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2019-10-21梁琼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梁琼

摘 要:特殊教育有别于大众教育,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传统的大众教育的教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特殊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借助信息技术提升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特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就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基本具备了运用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学校多媒体设备较为完善,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其次,中国特殊教育需要在线、特殊教育资源库等网络信息平台的普及,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更多信息共享的机会,形成了丰富的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而且特殊教育信息数据还在不断地扩展和完善。最后,特殊教育一线语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够满足特殊教育语文日常教学的需求,这使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备了较强的可行性。

二、信息教育应用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应该有别于普通教学,要体现特殊教育的特征,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首先,坚持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将教学目的性原则放在首位,语文教学应该围绕教学目的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特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其次,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到特殊学生的生理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坚持层次性与直观性原则。最后,教学评价遵循多元化原则。教学评价要尊重特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采用分层评价、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等方式。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

1.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十分重要,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特殊学生识字学习难度很大,运用信息化手段能有效提升教学和学习效果。在识字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向学生展现汉字的“形象”,使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理解抽象的汉字,进而提高识字的效率和正确性。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汉字的书写过程,让学生在汉字书写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对于汉字的运用,语文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手段采用新颖、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他们汉字书写与运用的能力。

2.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但是特殊学生语言发展相对滞后,感性经验匮乏,使得他们在语文阅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非常突出。因此,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特殊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建阅读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基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基于课外的网络教学环境、基于课堂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等。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营造真实的环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获得真实的体验,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是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形式,是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对自我认知的过程。”新课标对语文写作的诠释也说明了其对特殊教育学生的重要意义。在对特殊教育学生以往语文作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普遍存在语序混乱、词不达意、主題不突出、内容空洞等问题,这需要运用有别于手语的方法对学生的作文教学进行重新定位。要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特殊教育学生创设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环境,而且使其贴近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语文教师采集大量特殊学生日常生活的照片、视频等素材,然后再附上简单的文字描述,编辑成漂亮的电子相册,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或者拷贝给学生,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和运用。这些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的照片或视频能够使学生在遇到相似的场景时,激发他们内心对语言运用的热情,这显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写作素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和感悟中完成写作。

4.通过展示激发学生辨音识字能力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口语交际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学中将辨音识字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大都存在辨音识字能力较弱的情况,不能够理解和接受生字生词,再加上表达能力方面的问题,容易遗忘以前学过的内容。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直观的展示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有关花草、水果、动物等生词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些生词旁边用信息技术做成艺术字或者配上彩图,将字体设计成不同的颜色,然后在旁边的汉语拼音上链接生词的发音。在鼠标点击时就能够发出准确的读音,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通过不断的视听、泛读、跟读和学生练读,使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五)通过交互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字词、语法方面的积累速度比较慢,会造成文字的感知能力不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表达、理解、记忆、总结方面能力较差。没有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再加上这些学生由于自身先天原因没有定性,意志力比较薄弱,就导致语文学习更加困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对声音与图像较为敏感作为切入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动静交替,图文并茂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能够实现实际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然.利用多媒体提高特殊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7).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