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交友观浅述

2019-10-21裴瑞玲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孔子

摘 要: 朋友关系是早期儒家重视规范的人伦关系之一,孔子对交友十分重视,提出许多观点,构成了孔子的交友观。本文主要从孔子的交友目的观、交友的原则观、择友的标准观和处友观四个方面浅述孔子的交友观,对全面认识孔子思想有一定帮助,对人们正确交友有一定实践价值。

关键词:朋友关系;孔子;交友观

朋友关系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所重视规范的人伦关系之一,《中庸》记载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时说:“天下之达道有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可以说,重视正确交友是孔子提出通过“求诸己”(《论语·卫灵公》,以下《论语》引文只标注篇名。)和“修己”(《宪问》)等以实现修身,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交友观是孔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研究孔子的交友观,不仅可以更全面认识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人们正确交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孔子的交友目的观

孔子的交友目的观体现了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政治观等,综合分析孔子及其学生关于交友目的的论述,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目的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学习——“君子以朋友讲习。”

孔子的学生曾子在谈到交友之道时说:“君子以文会友,……”(《颜渊》)认为君子应该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因为志同道合,所以才能在一起学习文章,研究学问,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并通过交友实现共同学习的目的。

在被认为是孔子及其弟子阐释《易经》(《周易古经》)的《易传》中也说:“君子以朋友讲习。”意为朋友在一起应共同学习,在道德学问上要互相补益。因此,共同学习是孔子认为交友的首要目的。

2.培养仁德——“君子……以友辅仁。”

曾子在讲完“君子以文会友”之后,接着说“以友辅仁。”这实际是从更深层面指出交友的目的,即君子要通过交友培养仁德,互相辅助达到仁德境界。正如钱穆所言:“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1]柳恩铭先生说:“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载体,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这是君子所为。”[2]

孔子的学生颜回曾问老师:“君子之际如何?”意思是朋友之间应如何相处?孔子回答:“君子之于朋友,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3]孔子认为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及时告知,不能说不知道,才是仁德的人;而且要不忘记朋友以前对自己的恩德,也不要记着朋友以前对自己的怨恨,这样才算仁义。孔子从具体处理朋友关系角度指出朋友相交要互相成就仁德。孔子还说过:“士有争友,不行不义。”[4]特别强调朋友,尤其是诤友对培养仁德的重要性。

3.快乐人生——“乐多贤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把能够与志同道合的贤德之人交友作为人生乐事,曾言:“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季氏》)”孔子把与贤德之人交友提高到树立并实践快乐人生观的高度来认识,丰富了其交友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的。《论语·学而》是《论语》的首篇,被认为“是《论语》的总纲,是《论语》的眼睛。”[5]该篇首章记孔子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认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互相交流切磋道德学问,是人生之乐,“是一个人学业有成的快乐。”[6]据《孔子世家·儒行》载,当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儒行”即儒者的行为如何时,孔子就“其友”即儒者的交友问题答道:“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而乐,相下不厌。”儒者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友,共同学习研究道义学术,为彼此在学问仁德上有建树而快乐,不可因地位互有高下而厌倦、嫌弃。这可以说是孔子对包括快乐人生在内的交友目的观的综合说明。

二、孔子的交友原则观

交友原则是交友过程中交友双方应坚持的基本遵循和规则,孔子的交友原则观是其仁义之道在交友中的体现。笔者认为,孔子的交友原则观主要有两点。

1.德义为先——“德不孤,必有邻。”“义与之比。”

孔子认为为人处世要重视立德,曾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君子怀德。”(《里仁》)“德之不修,……是吾忧也。”(《述而》)孔子认为在交友中首先要“有德”,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具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行,说话做事符合仁德,也才能对朋友的仁德提升有所帮助;而且,孔子又说:“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只要具备仁德,就一定会有善邻、有朋友。另外,孔子还专门就为人处世之道讲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里仁》)君子对待天下人、天下事,没有一定要这样行,也没有一定不这样行,只亲近有道义之人,做符合道义的事。与人相处相交,要合乎德义,德义为先是交友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诚信为基——“朋友信之。”“言而有信。”

“信”作为孔子仁义之学的重要内容,孔子在阐述交友之道时特别提出来,成为其交友原则观之一。孔子的学生曾问孔子的志向如何,孔子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孔子认为,良好的朋友关系是理想社会人伦关系之一,只有坚持诚信原则,才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一交友原则,同时也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被孔子的学生所继承和践行。学生曾子将是否取信于友纳入其著名的“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学生子夏也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学生有子更进一步讲:“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与朋友相交要守诺言讲信用,但“实践诺言不一定就是讲信用,实践合于义的诺言才是讲信用。”[7]这与上述仁义为先的原则是一致的。不僅如此,孔子还将“信”提高到人立足社会的基础的高度来认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因此,诚信作为交友的基础,当为孔子另一重要的交友原则。

三、孔子的择友标准观

交友首先要选择朋友。孔子对选择什么人交友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体现了鲜明的择友标准观。

1.选择有仁德的人交友——“无友不如己者。”

