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探究
2019-10-21蔡丽君
蔡丽君
摘 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以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更好地让学生喜欢上語文课,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教学模式;提问;情境
纵观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学生主动意识薄弱,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灌输的知识,主体地位难以有机会发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个性被限制,学习兴趣日益淡薄。笔者任初中语文教师多年,以下给出几点个人的建议,还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打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采用“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讲解重难点字词—分析文章段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讲解课文,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讲台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初中语文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课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通过网络的方式,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小说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从而节省课堂讲授这一部分的时间。在课堂中,笔者先是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影视作品中对这段情节的再现,通过视频这种直观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林黛玉进贾府”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在撰写时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绘,具有非常大的可读性。笔者给学生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进的文学之美。如此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完其中的生僻字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阅读,这样一来就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和文字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爱好和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合理提问,活跃课堂氛围
(一)合理设置问题难度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设置提问问题时,教师应该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篇文章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对于“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深渊”和“仙境”分别喻指什么?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为什么仍值得活一次?
这些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在课堂上若是与教师进行良好合作,则一定能够迅速获取答案。像是“深渊”和“仙境”分别喻指什么?这个问题,学生便可以从文章内容中概括出来:作者解除孤寂,所以个人的这种孤寂就是一种深渊。仙境则比喻的是爱情中的美好情景给予心灵层面上的愉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问题应该具有层次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渐对所学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例如,学习《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笔者便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形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作者谈到了其人生中的六个重要抉择,分别是什么?作者认为可悲可笑的事情是什么?结合全文思想,论述作者为什么极力扶植年轻人?如此,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在学习中自然会认真这样几个问题,进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有着天生的畏惧心理,他们很少主动进行阅读,由于很多文学作品阅读起来缺乏趣味性,且学生可能觉得晦涩难懂,他们很难与作者、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但是,情景教学法的出现,却有效改变了这种情况,在实施情景教学法的课堂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也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笔者通过图片展示,带学生见识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后残垣断壁的景象。并让学生根据维克多·雨果对完好的圆明园的描述想象其样貌。然后,给学生详细介绍英法联军攻打中国的历史背景,带学生回顾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西方帝国主义压迫的年代。然后,幻想自己作为当时的一个爱国青年,面对巴特勒上尉,如何用言语谴责他们的这一行为。通过图片展示、学生的想象、历史背景的介绍,构建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们慷慨陈词,实现了良好的口语表达,并且激发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兴趣。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论述完毕的,也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的教学特点,并时刻保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更好地完成教学事业,为学生群体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宏文.有滋有味练出别样精彩——浅谈如何有效开展语文练习课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
[2]李伟平.语文练习课语用价值的挖掘与转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