族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政府优先选择了后者。政府虽然也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但是杯水车薪。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西江苗族文化出现了破碎和变异。

3 千户苗寨文化保护的策略选择

3.1 转变经营模式

目前的西江苗寨为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公司经营和民众参与[3]。而随着景点的规模和游客数量的增大,无疑村民是没有能力经营好西江千户苗寨的。随着民众话语权的丧失,许多村民把房子出租给外乡人经营,而自己则外出打工。由此,自然而然地使得千户苗寨中苗族文化在不断流失。政府应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转变经营模式,让苗族人作为主体经营者,企业作为参与者,共同打造更有苗族味道的千户苗寨。

3.2 制定细致的法律条文

政府应该出台细致的法律和政策保护苗族文化。苗族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促进其发展。政府应派遣专家团队实地调研,根据千户苗寨和附近苗族村寨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来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

3.3 建立和完善文化传承模式

1)利用录音和摄像设备记录各项完整的苗族文化活动,然后将其以文字的形式编写成册,放在千户苗寨的博物馆中,同时也印成小册发给民众和游客。在此基础上,再将其以纪录片、电影等形式进一步宣扬和发展出去。

2)在千户苗寨中成立专业的文化小组,负责举办各种活动,将苗族风俗、歌舞、经典故事、技艺等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此外,还可以在中小学成立兴趣班,重视青少年对苗族文化的传承。

3)保护和尊重文化传承人,政府、旅游发展公司和村委会应该联合起来,建立相关机制,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承认文化传承人地位和荣耀,鼓励民众参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4 结束语

由于过度的商业化,千户苗寨丧失了原有的苗族韵味。但是游客们明知如此,还纷纷前往。如今的千户苗寨,与其说是苗族文化的遗失,还不如说是游客的怂恿和自欺欺人。苗族文化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作,不是靠政府、旅游开发商和苗族人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游客的鼓励和支持。这项文化保护工作应该是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不断的努力。这样才能使苗族文化在市场经济下焕发生命力,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莲,李茂林.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29-330.

[2] 新时代的文化担当——文化界专家热情讴歌十九大报告[J].人民论坛,2017(S2):90.

[3] 冯旭光,崔海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人类学思考——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3,5(2):69-74.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旅游文化
巧借“翻转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我国旅游景区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海北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