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与国性培育的研究

2019-10-21杨云飞姜琴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人格素质教育大学生

杨云飞 姜琴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在塑造和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国性素质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了自身的教育导向优势,彰显了其真理性的光辉。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倡导大学生锤炼人格,涵养国性,弘扬中国精神,努力践行素质教育中培育人格与国性的两大主题,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国性;素质教育;人境和谐

读经诵典是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最好的途径。在中国,诵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典,已成为新时代理论传播最广的一种教育新形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它是对一定时代文化意识的最好凝炼,尤其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真理性魅力,是因为它关注的是国家、社会及人类最本质、最深层次的问题:价值体系,也更能成为培育大学生人格与国性不可或缺的理论之源。

中国古代对做人提出了三不朽的标准:立德、立功和立言。其中,立德被看做是最重要的,实际中也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人格与国性的基本要求。而立功、立言,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的,需要看一个人具备的才智和经历的机遇多少才可以最终确定。如果立德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的,那么应如何达成呢?说到底,是要多去诵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典,深入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要义,同时要注重无论去做任何事就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要做得很好,而且要做得确实有益于社会才行,对他人要有谦敬包容的人格修养,对社会和国家则要有忠诚的国性担当。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与国性素质的培育至关重要。

一、国内外对人格与国性培育的重视与相关研究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真正把培育大学生人格与国性作为一项课题研究的并不多见。台湾学者龙应台在《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论知识与人文素养时谈到,“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而不是人文素养。”在她看来,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是在关涉到文史哲之后,便加深了认知,然后会形成一个对人的终极关怀。离开了这方面,便只是具备了人文知识,还缺乏人文素养,更谈不上具有人格。可见,人格的养成离不开人文素养。

关于人格的养成问题。孔子在《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强调了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以修养自身为其根本,进而才能培育好道德人格。据资料记载,清华学堂在1911年改名为清华学校后,首任校长唐国安曾将“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总目标。1913年,新任校长周诒春说:“我清华学校历来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清华学校,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可见,清华历来有重视人格教育和培育爱国情怀的传统。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君子》时也提到,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这里重在强调英美教育以人格养成为目标。1925年秋,曹云祥校长在清华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希望研究院能寻出中国之国魂。……(希望全校学生)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为立足社会之准备。在他看来,高尚人格的养成正是一个人社会上能够立足的根基。

作为国内九型人格领域领航者的高源老师认为,“九型人格是一门宠大而又精深的人性学问。人格被分为九型,有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感受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生活中的你必然属于其中一型。而这个型就是你的基本人格形态。”[1]高老师的论述又使人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国外对人格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品牌人格。据相关资料显示,虽然品牌人格提出的很早,但对其理论的研究进展较缓慢。如1982年,由Sirgy提出的任何品牌或产品都应该具有个性,而个性也源于人格,之后的探索性研究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我们国内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距离。

由此,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人格养成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重要结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能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格魅力。

对于国性的研究,从现有资料来看,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先生曾谈到,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未真亡。这里可以看出,国性历经千年的浸渍和涵养国性,成为世代传承的文化之魂,国性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所以,对于承载着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大学生,更应沉下心来锤炼自己的国性品格。

钱穆的《国史大纲》弁言,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信念: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语: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国外对国性培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认同的层面,这一点和我们国内类似。早在2004年,著名的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就著书立说,描述了美国的国家认同所面临的挑战。一个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近现代国家,一个是當前头号世界强国,国家认同问题会困扰着这些国家吗?实际上,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多文化国家,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国家,还是新近建立的国家,国家认同都是一个长期存在、举足轻重且随时代不断变化的问题。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家认同中最为核心的三个概念是:国家认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彰显的仍然是国家与民族精神的国性层面。

通过这些研究,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得出一个非常有概括性的结论:“国性”的本质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国家与民族精神的熔铸。近年来,彭林教授关于对大学生人格与国性的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围绕“人格”与“国性”素质教育的两大主题开设了一些课程,试图解决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人格养成问题。

