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

2019-10-21崔永锋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史观发展历程民族文化

崔永锋

摘 要:钱穆民族文化史观,其以“学者不可无宗主,而不可有门户”为题,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详细对比分析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突出展示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试图通过对近代以来国人待传统民族文化的观念,唤醒国人、警示后人;勿忘历史、勿忘传承;但也有人说他是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拟对其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的根源、内涵、特点及其意义作一分析,以期与同仁共同商榷。

关键词: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史观

一、钱穆民族文化史观之根源

穆幼年就读果育小学,从顾紫翔受《大学章句序》,自后于朱学体悟日深,常思作透实研讨。他著名弟子严耕望先生就曾说:“清末民初之际,江南苏常地区小学教师多能新旧兼学,造诣深厚,——先生少年时代虽然经济环境极为困难,但天资聪慧,意志坚定,而禀性好强。在如此优良精神环境中,耳濡目染,心灵感受,自能早有所立,将来发展,自不可量。”据钱穆回忆,在他十岁那年,他的体操老师钱伯圭对他说,中国历史走了错路,才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治乱循环。如今欧洲诸国合了就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总其一生治学,可见其要解答的最大问题,即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的变局,中国文化传统将何去何从?这一点从钱穆晚年回忆录中可得验证:“余之毕生写作,皆期为国人读古书旧籍开门路。——余辞新亚职,曾拟从事两工作,——则为编国文自修读本,供国人有志中国文言古籍者开一门径,并可供西方人有志治汉学者的迳从读中国文言古籍入手。”还说:“国内纷呶,已有与国外混一难辨之势。而我国家民族四五千年之历史传统文化精义,乃绝不见有独立自主之望。 由此也可看出钱穆治文化史的出发点。钱氏弟子国际知名学者余英时先生在一篇纪念其师的文章中写道:“梁启超、章太炎、《国粹学报》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对钱先生实有支配性的影响。他深信中国文化和历史自有其独特精神。——他一生便是为寻求新的历史答案而独辟路径。——钱先生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中国旧魂原封不动地还阳,而是旧魂引生新魂。”这正是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生动叙说。钱穆一生治学大体遵守章学诚所谓“学者不可无宗主,而不可有门户”的精神。钱穆认为,治中国学问,无论所专何业,都必须具有整体眼光,这样的认识正是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理解而言的。并反复强调,研究中国学问的人,无论从什么专业入手都必须上通于文化整体,旁通于其他门户。总其一生治学是启示后人怎样去认识中国文化系统及其流变,并发掘出传统中国文化的特性。这也正是他所秉承的治文化史的理念。

二、钱穆民族文化史观之内涵

历史,民族,文化是钱穆先生的史观的重要因素,在钱他看来,历史,民族,文化三者是同义的,“我们可以说,没有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会没有历史的;也没有一个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文化的。同时也没有一段有文化的历史,而不是由一个民族产生的。”三者联系起来,则会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不同,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不存在孰优孰劣。“文化”二字,是从西洋名词中翻译过来的。西方人的民族观念,早就有了。但他们的文化观念,却是近几百年才有的。文化又称为“文明”。很难区分,我們把西文Civilization译为:文明,此为英国所创,这个词大意指城市的生活;译西文Culture为“文化”,德国所创,指田野农业的,表示农业耕种须从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即德国认为文化是该由本国国土生长的,这也是德国在国际间争取民族文化地位的一个内心表现,后来,这两词都在西方语言中普遍使用;然在我国“文化”、“文明”更有意义,提到“文明”,出现在《小戴记》,所谓“情深而文明”。古人讲文,有所谓天文、地文、人文。如日月星辰,四时运转,就是“天文”;高山深谷、水流山峙,是“地文”;男女老幼,智愚强弱,是“人文”易经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人生百态,形形色色,逐渐演进扩大,化成“天下一家”。可以说这种文化观,是有体有用的。

三、钱穆民族文化史观之特点

(一)道德性

“道德”两字是中国文化特点,有其特殊精神之所在,“人文精神”是其内涵,且从中西方的崇拜精神和孔孟来说明:在西方文化体系中,他们的崇拜精神是占一个主要地位的。我们的是儒家思想,研究心性之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外在的,正心、诚意,才能悟到其中心性之学。这个心,西方人是不讲的,他们说灵魂。从灵魂说到神学,因由灵魂可以直接到神世界,到了近代他们才有了科学,从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到研究“无灵魂的心理学”,可以看出,他们拥有两个“心”,如“制约反应”、“潜意识”等,阐述了“人心不由自主”和“人心不能自知”两种境界。反观我国古代孔、孟、庄、老,他们著述立说,无不对人类心性修养有一番深湛的透悟和了解,通过“静坐”、“无念”等教人能自觉、自主,把自己的人格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达到“天人合一”;古人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心之所同然也,便是人之性,善也。善,就涉及到通,神通广大,能明白人心,便能明白道理,此境界,即是道德也。道德,“由诚明,由明诚”,明诚合一,即天人合一也。

(二)对比性

纵观钱穆民族与文化全本,我们不难看出,钱穆在讲中国民族与文化的过程中,基本把中西民族文化作对比,就拿文化而言,钱也拿我们生活为例,第一层是“物质的”;第二层“群体组织的”;第三层“心灵陶冶的”,冠以相应的国家和地区,即印度、欧洲、中国作对比;在描述中,阐述了印度是一个早熟的文化,它的发展是畸形的,从自然环境、气候等进行论述,即印度三面环海,陆上高山,阻挡视线,又讲到炎热、物产丰饶,物质生活解决方便,很难发展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确很明显---佛教,思想的高层次,因此被批为畸形的。提到欧洲,却是从希腊文化提倡人文主义,罗马的法律、军事、政治的群体组织,崇拜信仰、加上后来出现的现代科学等方面进行阐述,被定义为第二阶段,并分别拿中国文化与印度、欧洲进行对比,与印度相比我们文化是健全的、均衡的,不像印度在单一方面发展;与西方相比,我国文化也不像西方的,不容易调融,时时在内部起波澜、起冲突。我国文化是一本而来的。

总之,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学者史观中的一种,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史观中的一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下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于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一些学者专家也对钱穆史学进行批判,说他的保守主义的代表,歪曲影响时代文化导向等。是非功过,留待历史评说,笔者不敢善断。

参考文献

[1] 严耕望 《钱宾四先生与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2.

[2] 余英时 《余英时文集》第五卷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1

[3] 钱  穆 《国史大纲》M  商务印书馆  2010年12月1日.

猜你喜欢

史观发展历程民族文化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