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应用模式(五)
2019-10-21冯越冯萌鸽王珏
冯越 冯萌鸽 王珏
什么是“输出式学习”
所谓“输入”或者“输出”,其参照对象是学习者的大脑。当外界信息向学习者大脑的方向流入(如听教师的讲授或自主看书等),即为“输入式学习方式”;而当信息从学习者的大脑中提取,并明确表达出来(如学生提问、讨论、当“小老师”等),即为“输出式学习方式”。
目前,“输入式学习”的作用广为人知,但“输出式学习”对学习的巨大作用却没有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通过实验得出了著名的“学习金字塔”,该实验揭示了在各种学习方式中,两周后人们脑中的信息留存率,如图1中数据所示。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金字塔上半部分所示的4种学习方式(听讲、阅读、视听、示范/演示),均为输入式学习方式,下半部分所示的3种学习方式(讨论、做中学、教给他人/马上应用),均为输出式学习方式。而所有输出式学习方式的信息留存率,均大大高于输入式学习方式。由此可見,想实现高效学习,仅仅“高效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力开展“高效输出”。
反观传统教学,在信息“输入”阶段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而在信息“输出”阶段则是以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为主。因此,要想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可以通过引入微课来提高信息“输入”阶段的教学效率,更为关键的环节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大力促使学习者开展有效的“输出式学习”活动。
下面,笔者将分两方面讨论微课与输出式学习如何互相配合,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
翻转课堂与“输出式学习”
可以将上文所述,简化为如下公式:“学习过程一输入式学习阶段+输出式学习阶段”。这与翻转课堂的现行理论架构“学习过程一知识传授过程+知识内化过程”有所不同。将两套理论框架进行对比,“知识传授”过程基本等同于“输入式学习”过程,但“知识内化”过程和“输出式学习”过程的内涵和外延则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因为“知识内化”是指学习者根据个人的理解开展知识建构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学习者始终在开展着,即使是在知识传授环节,学习者同样也在试图内化知识。因而“知识内化”与“知识传授”并不能成为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而且,就教学实践来说,教师如何开展“知识传授”活动是非常清晰的,但在课堂中如何开展“知识内化”活动则显得语义含混,造成一线教学工作者理解不清,难以落地。因此,笔者建议将翻转课堂的理论框架调整为“翻转课堂=课前输入式学习+课中输出式学习”。
在新的理论框架中,一方面,由于在“课前输入式学习”阶段引入了微课,在媒体化的知识表达手段、个性化的学习步调、灵活的学习时间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有效承载“高效输入”的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输出式学习”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学习方式,而且输出式学习活动必须要有同伴的参与,因此在课堂开展“输出式学习活动”既有必要,也更高效,有助于“高效输出”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制作精良的微课,设计合理的自学任务单,更要改变课堂教学设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并组织好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的输出式学习活动。
例如,笔者在小学“案例教育”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就设计了丰富的“输出式学习”活动,如积分竞赛、知识对抗、情境剧、小主讲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内化。
积分竞赛:
笔者在课堂中采用积分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并按积分的多少划分等级(国王级、元帅级、将军级、先锋级等),孩子们为了得到积分和等级称号,就会主动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另外,在积分竞赛环节里,会设置与重难点相关的题目,检查学生的掌握睛况,并通过集体讨论、多名学生发言的方式各抒己见。
知识对抗:
笔者事先将班级分为两个大组,两个大组之间可以开展“知识对抗”活动。
具体环节为,课前学习任务单中布置“根据本课内容自己准备几个问题,课上相互提问”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在出题时遵循三个原则:①问题必须是微课和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且是其他同学没有提问过的;②有一定难度,属于本课知识拓展的问题;③提出问题者要准备好答案。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提问题、踊跃回答问题,将对抗规则设置为凡是提问和回答的同学都加分。如果某一大组没有发问,或无法回答对方大组的问题,则要扣分。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情景剧:
在笔者的课堂中,情景剧是一个常规的输出式学习活动,其作用是对重难点的再一次巩固。笔者会将本课的重难点内容设计出一个材料,让学生自行去设计剧本并表演。情景剧能够让学生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提升知识的意义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劳动安全”一课的“课前学习任务单”中,笔者布置了如下任务:根据本课内容自编自演一段情景剧,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一件劳动工具,通过表演介绍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如何保证劳动安全。学生们对这样的任务非常感兴趣。在课前,整个小组通力合作,精心编写副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节目;在课上,他们非常积极踊跃地去展示自己。
