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创新

2019-10-21杨树彬陈平

知识文库 2019年19期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理论

杨树彬 陈平

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结构,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全球正处于社会结构变革时期,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无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民办学校教育的宗旨都是以社会为导向,在遵循教育大的规律下,应用型人才教育均围绕市场、社会的需求,凸显着专业特色,并逐步纳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大空间中,本文主导思想是倡导在新时代背景下,专业教学理论要适合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创新研究,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自1998年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以后,大学教学理论研究蓬勃兴起,教学改革之花遍地开放,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二十多年,高校规模扩大了,质量得到了关注,结构调整,效益有所提高。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否培养出与世界接轨企业、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是否培养出“理论+技术”的专业性行业需要的人才?这是一块大有研究价值的领地;

1 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

1.1 互联网时代,每天多样化的信息,通过媒介传达给人们,如微信、电视、报刊、书籍、广告及大量的印刷品,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相互沟通的桥梁,这些都需要经视觉传达设计的载体输送出去,从而是人们得到各自所需信息的主要渠道,节省了更多地时间,体现出人们生活、工作的效率和价值。

1.2 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集造型、色彩、肌理、语言文字、传播、心理、符号、美学、市场、营销、社会学等诸学科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社会行业,正在不断地发展,无光十色的视觉媒体占领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从感觉至理智的过渡,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

1.3 工业革命及全球性的经济商战,给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发展的空间、商品流通领域文化的内涵、其融汇社会、经济、文化三者之间,渗透于各个角落,是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的纽带,让每一个人自觉不自觉的在生活中感知它、品味它---。

2 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的本科教育,分两种类型:即学术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发展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本科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为升入研究生教育做准备;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规格的知识结构上各有不同的侧重。

2.1 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结构,以行业需求为本位,在高科技快速更新的时代,应该特别注重专业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的组合;

2.2 应用性本科人才能力结构,以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在专业教学中研究培养学生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2.3 应用性本科人才素质结构,则要具备更强的社会能力、即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沟通能力及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

而学术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学科体系为本位,重视学科知识自身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在人才能力结构方面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人才素质结构方面强调的是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性的培养;

基于以上的对比分析,本科的教育教学目标与教学体系也要按照人才需求的标准进行设置与运行的,学校之间不能盲目地借鉴与模仿,教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3 教学理论的形成

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论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是在不同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目标下构建的;是在适应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人才培养的定位均有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指导教学的理论;因而新一轮的教学理论是由专业性的积淀和发展完善的。本文仅围绕应用型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理论进行研究;

3.1 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再认识

(1)重观历史各方面原因,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是由美术教育、平面设计、部分工科院校的机械设计专业延伸而成的,这半路转轨的专业一直忙于规模发展,无暇进行教学理论的梳理、整合和构建,教学理论均是照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颇;例如以原有的绘画基础+“三大构成”再+电脑软件的操作,便可构成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教学框架;也有重视技能训练和艺术表现,轻专业理论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不能与时代匹配了。

(2)深度解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内涵,首先解读“视”--传达手段,可视的形、色、质、料、环境等背景与空间元素的存在;其次解读“觉”--传达目的,能令人覺察出来直接的感受,触发以视觉为首感官反应,即头脑或心理感受;再次解读“传达”,“传”--传达载体和过程,有适合的信息载体承载,进行全面的信息传递;“达”--传递结果,可以传达到接受者并能引发联想和意念延伸;对“设计”的解读,是以图形、色彩、材质等为基础元素的艺术创作,传达的信息者紧紧围绕表现主题,将可运用的元素转化为可视的形象,进行理性组合的思维过程。为需求者设计的作品,无论大与小、静止与运动、独体与系列,都是经过从创意--设计--表现的过程来完成的。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扎实的表现技法和活跃的思维能力,以面对日益进步的社会需要。

(3)教学理论的构建是依据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特点,要根据教学实践的多次循环,在社会、企业、行业中进行实地调研逐步完善的;首先,设置专业的知识结构要面向行业;其次,教学实施要适应行业需求为目标,以“理论应用”为宗旨来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后,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构建新一轮时代需求的教学理论是当务之急,是全民大事。

专业性的教学体系、行业性的知识结构,复合性、现时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基于时代脉搏的跳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技术路线、合理的传授方法,完善的实操空间、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应用途径;新一轮教学理论的形成,不只是具有继承性的、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性,而是教学创新铺垫的支撑。

