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 确保坚持八个“相统一”

2019-10-21马一辰

西部论丛 2019年29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摘 要:文章对八个“相统一”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等八个细化角度入手,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优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学理性;教学质量

引 言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思政课创新必须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以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化改革的可行路径展开探究讨论。

一、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表里兼备

所谓“学理”,即科学的法则原理。由此可知,坚持“学理性”就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中,将学理性与政治性结合起来,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教学建设、学科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的有机统一,进而使课程内容做到既有政治理论为“表”,又有科学研究为“里”,避免带给学生政治理论“凭空产生,空洞无据”的错误感觉[1]。

例如,高校思政教师在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政治理论时,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我国社会中普及落实的意义,更要从哲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科学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更加深层次地了解“自由”、“法治”、“诚信”、“爱国”等词汇背后的来源和根基。

拿“诚信”这一具体的价值观概念来讲:诚信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始终推崇的哲学思想与行为准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贤孟子就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言论观点,指出恪守诚信是自然“天道”与社会“人道”运行发展的必然要求。将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引入到课堂当中,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诚信”这一价值观概念贯穿古今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还可从神经科学等角度入手,分析谎言对人脑系统的危害性。当人坚持诚实原则,叙述客观存在的真实事件时,其只需要调动左脑,完成相关记忆的提取即可;而当人编造谎言时,其负责想象的右脑将试图代替左脑的部分功能,凭空捏造出一段不存在或不真实的记忆,最终“添油加醋”地叙述出来。久而久之,频繁说谎者的大脑协调性必将受到影响。通过学习这样的科学知识,学生便可明确了解到政治理论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政治立场也将更加坚定,学习主动性也将显著提高。

二、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凸显高校思政课的实用功能

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统一,就是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在传授知识、解读理论的同时,注重突出思政知识的价值属性,以确保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做到学有所用,促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的人生目标。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高校思政教师切忌将教学视角局限在教材书本当中,一味地带领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要从思维上实现课堂环境向社会情境的有效延伸,鼓励学生从生活化、人文化的角度看待思政学习。

例如,在“供求关系”这一思政知识的教授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除了要解读好“买方市场”、“卖方市场”、“供需差动”、“通货膨胀”等理论知识以外,还可将潮流玩具、球鞋等学生广泛关注的商品作为例,开展生活化、应用化的理论教育与案例分析活动。现阶段,“盲盒”是近年来活跃于年轻群体的玩具商品,每个系列盲盒中都有一款隐藏款和若干普通款。从市面价格来看,普通款盲盒玩具通常在百元以内,且在“淘宝”、“闲鱼”等网站的售价普遍低于官方的抽选价格。相比之下,抽选价格与普通款玩具相同的隐藏款玩具,在市面上的价格多在五百元以上,部分“热款”更是高达数千元。究其原因,除了设计、做工、材质等方面的细微差距以外,限量营销的溢价作用功不可没。基于此,将思政课程的相关知识代入到这一市场现象中,便可引导学生从普通款玩具供应数量、隐藏款玩具供应数量与其价格差异之间的关系视角出发,对商品供求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产生认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暂时将思政理论从形而上的“神坛”中拉下来,为学生正确消化知识、灵活利用知识提供便利。

三、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弘扬高校思政课的辩证精神

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就是要求高校思政教师既要做好正确思政知识的教育输出,引导学生逐步搭建起稳固、正向的素养高塔,也要激发和维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弘扬思政课程所提倡的辩证精神。对于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的学生群体来说,树立正确的批判意识与辩证精神,有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自主、清晰地分辨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功与过,从而防止学生将偏误思潮、疑问想法落实为不智行为,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与自控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讲,辩证精神比创新精神更重要[2]。

基于此,在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但要讲“是”,向学生传递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正确知识,更要讲“非”,与学生共同探讨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投机主义等错误理论、负面思潮的危害性,并引导学生共同对社會、对他人、对自我展开反思,从而在思中求辨、在思中求新,最终形成正确、积极的认知体系。

四、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体现高校思政课的区域特点

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尊重客观现实的共性与个性,并在顺应共性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体现个性。将这种观念结合到高校思政课当中,就是要求教师将思政知识与区域性、本土化的元素结合起来,以此拉近思政学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达到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山西省的高校思政教师可将忻州红色文化作为思政理论的本土载体,为学生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忻州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忻州人民主动承担战区物资支援任务的历史事实,并带领学生参观白求恩模范病史、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等文化遗产,从而使学生深层感受家乡特有的爱国氛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主观情感。

