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疏导”逻辑理路视角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2019-10-21王晓红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疏导大学生教育

摘 要:“疏导”逻辑理路基于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立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契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需要。遵循“疏导”逻辑理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重在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三个维度下功夫,探究具体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疏导;逻辑理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要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必须把好“准入关”,坚决抵制宗教渗透,不断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疏导”逻辑理路是基于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立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一种化解问题思路,契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需要。

一、“疏导”逻辑理路契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需要

遵循“疏导”逻辑理路,主要源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导”的方针深刻认识,“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2]在“导”的方式、方法上,要注意疏导、引导,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有些宗教问题或矛盾是长时间积压下来的,中间环节出现堵塞,通过疏导问题,排查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开展好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疏导”逻辑理路基于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立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堵”是必要的措施,但“思想”的问题,还必须从思想深处入手,以“疏导”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符合大学生认知逻辑,可以有效防范宗教渗透。实际上,宗教信仰问题的根子在人的脑子里,在思想深处。因此,要从源头、治本的角度让学生认清宗教的起源、本质、局限性和消解的过程,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进而让学生主动远离宗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遵循的理论逻辑。由此可见,“疏导”逻辑理路适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充分认识宗教的长期性,锲而不舍、深入细致、反复耐心地做好宗教工作。”[3]

二、“疏导”逻辑理路重点把握的三个维度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准确释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从“疏导”的角度看,世界观是根本,让大学生远离宗教就要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做起。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正确认识世界的起源、人类与社会发展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理性分析和科学对待宗教信仰问题,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关于宗教的起源、本质、作用、局限性、消解过程等基本知识理论。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让大学生认清宗教的本质。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具体宗教政策,具体包括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活动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高校关于宗教的管理规定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用科学的立论武装头脑。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在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潮冲击影响下,面对是非、善恶、荣辱,青年大学生该坚持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不能马虎,这直接关系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西方采取意识形态渗透,借助于宗教渗透搞文化输出,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支持宗教界对宗教思想、教规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坚决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自觉抵御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影响。”[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指明了方向,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6]培育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外部势力之所以能够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一个重要的的原因就是大学生个人信仰模糊、淡化,有些大学生没有信仰,这就为外部宗教传播提供了空间。抵制外部宗教渗透的最好方式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要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境界科学阐释,和宗教对比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价值。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维度进行深刻阐释,引導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深入的解读,立足中国道路、凝聚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只有大学生个人的理想信仰坚定了、精神世界丰富了,才能让外部宗教渗透失去空间和机会。

三、“疏导”逻辑理路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具体实践路径

(一)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选修课或相关专题讲座

有些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并非清醒或理性,有的出于好奇心理或神秘感寻找所谓的精神慰籍。实质上宗教就是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7]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此类问题有系统论述,对于宗教问题,“只有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8]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外宗教历史发展概览等课程以及关于当前宗教工作形势、方针、政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础内容、宗教发展史知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等内容,引导学生认清宗教产生的根源、本质特征、功能作用和发展规律,拨开宗教的神秘面纱,形成对待宗教的科学认识,从而消除对待宗教的神秘感和各种疑惑,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二)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专题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历史上从来没有哪种思想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导人类社会发展,并为实践所证明。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高校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教育,引导学生读原著、悟原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精神,深刻感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9]感受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魅力,从而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战略问题。高校的思想阵地,我们自己要守好,这样才能有效抵御外部宗教渗透。通过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些理论讲清楚,讲明白,理论讲彻底了,才能真正说服学生,政治上才能更坚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理论水平、道德情操和精神修养,塑造健全人格,让积极健康向上、文明进步高尚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成为青年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四)挖掘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思政课、学工系统的工作,还包括专业、基础课发挥的思政育人功能。要各自守好一段渠,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衔接,起到同频共振的作用。专业课、基础课教师言传身教,对大学生修养具有直接的影响,更容易在无形中接受老师们的言论。当然积极的言论会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反之,消极错误的言论则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广大专业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争避免将个人情绪或不良思想带到课堂上来。这仅仅是最底线的要求,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来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宗旨,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这就要求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学生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渗透。

(五)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宗教势力外部渗透就是要占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果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一些其他的精神侵占,相反,如果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比较充实,外部消极思想则很难进来。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教育,给学生人文关怀非常必要。按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文艺活动、科技活动、体育竞赛、弘扬传统文化、高雅艺术、民族艺术进校園活动等,使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感受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熏陶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且能够激发他们脱离低级趣味,追求崇高人生价值。

(六)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真精神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科学精神是加强学生无神论教育,增强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消除外部宗教影响的有效方法。所谓科学精神,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知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只有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之下,大学生才能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等问题作出理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普及科学知识,自觉抵制邪教,宣传先进文化思想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现实和自己,利用真实自我锻炼和自我成长获取真知和真理。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舞台中,培养大学生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敢于怀疑,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自觉抵制伪科学,增强对各种奇谈怪象和宗教渗透的心理免疫力。

(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宗教产生的根源来看,社会根源自然是存在的,但人的心理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面对自然、社会的各种困惑,个人无能为力,心理上变得比较脆弱,从而渴望寻找一种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外部势力进行宗教传播提供了土壤。一旦遭遇挫折时就会感到迷惘、困惑和无助,于是有的学生开始逃避现实,企图到宗教中去寻找所谓的心灵慰籍。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愈益增加,心理方面很容易出问题。为此,高校要适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及时解决心理咨询问题,从而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通过心理课,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一时间能够得到解决。这为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4-02-26.

[2]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

[3]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262.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

[5] 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2015- 05-21.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550.

[9]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8-02-25.

作者简介:王晓红(1981- ),女,黑龙江依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疏导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19N02)、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项目编号:17jd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受到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李华忠名师工作室专项支持。

猜你喜欢

疏导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班主任疏导智障生不良心理的方法探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