那么,究竟何谓人格与国性?教育家严复先生在《读经当积极提倡》中指出,夫读经固非为人之事,其于孔子,更加无损,乃因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转而他求,则亡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人格针对个人而言,国性则针对民族的总体而言。在他看来,人格与国性是做人之本。

综上来看,人格就是一个人能否实现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达到知行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国性就是一国之民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民族赖以凝聚的精神内蕴,也是一国长存的根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在培育大学生成为既有人格又有国性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现今,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国性素质。而知行合一,则是人才教育的基本逻辑,也是理实合一的必要途径,更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引导。

二、人格与国性的培育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教育的两大主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白,在自然属性上,人与动物别无二致,唯有在社会属性上,人才会高于动物而存在着,这一社会属性的形成,无疑应涵盖到人的人格与国性的历练中来,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正是通过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来渴望被人了解,也渴望能和自己了解的人相处,这便结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要使这一关系融洽,必然需要彼此具有高尚的人格和令人景仰的国性,大爱时彰显人格,危难时方显国性。因此,培育人格与国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教育的两大主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着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与国性修养,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夯实综合素质基础,因为,一个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前途,其复兴的重任,都担当在青年大学生的身上。如果每一位大学生,将来都可以发展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有作为的青年,那么,个人的发展必会促成国家和社会的希望的实现。基于此,“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才刻意用内在超越理路以个体人的发展为研究支点,用心去体认人的生命本性和生存意义,竭力主张完善人格、圆满生命,开显生命的内在价值,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放大人的生存境界。” [3] 这里强调的是,一个人仅仅有才学是不成的,还得拥有完美的人格,才会使自己的生命绽放异彩。

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格与国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沃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比动物多了一个精神追求。对大学生而言,这种精神追求本质上就是要确立好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好完美的人格与国性。一般地,能使人为之奋斗的东西,称之为理想;而实现理想所必需的东西,便是信念。做人最重要的莫过于要有鸿鹄之志,但不要忘记,做人还有件至关重要的,那就是信念本身。

培育大学生人格与国性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息息相关的,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片沃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在世,理想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如果失去高尚的理想追求便可能会丧失活着的动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会变得鼠目寸光,甚至一生会庸碌无为,进而也就丧失了应有的人格与国性。然而,理想是彼岸,现实是此岸,理想虽丰满,毕竟现实很骨感,要把它变为现实还需要靠坚强的信念来支撑,还需要培育锤炼好自身奋斗不止的人格素养和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国性品格。世界没有坦途,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必然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和陶冶。如果一个人只有远大的理想而不以坚定的信念不息战斗,当岁月匆匆流逝后,就会发现,理想仍然只是停留在天幕远景中的海市蜃楼,就会同海底捞月一样,终会一无所获。故而,人因无法背离精神的追求,理想信念便动摇不得,人格与国性更不可失去。如:大学生考试、就业失利就去跳楼,生命的终结意味着理想人格的丧失,固有的国性也定会荡然无存,人只有凭着一份信念,才终会成功。荀子说:“骐骥一越,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历练人格,涵养国性,方为人间正道。习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指出,信念一旦滑坡,就非常可怕,理想信念是青年的战略任务。没有环境,理想信念无法着陆。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完美的人格和崇高的国性,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促进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少年强则国家强,大学强则教育强,培育大学生人格与国性,是一项关乎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大事,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谓任重而道远。“诚如严复指出的,传统经典为我们提供了人格和国性教育的丰富资源。用好这一资源,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举国上下面临的重要课题,千万不可等闲视之”。[4]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有助于锤炼大学生的人格与国性,有助于构建人境和谐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 高源.搞定自己-----九型人格與自我成长之道[M].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年版,第1-2页。

[2]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3] 朱荣英.马克思人学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

[4] 彭林.人格与国性[N].光明日报 国学2010年9月20日第1版。

作者简介:杨云飞(1970.7-),男,汉族,山西忻州人,山西工商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姜琴(1993.1—),女,汉族,籍贯:山西长治人,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省教育科学院“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部分成果,项目编号:GH-16163。

猜你喜欢

人格素质教育大学生
以鸟喻人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