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改进:基于数据的精准教研的路径与实践
2019-10-21胡晓红凌伟
胡晓红 凌伟
秉承“篤行日新”的校训,聚焦教育信息的发展,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自2012年独立办学以来,在教育教学理念、技术、体制等建设层面不断地完善、创新和发展。在“互联网+”地大数据时代,数据给教育注入了新的能量。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育大数据已经作为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研活动的各个层面,使学校教研活动有依据,有方向,更精准,更实效,成为促进学校教学变革的核心力量,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现实呼唤:精准教研的缘起
大数据时代,以行政主导、形态固化、任务驱动为主导的传统校本教研形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更多执行的是“规定性动作”:①保证时间、地点和人员三到位;②明确一个主题;③根据主题展开交流并记录。但教研的主题无法真正聚焦到教学的真实疑难问题上,教师思维同质化严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仅仅依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无法真正探寻到各学科规律的深度和广度,教研缺乏实效性。所以学校迫切需要学科教研活动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实证”,从基于“主观臆断”走向“精准诊断”。
大数据的应用,为教研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理论上基于作业和考试进行学习过程动态化数据采集和大数据智能分析,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数据决策支持,制订学生自适应学习资料及学习路径,实现大数据教学管理及数据智能驱动的精准教学。可事实是,绝大多数教师在面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及大数据智能分析后得出的众多表格时,并不擅长对数据进行有效提取并形成结论为教学服务,数据还是数据,表格还是表格。如何让可视化的数据会说话,使数据真正赋能教学?基于数据的精准教研成为引导教师开展研究的主阵地。
科学使用数据:精准教研的目标
有了数据,如何分析,如何诊断,如何提炼,对每一个教师来讲都是全新的课题。现如今,绝大部分学校对大数据的认识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才刚刚开始。如何做好“找数据”“用数据”“分析数据”的基本功?如何引导教师将大数据应用于教研、反馈于教育?学校以培养教师的学科数据意识为切入点,来提升教师个人教研能力。
1.精准定位学生知识短板,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经常利用周练、单元测试、模拟考试等手段,检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水平,了解教与学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学生的考试只是前奏,关键在于考试后的数据分析。大数据所反应的数据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整合性和透明性,不同层次和班级的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分析整个年级各个班级的成绩结果,比较年级内各班小题的均分差异,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差异,从而精准、快速地找到前一阶段学生的知识缺陷,再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反思自己前期教学中的不足,制订后期的弥补方案。通过这样的数据研读,教师的基于数据的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明确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提高备课有效性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和精准定位学习者学习活动开始前已有的认知基础,所以教师通过课前检测,采集相关数据,同时结合往届的分析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作全面的了解,明确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因此每位教师在备课时就能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能精准地针对学情设计相关习题和作业,大大提升了备课的有效性。
3.诊断学生薄弱知识点,提升施教布置作业的能力
怎样的作业才是有效的,才能让学生做有所得,这是教师因材施教应该思考的问题。平时作业中的题目信息和学生目标达成度之间一般都会存在距离,而这样的距离,通过教学大数据的分析,就能够得以充分挖掘。班级的高频错题、易错题,也正是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足的知识点所在。所以教师针对数据显示的年级高频错题、易错题进行有效分类,合理整合,及时研讨高频错题的原因,提炼错题中的知识点,进行错题重组。同时关注系统自动生成学生较薄弱的知识点或方法图表,了解学业困难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以此为基础,针对性地设计学生练习与测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关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变式训练,从而提高教师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提升教研有效性:精准教研的内容
基于学校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源于经验的教研越来越显示出其先天性的不足,教研转型,势在必行。为弥补经验之不足,倡导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新的教研标准就成为我们的基本方向。通过从传统经验教研转向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精准教研,为教师的常态教学减负,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增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提高学生真实的学习力。
1.分析数据:变“问题”为“主题”
以往集体教研活动时,教研主题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虽然学校以学期为单位统筹规划、制定教研组集体备课策略——要求开学前一周以整本书备课研讨为主,每单元教学前,要进行单元备课,平时围绕课型研究、分层作业设计、典型例题设让中考热点问题、教学反思视角等进行专题教学研讨等,但在实施过程中,碎片化、随意性还是比较严重,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时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设计针对师生需求的教研主题尤为重要,学校引导教师从孤立的、零散的数据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得出课程实施中的共性问题、倾向性问题、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将“问题”变成“主题”,使教师教研活动时有据可依,有话可说,促进了教师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聚焦,让教研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2.研读数据:变“个体教研”为“同伴成长”