表演后,笔者还会要求其他学生猜剧情,然后再请“导演”分享设计思路和说明道理,最后再由全体学生对该情景副进行评分。
小主讲: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采取了“小主讲”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自愿报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笔者要求:每次参与“小主讲”活动的都是两名学生。在课下,他们反复切磋,将各自准备的东西进行融合,特别是在语言上进行反复磨合。在“小主讲”活动环节,学生自己主持整个课堂活动,由他们参与整节课,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完全翻转。
●微课用于开展“输出式学习”
微课作为“输入式学习”的学习资源有很多教学实践,但微课用于“输出式学习”则比较少见。下面,以西安市第85中学冯越老师设计的“我是小老师”的输出式学习活动为例展开分享。在该活动中,课堂上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由“学生备课+学生讲课+同学互评”。
设计环节:
环节一:领取任务。学生被分成6人一组,每周都会有一个小组领取教师分配的与正在学的知识相关的历年高考真题,每人1~2题。
环节二:精心备课。为了能讲好课,每位要当“小老师”的学生都要用2~3天时间进行“备课”。帮助学生备好课,是学生能够讲好课的关键。
环节三:风采展示。化学课预备铃响后,主讲学生扮演教师开讲'时间把握在5~7分钟。同时,教师将学生讲课过程录制成视频并制作成微课。
环节四:微课学习。所有学生通过网络在线随时观看微课再学习,直至掌握。
环节五:评价反思。通过微课学习完成自评、同学及教师评价,所有组进行完后师生共同评出表现最佳小组。
微课制作:
学生讲课阶段,笔者使用手机对讲课过程进行录制,后期使用CamtasiaStudia 9.0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对学生口误或者口语化部分进行剪切处理,并将学生所讲试题的PPT页面合成到微课中,以便在讲题过程中能显示出对应的习题。对于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的知识点,笔者运用Gamtasia Studia9.0的放大聚焦功能显示,并放慢播放速度,保证观看效果。例如,2017年课标I卷第9题考查了有机物的结构及性质,讲课的学生为了能够直观展示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他在课前就组装了球棍模型(如图2),学习效果非常好。随后笔者在制作微课时对模型展示部分制作了特写与音效文字提醒,也使微课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微课的应用:
两种途径让学生课后复习微课:对于本班学生,可以把微课及配套习题分享到家长QQ群文件,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学习;对于其他班级、学校的学生,则可将微视频上传优酷网,将二维码分享给其他学生学习。
另外,笔者设计了“小老师活动”課后反思表(如下页图3)。表格正面是学生讲课的题目,表格背面是由试题难易程度、建议完成时间、详解视频二维码、主讲自评、同学评价、教师点评等几个要素构成的试题分析表。首先由主讲学生完成课后评价表中的“自评”,再由主讲学生将评价表和微课视频二维码一同发给校内外同年级其他学生,其他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后进行“同学评价”,教师最后完成“教师评价”,反馈给主讲学生。
“我是小老师”输出式学习活动在最近两届高中学生中开展,近一百名学生参与讲题,分享习题150道。学生们普遍反映,参与此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知识的深度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增进合作交流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具体教学效果如下:
①输出式学习效果好。主讲学生在“备课”环节,由于其所讲解的过程必须要能被他人所理解,因此他们就需要先把自己脑中对知识点和题型的认知理清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简洁、清晰、易懂。这就必然会促进学生主动对脑内的知识进行深度而有效的加工。这正是“输出式学习”为什么高效的内在机理。
②互动学习参与度高。在“我是小老师”活动中,除了主讲者会精心“备课”,力争讲到完美,听讲的学生也因同龄人讲课产生了好奇与兴趣,并为争取成为下一个讲题“老师”而观摩学习、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而后每一节的微视频又可以让学生反复学习,使得每位学生既扮演老师,又扮演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相互结合,达到学习目的。
③微课应用个性化强。给学生精选的习题都是结合教学实际的高考真题,既把握了教材重难点,又明确了考试方向。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揣摩知识,了解知识逻辑,触类旁通,使学科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和应用。
④教师的理念与能力得以提高。输出式学习活动看起来简单易行,实际上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实施活动的教师既要有改革创新的思想、热情和勇气,又要有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能力。而在开展此项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方法自然也就得到大幅提升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