孔子认为交友是为了“以朋友讲习”,“以友辅仁”;交友的原则之一是“有德”,德义为先。那么,择友的首要标准是看对方是否有仁德,有仁德的人才可以选为交友对象。孔子是从反面提出这一择友标准观的:“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对“不如己者”,一般理解为德行、才智不如自己的人,如此,则德行、才智低者便无友可交。这不仅不合情理,也不合孔子本意。杨朝明《论语诠解》引刘宝楠《论语正义》:“由曾子及周公言观之,则不如己者即不仁之人,夫子不欲深斥,故言不如己而已。”又引朱熹《论语集注》:“友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并说:“孔子的本意是远离缺乏仁德的人。”可见,孔子提出的“无友不如己者”本意就是不与无仁德的人交朋友,而应该选择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孔子还曾针对学生子贡“问仁”讲过要“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2.选择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交友——“友直,友凉,友多闻。”

孔子在提出选择有仁德的人交友这一择友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择友的三个具体标准,同时指出三种人不可交。据《论语·季氏》载,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与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而与邪僻之人、装做和颜悦色骗人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不可交的。这一择友标准观也是符合上述交友目的观、原则观的。

对如何辨识是“益者三友”,还是“损者三友”,孔子没有给出针对性的答案,但孔子教给了我们识人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在择友时增加辨别能力。孔子告诉我们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即看一个人要看其与什么人一起做事、做事的方式方法以及其安心于做什么事,这样来考察一个人,则这人还哪里能够隐藏自己的真正面目呢?关于辨别人、认识人,孔子还讲过许多:“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之仁矣。”(《里仁》)“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等听言观行、观过知仁、好恶分别的识人辨人之法,有助于我们在择友时辨别谁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哪些人不可以选择交友。

3.选择可以共同提高的人交友——“共学”“适道”“与立”“与权”

孔子把交友作为促进共同学习,提升仁德修养水平的手段和目的。在实际择友时,情况则比较复杂,正如孔子所讲,有的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关于本章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程子曰:“可与共学,知所以求之也。可与适道,知所往也。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权,秤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可与权,谓能权轻重、使合义也。”杨朝明先生认为“本章告人以进学之阶程,致力于修身立德者可以自勉,也可当做择友之标准。”[8]笔者将此“择友之标准”称为选择可以共同提高的人交友标准,即择友应选择可以共同学习(“共学”),能够与其达至“常道”(“适道”)又可以与其“共同强立不变”(“与立”)还可以与其一起通权达变(“与权”),这样的人才值得选择来相交并成为真正的朋友。

四、孔子的处友观

朋友之间如何相处,孔子提出并亲自实践了许多至今仍然值得借鉴、运用的主张和方法,构成其处友观,是其交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真诚劝善,相互勉励——“忠告而善道之。”“朋友切切偲偲。”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交友之道,孔子告诉子贡:“忠告而善道之………”朋友相处应真诚劝善,以“善道”加以引导;特别是当朋友有过错时,更需要这样的诤友。《孔子家语·六本》载,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己失之,友得之。”朋友之间应相互补救过失,改过向善,共同达到仁德之境。

在劝善、责善的方法上,孔子提出朋友之间与兄弟之间是不同的。《论语·子路》载,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兄弟姐妹和朋友不一样,朋友是选择来的,兄弟是天生的,朋友可以绝交,兄弟不能疏离,所以朋友和兄弟相处之道不一样,朋友尚义,兄弟尚恩,朋友以义和,兄弟以恩合。”[9]朋友之间劝善、责善应恳切(“切切”),真诚劝勉、告戒(“偲偲”),也可以相互批评,互相规正。兄弟之间则要以和悦为主,和睦相处(“怡怡”),不可象朋友之间那样“切切偲偲”,而影响兄弟之情。此见识可谓深刻独到。

2.注意分寸,避免疏远——“朋友数,斯疏矣。”

孔子学生子贡“问友”即询问交友之道,孔子告诉子贡“忠告而善道之”后,接着说:“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朋友相互劝善、责善,应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若过于纠缠,则会自取其辱。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游也深谙此道:“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朋友相处,若过于烦琐,劝善责善叠叠不休,就会招致疏远甚至羞辱,因此,要适可而止。这可以说是孔子中庸之道在交友中的运用。

3.推长避短,保持长久——“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深刻认识到人皆有“长短”,朋友相处应该推“长”避“短”,这样,朋友才能做得长久。《孔子家语·致思》载,孔子曰:“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朋友相处,要看到对方的优点、长处,并尊敬、崇扬;同时,要规避对方的短处、不足,不使对方因露短而蒙羞,这样朋友才可以处得长久。晏平仲(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善于交友,得到孔子的好评:“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晏平仲之所以能得到别人长久的尊敬,也是因为他能够推长避短,尊敬他人。

4.真诚相助,患难与共——“于我殡。”“愿车马衣轻求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孔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其真诚相助,患难与共的处友之道。据《论语·乡党》载,孔子“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客死他乡的朋友没有归处,孔子说:“我来为他举行殡葬之礼。”这充分显示了孔子的对待朋友真诚相助的仁义态度和处友之道。子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孔子曾问学生颜渊、子路有何志向,子路的回答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意思是,我子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的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没什么遗憾。子路对朋友真诚相助、患难与共的处友之道深得孔子之教,可视为孔子处友观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 柳恩铭.论语心读[M].北京:中华书店,2014.

[3] 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4] 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5] 曾琦云,倪新岳.论语禅[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 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7] 幺峻洲.论语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8] 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13.

[9] 华彬.华彬讲透《论语》[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裴瑞玲(1965—),男,山东日照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孔子
孔子如何管人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与小孩
孔子师项橐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