理想的校本教研强调学校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情境脉络,有针对性地围绕自身问题开展研讨,在同伴合作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作业、练习、测试等手段收集数据,然后在个人数据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搭建互动交流、反思展示的平台: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让“静态”的数据“流动”起来,让“零碎”的数据“串联”起来,让数据与课标结合,让数据与经验碰撞,通过个体数据与集体数据及新老数据的对比,使得人人有话讲,讲话有实证。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毫无保留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达到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享知识、共享智慧的目的。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交流合作给予了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空间,通过交流对话不断拓展见解和视野,教师的多元教学理念和专业判断力获得相应的提升,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形成了“同伴成长”的新型研修文化。
3.深挖数据:变“经验教研”为“数据教研”
由老教师、骨干教师唱“主角”的经验教研活动由于缺乏实践的数据支撑,教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教师们的视野很难有效拓宽。这种形态的教研活动,聚合性、开放性、创新性与动态性都明显不足,形式化、低效化特征突出。而这种以数据说话的方法开展教研,就是要探索学校教研的客观规律,让教研有规可循、有据可查,全面提高学校教研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持续性,实现我校教研从“基于经验的教研”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研”的根本性转变。例如,备课组通过对准确率的分析制订的习题讲解方式为:准确率达到90%以上,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课后帮扶l对l的方式;准确率达到75%~90%之间的题目,我们可以采用学霸讲评的方式;准确率在50%~75%之间的,采用学生交流式讲评,教师引导;准确率在50%以下的,上课重点讲评,加强变式训练。因此备课组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诊断学情,理清主次,从而整合教学方案——哪里可以不讲、要讲什么、怎么讲,真正优化了课堂的“讲”。因此数据教研就是在教研中把教师的目光聚焦到解决课堂真实问题上,研讨活动不再凭经验主义,而是真正触及到了学科规律探寻的应有深度。
“三段+四步”:精准教研的操作流程
为了确保教研活动全员参与,构建良性合作竞争共成长文化,学校慎重分析各学科发展的现状,制订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的操作流程为:“集中+分散”“三段+四步”。教研活动分三段。
第一段:回顾反思及研讨
(1)第一步:个体反思(基于数据)。根据学生作业积累的数据回顾前期教学得失,重点关注数据显示得分较低的题型,自我分析这些题型涵盖的知识点,反思上课传授该知识的方法。同时关注得分较高的题型,总结经验,准备分享。
(2)第二步:同伴互助(数据分析)。教研组成员依次发言交流,提出各自前段时间教学疑虑(基于数据的判斷),分享教学的成功经验(基于数据的判断)。
(3)第三步:诊断问题(数据归因)。从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集体研讨学生掌握得比较薄弱的知识点。
(4)第四步:措施与行动(指导实践)。通过上面的集体研讨,针对上述知识点设计解决方案,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再次组卷等。
第二段:统一完善教案
备本周教学内容,具体分“四步”走:第一步主备陈述;第二步集体讨论;第三步个性教案;第四步反思成效。
第三段:分享及交流
在这种模式中强调了自我反思是前提,同伴互助是关键,再次反思是提升。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通过在校本教研中的对话、交流、协作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来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
夯实常规制度:精准教研的保障
《人民教育》在“教研转型”专题刊的发刊词中指出:“教研转型,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主动探索与实践;需要各级教研系统和教研人员更新观念,找准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教研内容、教研管理机制、教育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上发生改变,在传承中实现发展和创新。”所以学校秉着“精准教研制度化,教研形式主题化,教师参与全员化”的原则,让精准教研在务实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精准教研的贯彻实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保障:第一,通过定期的专家讲座、对话交流,获得及时的专业指导,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数据分析能力。第二,重视对骨干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的培训和指导,通过专家报告、名师工作室活动、实践考察和情境参与、专题论坛与经验分享等形式,使他们尽陕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引领能力。第三,重视主题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升为教研主题,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通过主题方式来组织教师参与重点问题的研究,使教研成为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提高性的学习。第四,学校统筹协调,形成有问题必交流的氛围,建立同伴互助、知识共享的机制。
在从经验教研到基于数据的精准教研转型过程中,学校无论是从教研的形式还是从教研的内容,都为教师提供了让思维自由碰撞的平台,直接唤起教师教研的内在需求,教师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精准教研时提供的研讨所需要的数据支持与技术便利,使教师教研的多元合作与深度拓展得到了足够的凝聚与吸引。学校形成了一种用真实的数据说真话、用真实的数据说有用的话、用真实的数据交流心得的氛围,使过去的学科组、备课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让教师在“真”交流中得以成长。
结束语
校本教研是引导教师开展研究的主阵地,是保证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在从经验教研转向基于数据的精准教研之路上,学校—直在探索着如下问题:在大数据的诊断下,学校如何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准定位,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精准分析、及时调整;如何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诊断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把学生的重复性学习变成针对性学习,将“教为主体”变为“学为主体”,从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色、多元智能,重构学习新生态;如何结合大数据精准了解学情,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和“精准扶贫”等等。教育大数据通过采集校园小数据、沉淀教育大数据,推动教学深度变革,解放教育生产力。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数据,我们—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