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9-10-21高档丽
高档丽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今后的终身学习能力都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说,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和能力,既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所在,也是为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奠定的基础。
一、做好课前准备,引发学生好奇心
为保证阅读能力培养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教师作课前准备时,要利用好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引发小学生好奇心后,教师要把握课程内容,将趣味性与训练内容结合到一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准备一些与训练内容有关的趣味故事、趣味游戏或趣味新闻在课前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后课堂上循循善诱,将学生逐步带入训练内容。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激发学生好奇心,为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打好基础。
二、齐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训练
引导小学生齐读课文,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即使有学生不喜欢阅读,往往受从众心理影响,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例如,在齐读《小动物过冬》时,教师可要求一部分学生大声齐读开头,然后全班学生就课文开头问题进行齐读回答,一时间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刚开始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比较害羞,不敢大声朗读,随着学生阅读热情的高涨,所有学生都旁若无人地专心朗读起来。等学生朗读完,教师可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如感情、语速、停顿等方面进行点评,然后要求学生再次齐读,并注意刚才提到的问题。教师适当地点评,不但不会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反而使学生更加专心朗读,注意自己的错误。参与齐读,专注朗读,能够使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陶冶情操,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三、泛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据调查研究,教师带领学生泛读,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模仿语调、神情、动作的机会。而播放录音只能让学生去模仿语调,体会感情。所以泛读往往比教师借助录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有效率。例如在讲述《飞天圆梦》时,教师可先为学生泛读一篇课文,简单总结一下《飞天圆梦》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细节,深入理解人文角色定位和感情,并努力复述课文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泛读训练,学生往往能掌握泛读技巧,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默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生多注意力难长时间集中,因而小学生默读能力比较差。同时,有研究证明,小学生默读技能不如朗读技能发展得好。教师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可以朗读能力为基础。如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进行朗读训练,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初步学习默读,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彻底掌握默读能力。在默读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做标记,以集中学习注意力。“做标记”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教师要让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对每周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肯定和激励,获得前进的动力,最终掌握默读能力。
五、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角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分角色朗读课文,可分为个人分角色朗读,师生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讀等方式。通过分角色朗读技能,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合作齐读的能力。例如:在讲述《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和旁白,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标准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分角色朗读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六、设置阅读问题开拓学生思维
小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在漫无目的的阅读中,易失去阅读兴趣,失去阅读目标。所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针对语文内容。布置若干阅读问题,调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目的地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讲述《二泉映月》时,教师可提出:阿炳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首曲子?这首曲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问题,从而短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设置阅读问题,既能解决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又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打下基础。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更应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阅读教学应以趣味教学为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热爱阅读,在阅读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获得成长。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弥补学生的缺点,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