3.2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理论内涵

(1)教学创新理论的需求

教育产业是打造人才的熔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社会向高校要一批又一批的“一专多能”的具有良好高等教育的合格人才来承担行业性工作。因此,学校中心工作不仅是招生多少,而是培养了怎样规格的社会急需人才是否成为了行业的主力军。这是高等教育发出的时代性挑战,是对教育“产业”提出的新标准,因此,教学创新理论是应时代而生的,其内涵要具有时代的印迹。在教育标准分类中,对理论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培养,是在知识结构方面定位以行业需要为本位的,能力结构是面向行业服务的,宗旨是培養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必须植根于实践产品的训练中。从毕业生就业形势和社会急需的人才来看,“教学创新”理论是学校和企业两者的需要,是高校和社会发展的共同动力。

(2)教学创新理论的内涵

教授学生掌握新知识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教与学是互动的,因此,教学创新理论应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方面是对教师而言,常言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只教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终身学习,尤其需要创新能力的学习,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其实践过程的体会和成果形成文字分享给同行并要具有容纳百川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专业动手能力需求,当今的学生就业需要的是“学历+技术”、“理论应用+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要学的不仅是专业理论,而是要掌握比知识更重要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深知“渔”比 “鱼”更重要的道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课本上的知识只能使教师熟练讲课内容,应用理论,解决问题,需要在案例中摸索,教学创新理论在指导教学创新实践中尤为重要。教师角色要随着教育发展转化;教师不仅是初级阶段道德本位的教化形象,也不是中级阶段知识本位的的教书匠形象;而是现在进入人本发展阶段的专家形象;既是掌握专业理论的教师,也是懂得本行业涉及的方方面面的专家,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时代要求高校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角色转型,要求学生向“一专多能”凸现专业特色型培养。教学创新对于教师意味着“学习”,对于学生是理论与实践的并行。

(3)教学创新理论的研究

研究是深入的基础,是教学目标升级的阶梯,是专业理论创新的实践之路。高校教师如果缺少研究项目,其学术的动力就不能激活,知识的源泉也将枯萎干涩,研究是教学理论的左臂右膀,是教学创新的阶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经济建设中,全球都在重视设计教育。英国撒切尔夫人曾强调:“设计是英国工业前途的根本,优秀的设计是企业成功的标志”,可见设计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样,日本政府也曾制定过“设计立国”新经济发展战略。“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机构或企业发展的有力手段”。因此,研究视觉传达设计新一轮的教学创新理论,不仅在专业教学方面与时俱进,同时也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新的理念。

以广东科技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为例,在教学创新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侧重实践层面的定位和行业区域的服务两个方面,即区域由“制造型经济”向“创造型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服务行业由产品设计走向创新的基地型转化大的背景下。该专业实践环节的切入点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每一个单元教学都与实物造型结合起来,制出实物;另一方面是以专题项目为实践目标,在行业要求下进行“产品设计”。两种形式交替进行使教学理论的内涵不断升华,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定位。目前学院有实验室14多间,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校外挂牌实习基地多个,学生频繁参与社会专业型大赛,加快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设计视野和审美品味;“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展示能力,从而引发学生自觉尝试并完成对课程方案的“无形”构建与“有形”塑造。

在教学实施中,讲授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传授,重点是要结合实际问题,讲授解决的方法和实践经验,在学生实操中提取教学理论与依据,使其更为合理与科学。耳听目睹,百听不如一看,“教学理论”的实践内涵就在于此。

专业的理论教学是行业与产品紧密结合,产品与质量不可分开,质量标准与专业技术相辅相成,行业性技术与行业人才联在一起,只有在行业的大熔炉里训练学生,才能练出好“钢”。改革办学定位、完善原有的教学模式,使本科教育面向行业设置专业课程与之相关理论知识和专题性的课程研究,是实现高等教育的真正改革研究的主题。

4 教学创新是时代的需求

教学创新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社会造就创新型人才。创新教学理念的提出,是人们对传统教育过于强调知识传承的反思。笔者认为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新教学理论框架时,可以采取洋为今用的模式,创新教学的理论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突出“多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取向,使受教育者具有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素质,掌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本领,成为创新型人才。

4.1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联系

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在新观念指导下采取具体的教育创新步骤和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可见教育创新是创新教育实现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4.2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区别