五、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活化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时期,灌輸教育与启发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呈现出矛盾对立的关系特点,使得大部分教师秉持起“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工作观念。而在提倡八个“相统一”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灌输与启发合理并用的新思路,终结了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灌输教育的否定性评价。对于高校思政课,灌输教育强调“大水漫灌”,即由教师向学生发出的价值供给与知识输出,启发教育则强调“小流滴灌”,即学生在有效引导下完成的知识探究行为,以自己的力量逐渐穿破遮盖真理的石板。从当前来看,将问题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应用到高校思政课堂当中,是化解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之间矛盾冲突、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的最手段[3]。

例如,在开展规则教育的过程当中,高校思政教师可先向学生抛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探讨等方式,对没有公共法律、没有交通规则的世界进行自由想象,并说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在开放性问题的启发之下,学生便会联系生活实际,对无规则假设下的交通事故频发、产业链中断、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社会状态形成认知,从而明确体会到人类社会中各类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会有部分学生出于另一角度,提出毫无外部约束、生活行为自由等观点。对此,教师便可实施灌输教育,对毫无约束、过度自由的可行性予以否定,阐述规则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分析不同管理领域、不同社会行业的具体规则特点,从而达到强化学生规则意识、拓展学生规则视野的效果。同时,在先启发、后灌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从教师处被动接受知识信息之前,已经形成了主观性的思维铺垫,因此不会产生排斥、逆反的负面心理,对思政课堂高效推进、思政知识顺利传输具有重要支持作用。

再如,在科学发展观相关知识的正式讲授之前,高校思政教师可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四个部分,并分别制作出短时性、精炼性的微课视频。然后,把微课视频上传到教学管理平台或班级群组中,供学生在课前进行下载观看。这样一来,学生在正式课堂之前就可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产生基本了解,并形成相应的预习问题。其后,教师便可实现课堂功能的有效转型,将实体思政课堂变为答疑解惑、梳理总结的教学场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完成灌输教育主体由教师向微课视频的有效迁移,并使课堂教学作为启发教育的“主阵地”,从空间、时间上避免灌输与启发相冲突的情况出现,最终达到理想的思政教学效果。

六、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明确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定位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视域下,“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归属、区分主要与教学活动主体角色的定位有关。在“教”的活动过程中,应坚持高校思政教师的主导性角色地位,以便按时、保质地完成课程知识的教学输出,确保教学节奏、课堂秩序的有效控制。而在“学”的活动过程中,则应尊重、顺应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一言堂教育”、“填鸭式教育”等负面现象的发生,实现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例如,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教师可基于单节课程的知识量级,将课堂时间按照4比6、5比5、6比4等比例分成“教”与“学”两个部分。在“教”的时间中,教师应进行理论知识的输出与梳理,保证自己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免课程结构混乱、教学进度阻滞等情况出现;在“学”的时间中,教师则应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互动,并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由讨论,以此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灵活思考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展开深度探索。

七、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保证高校思政课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对我国现代思政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高校思政课优化发展的必然举措[4]。

例如,在开展民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区选举、政府建议、网络投票等民主活动,或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模拟政府会议,从而使学生对“民主”二字的重要性形成深刻认知,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性质产生强烈体会,继而树立起高度的国家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再如,在开展规则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两场小型足球比赛,前一场为标准规则,后一场为无规则,并要求学生自主对比两场球赛的优劣。这样一来,学生便可在实践体验中具象了解规则的应用价值,继而对理论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投入热情和探究欲望。

八、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渗透能力

所谓“显性教育”,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直接性、外显性教育活动,是当今我国教育领域的主流教学模式。“隐性教育”则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蔽性教育,其主要把知识元素融入到非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感受、探寻和体味知识内涵。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浅层化问题,避免学生以被动、应付的消极态度接受教育,进而实现高校思政课程知识渗透能力的有效增强[5]。

例如,在教授“可持续发展观”的相关课程知识时,高校思政教师除了要开展显性教育,带领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等重要文件,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视域下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作出解答,还要充分发挥出隐性教育的文化氛围营造与持续渗透功能,如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物品、重视水电资源的节约利用等。这样一来,在教师实践行为的模范带动作用下,学生也会逐渐树立起能源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生活观,达到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

结论:总而言之,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质量,对我国“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坚持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八个“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扬长弃短、完善革新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开拓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关键步伐。

参考文献

[1] 黄国翠.论“八个统一”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J].新西部,2020(06):153-154.

[2] 刘书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行动纲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的思想[J].文化软实力,2019,4(04):20-25.

[3] 徐俊,李智利.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八个统一”的基本意涵[J].广西社会科学,2019(10):171-176.

[4] 岳金霞.坚持“八个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42(05):103-107.

[5] 马琳.“八个统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9(08):108-109.

作者简介:马一辰 性别:女,1979.1,籍贯:辽宁省抚顺市

职称:无,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云模型及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