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对接的小学课堂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2019-10-21张绍香
张绍香
【摘 要】对孩子们来说,学前教育阶段和小学入学阶段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生活环境转变、幼儿心理发展变化、课程设计与分科教学等。这些差异导致幼小对接(衔接)工作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小学刚入学的一年级角度看问题,分析幼小对接时期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积极引导熟悉校园环境、爱的教育(情感交流)、因材施教、正确处理表扬与惩罚等解决幼小对接问题的办法,用来帮助孩子们在幼小对接阶段完成转变,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课堂;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幼小对接,即是幼儿园结束与小学开始这两个教育阶段的对接。小学刚入学阶段(一年级)处于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变阶段,很多一年级小朋友在刚开始的时候,很难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在作息时间、同学关系、学习内容转变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本文从幼小对接这个时间点切入,以小学一年级为例,分析幼小对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论述教师该从哪些方面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幼小对接工作顺利完成。
一、幼小对接出现问题及原因
第一,生活环境的转变。幼儿园同时具有保育和教育的责任,幼儿园的活动室、餐厅、卧室紧密连接,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比较容易习惯。幼儿园活动场所宽敞固定,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自由活动。但是在小学校园里,整个校区属于全体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并且全校学生人数较多,有些一年级新生会找不到自己的教室。环境变大、变复杂,有许多陌生的面孔和严厉的老师,让孩子们心里感到害怕。所以一年级新生对小学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恐惧心理。第二,忽略了小学新生心理发展特性。一年级的孩子仍然处于前运算时期向具体运算时期的过渡转变期。具体表现为,老师无论在课堂还是在校区内不断重复要求,孩子们总是听的是懂非懂,老师那边说的火热,而班级管理成效却很少见效。一年级孩子虽然具备简单的思维能力,但更需要依靠具体物体和形象来进行认知环境。幼儿园时期,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也不存在竞争,但小学有考试等评价方式,学生之间存在竞争,这也让新入学的孩子压力很大,而学校相对应的也没有对新生进行心理疏导,忽略了他们的心理转变。第三,班主任的绝对主导权抑制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刚入学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性比较差,所以班主任会制定相应的班规,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进行活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师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班主任的权威性不容动摇,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感到束缚和不自由。第四,小学课程设定及分科教学不利于幼小对接。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比较简单,不强调教学系统性,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知识量和知识难度的骤然激增使得小学没有和幼儿园间实现自然过渡。小学的教学时间和之前幼儿园比较,大约四十分钟,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维持课堂纪律,孩子们注意力难以维持四十分钟,让孩子感觉管的很严,从而难以适应。
二、针对幼小对接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积极主动引导幼儿园小朋友慢慢熟悉校园环境。小学校园对于孩子们来讲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校布局转变、老师要求转变、同伴关系转变、教学形式转变,这么多转变让一年级孩子很陌生也很恐惧。因此,可以让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大班,仔细了解幼儿园大班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还可以让幼儿园的孩子去小学校园参观,加强老师和孩子们的双向认知。第二,爱心教育,因材施教。小学教师应该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关注。对于对环境害怕的孩子,应该多多呵护和关心,多跟他进行情感交流,安慰他、鼓励他、引导他。对待比较淘气的孩子、任性的孩子、老实软弱的孩子,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爱心和耐心是最重要的品质。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孩子多年后还记得当初老师爱他的样子而不是批评他的模样。第三,正确地处理表扬和批评。好的榜样让孩子们增加对荣誉的向往,让孩子们往正确的、积极的道路上前进。当小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时,老师要马上给予表扬鼓励,强化孩子这种行为,这样更能在同伴中树立良好榜样,促进孩子们对好行为的模仿。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候,老师也要积极地引导他的思想,给他适当的批评而不是恶语相向,横加指责。必要时,再使用适当的惩罚手段,但不可過激。孩子们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有时可能需要反复教导,这时候耐心更重要,老师更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辞,温和的态度比严厉的谩骂更有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小对接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特殊阶段,为了减少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衔接的矛盾,教师们应该仔细观察孩子,除了研究教学技巧外,也要注重孩子们的心理、行为,用心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用爱心和耐心对待小朋友,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爱上校园、顺利完成幼小对接,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努力向上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王春燕.学前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陈宇.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