首先,活动客体不同:创新教育的客体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的活动;教育创新的客体是教育本身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相适宜的教育服务、环境支持和条件保证,它所要解决当下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和方法问题。

其次,内容不同:创新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而教育创新的内容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手段的创新、教育环境的创新、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教育机制的创新。教学创新是教师在大框架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环节的方法和形式,是实现创新教学的基础步骤,是人才培养的最基础的重要环节。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确立教师教学主体地位:美国学者布鲁贝克认为,教学自由是那些在掌握高深学问的技术方面受过训练的人的特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只有尊重教师,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其次,赋予教师选择权:尽管大学都有教学计划!也有指定的教科书,学生要根据教师指定的参考书或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再次,要确立學生学习主体地位:把教学变成“双主体”间的对话。教学是以课程为文本的师生主体间的对话,是以课程为文本的文化传承,以课程为文本的意义创造,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创新活动;大学教学需要的是洋溢着人性光辉的自由和关爱。要依据不同类型的群体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教学评价应突出教学结果的展示。

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说:“教学和诗一样,都充满了想象,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充满了章法,充满了和谐也充满了挑战”,这就是创新教学。其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1)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创新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协同发展。创新教育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四个子系统:创新动力系统、创新认知系统、创新个性系统,创新行为系统。

创新动力系统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是驱动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包括创新意识、创新需要、创新动机等。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以创新为荣、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和创新精神,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钻研精神。

(2)创新认知系统涉及感知、记忆、思维等,其中创新思维是其核心。创新过程就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创新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有效利用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事物的智力活动。

(3)创新个性系统就是创新人格,是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受到个性特征的制约。“创新能力”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认知训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与认知有关的个性特征。

(4)创新行为系统是由创新活动各种外在行为和技能等组成的,创新技能是关键因素,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技能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等,创新技能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

4.3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论与教学创新

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对大学教学理论研究,近四十年,大学教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就应用型教学创新即本质创新、教学规律创新、教学原则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学设计创新、课外活动创新、创新教学理论、研究较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论、教学创新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仍会为人们所关注,注重学生独立主体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唤醒、开发和培育,满足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理论框架和创新教育机制的形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

笔者认为专业型的教学理论研究,应基于行业需求的背景下构建,可以采取洋为今用的模式,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使受教育者具有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素质,在掌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本领的同时,突出“多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取向。我们应当将集体型教育文化与个体型教育文化结合成一体,把社会教学的共性发展与个人本位结合起来;把东方教学注重知识传承与西方教学注重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东方教学强调求实的作风与西方教学追求浪漫的风格结合起来,把东方教育的“学多悟少”形态与西方教育“学少悟多”形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了兴趣与自信。这一创新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对转变教育思想、理解创新教育本质、专业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学实践、发展创新教学学科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专业型教学创新实施的建议

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学理念应与时俱进,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个人的知识是与从事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不断的更新原有的知识,关注社会的需求,其教学的方法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才能不断地创新。要改变单纯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应树立当代教师形象,即“理论+实践”行业性的专家型教师的形象。

其次,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单纯的智力发展,树立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不是理论化的或只讲形式美的教师爷,而是理论应用与实践性的专家。教学理论要在实践中完善,教学创新要在行业中拓展。

再次,在教学中要建立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学生日常中网络获得的专业知识不亚于教师获得 知识的渠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是拥有师生平等关系的基础。要以“学生全面、充分和自由个性”为本位,拓宽本课程的专业适用口径,提高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生活的应变能力,要不脱离实际。

最后,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专业型的教学创新不是一两门专业性单元必修课完成的,而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结构、教学环境等,综合条件的匹配。这些取决于办学的理念。教育产业是为未来负责的,需要具有强烈教育动机和为教育事业奉献责任感;树立科学创新教育观,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再学习的能力,并有较高的创新教育艺术修养的成员组建。

为此,必须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考核方法,应把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列入学习成绩,把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由个人创建的知识列入学习成绩。改革形式化的考试,增加综合性、分析性、理解性、创新性的知识,这样教学创新才能运行和完善。

上述是笔者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创新实践性的认知和研究,其目的是能集更多专业性的同僚参与探索,共同携手为专业构建新一轮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创新模式做有价值的铺垫。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视觉传达设计应用型理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数字化境遇中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探索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