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外语类院校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2019-10-21杨子江
杨子江
摘要:近年来外语类院校的毕业生逐年增加,虽然随着国家相关就业政策进一步改革,大学生就业状况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导致外语类院校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承受了过多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这种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在外语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对当下的使用现状进行总结,最后针对反映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希望能引发相关讨论,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 外语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23-02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和求职问题是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在当前相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的自我认知不足、就业选择困难、人生规划迷茫、缺乏自信导致心理亚健康等问题突显,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规划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思政教育关注的重点。
一、二者的相容性
1.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的任何一个发展时期,人才都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力和发展推动者。就当代来说,大学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两方面,个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解压能力、对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以及良好的职业观等都是衡量个人能力的关键因素,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培养的有效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了思想保障
从社会地位来说,大学生有着相对较高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推动者。从所处人生阶段来看,大学生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我们常将大学比喻成一个小型的社会,所以大学生可以看作一个初级的社会人。一方面,他们有着学生的稚嫩和热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掌握的知识为这个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毕业后就要步入社会,将要或者已经在接受这个社会的洗礼。因此,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就目前来说,就业形势日渐严峻,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结合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避免大学生因为思想问题而浪费自己所学,抱憾于社会。
3.是当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教育的发展实际来说,学校已经不能仅仅以教授知识为唯一目标,高等教育应该更多的肩负起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引领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人类综合素质甚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领导方针,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二、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就业形势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对就业指导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
1.取得的成绩
首先,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识在不断加深,有利于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外语类院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比如:定期举办各类型就业、创业讲座、模拟招聘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从单一的提供就业信息的形式逐渐较变为就业能力评估、方法指导、政策咨询、心理疏导等的全方位覆盖。其次,就业指导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不断完善。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结合现实问题,比如通过匿名问卷的形式探究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常见问题等,以此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同时,创新课堂形式,将课程讲授与实践互动相结合,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效果逐渐显现,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渗透,逐步缓解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产生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使学生对自身能力有了准确的认知,形成了正确的择业观,提升了就业能力。
2.反映出的问题
在国家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已逐步显现,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其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与社会实际关联度不高。从外语类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来看,存在学生就业难和单位招人难“两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在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更多的注重形式而缺乏与实际的关联,没有对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进行系统分析,造成学生能力和就业单位实际需求能力不匹配,学生知识水平高,但并没有特长。尤其是外语类高校学生具备外语语言优势,缺乏对行业的认知,技能也不熟练。此外,学校在就业指导的内容教授上,更多的偏重于理论方面,将时间花费在对当下就业形势的分析或者面试技巧的提高上,而对于社会实践需要的素质培养较少;在教学形式上虽然有新的方式出现,但达不到课时要求和普遍性需求,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思政教育者专业局限性。思政教育者观念存在局限导致就业指导信息滞后、专业水平较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就业指导中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是高校辅导员或者就业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是由其他代课老师兼职担任。这些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员需要进一步培训和进修。此外,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和特长,但从事就业指导的思政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课程教师,无法在专业职业化发展上为学生提供建议和意见。再加上部分人员由于工作性质,事务性工作大于教学工作,对于教学缺乏足够重视,任务性大于使命性,导致教学和指导效果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