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方法初探
2019-10-21张亚鸣
张亚鸣
【摘 要】乡土历史校本课程是一项重要的学校课程,包含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经校本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也展现了由学校为主、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常州是一座拥有32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目标研究的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可以展现乡土历史研究方法的探索。本文探讨了四种方法,利用多角度、多方位、多种方法研究,期望能完善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研究法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乡土历史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础,基于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从乡土历史中发掘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传承、传播和保护优秀乡土历史文化。作为家与国纽带的乡土历史文化,也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载体,这就促使我们开始尝试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近年来对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按层次划分,可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水平。第一个层次:研究方法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等哲学思想;第二个层次:研究范式——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第三个层次:研究样式——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第四个层次:研究方式——观察、问卷、访谈;第五个层次:研究技术、手段——摄影、摄像、录音等。[1]本课题按研究现状探究以下乡土历史课程研究方法。
一、运用行动研究法探究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行动研究是教育研究以及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式。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在学校里开展的实验研究也很好地体现了“现场研究”与实践的一致性,它以课堂为实验室,实验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三种课型。第一,基础课的实施。通过乡土“通史”课程学习打基础。在七年级开设校本课,每周1课时,每学期10课时左右,主要内容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龙城史话》(通史卷)乡土校本教材,使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第二,拓展课的实施。通过参观体验来丰富。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进常州的博物馆、地方方志馆、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等,利用历史遗存,创设有效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从不同角度触摸地方传统文化的风采,感悟常州人文精神。第三,研究课的实施。通过研究性学习做提升。在学习校本课程基础课和拓展课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对某一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进行深入研究。此时教师帮助、指导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并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课使学生对乡土文化了解的深度、广度都大幅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國的认同。学生们能够为家乡历史文化保护献计献策,能够为国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更显示出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
二、运用田野考察法探究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田野考察法最重要的就是参与观察和实践。课题的研究者,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也是课程的参与者,要带领学生深入观察、了解乡土历史文化,走访、探寻历史遗存,深入研究和探讨,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开发和利用历史遗迹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并培养其团队精神,养育探索历史奥秘的良好品格。[2]
田野调查是乡土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田野调查是否真实、可靠、详细会直接影响研究的结果,因而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仔细、认真和全面。通过参观常州博物馆、方志馆、古遗存等,了解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学生通过参观名人故居,了解常州的历史名人及历史贡献,感受名人的思想、文化以及人格的魅力,学习并传承名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担负起传承民族先进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在对常州乡土历史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将建筑学与民俗学田野调查法进行交叉运用,分别针对乡土建筑聚落中的重要建筑、村落历史、民俗生活等内容开展调查工作。例如常州青果巷研究,2018年常州市启动修复青果巷,课题组通过参与其古建筑复原研究,更好地了解青果巷建筑,也由此全面系统地还原整个常州古城的街道布局。事实证明,建筑学与民俗学并重的田野调查方法能够有效和准确地建立基础研究的数据资料。
三、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究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案例分析法就是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资料,对单一个体或一个单位团体作深入细致研究的过程。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龙城历史个案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掌握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形成较为成熟的乡土课程教材,并运用教材开展校本课程与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思维。因此需要有突出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评价等,为研究成果提供依据。
例如,学生参观青果巷刘国钧故居,了解刘国钧职高的发展,撰写了《刘国钧与常州商业、教育发展考察》,此案例研究,把乡土名人资源教育的百年老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土名人资源实施活动的案例资料收集、分析,探寻乡土名人资源对于常州经济、教育发展的影响。以使乡土名人资源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同时也希望研究成果能为其他乡土名人资源开发、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指导。
四、运用调查总结法探究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通过对案例的总结分析,及时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收获等,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学习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反馈课程开发的实际成效,并将其提炼为课题成果,以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和后阶段可持续研究与成果推广。课题组完成以下总结:
(1)编写课程纲要,完善校本教材。课题组编写了完整的课程纲要,明确了课程目标,并对“家国情怀”内涵做了进一步研究阐释;组织编写课程框架,丰富了课程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乡土历史文化校本教材。
(2)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把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因素综合起来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合力,完成了《龙城史话》(通史卷)。乡土校本教材是一本以时间为线索,较为系统地介绍常州发展历史的教材,全书由“古代常州”、“近代常州”、“现代常州”三大部分组成,将常州不同时期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常州人引以为豪的悠久、辉煌。充分利用了常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常州崇文重教、勤学善思传统的赞美,和对享誉中外的常州大家巨擘敢为人先、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讴歌,使学生有了一个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载体,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撰写相关论文,深化研究成果。通过研究课、论文、心得总结、编写地方史教案等方式,来总结成果,完善理论研究,以深化研究,不断创新。
在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乡土校本课程不同于学科类的课程,它的研究需要多种研究方法,希伯来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保留至今,乡土史也应深入常州人民群众中去,听听历史留下来的故事,来印证、完善乡土历史,记住一点: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著.校本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朱汉国,郑林主编.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红宝.“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以“临潭乡土历史”课程为例[J].教师,2017(09):54.
[4]翟丽云.乡土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J].新课程(教师),2011(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