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导、插、缀”融入故事激活中职应用文课堂教学
2019-10-21何顺勇
【摘 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实际,论述紧扣教学内容及目标任务,采取“选、导、插、缀”的方法,即课前选故事、课首导故事、课中插故事、课尾缀故事,通过融入故事,有效激活应用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增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书育人。
【关键词】中职应用文 选 导 插 缀 故事 激活教学
【中圖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B-0138-02
中职学校设置有应用文课程或应用文写作课程。传统的应用文教学,一般先讲授概念、作用、特点、格式写法、注意事项,结合案例予以分析,然后布置学生写作并进行纠正指导;有的教师以案例或者问题导入,再完成上述教学流程;有的教师先布置学生练习,再进行上述流程;有的教师比较创新,辅以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总体来看,应用文教学容易沉闷,缺乏活力。经过多年的应用文教学探索实践,笔者采取“选、导、插、缀”融入故事,有力激活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概括来说,就是紧扣教学内容,做到课前选故事、课首导故事、课中插故事、课尾缀故事,通过课堂融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轻松活跃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提升教学质量。
一、备好“佐料”—— 课前选故事
高质量备课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应用文课程也是一样。备课要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方面下功夫,也要在备故事上做功课。应用文课程教学由于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强,课堂容易乏味,尤其需要融入故事来打破沉闷的氛围。这就要求在备课时选好故事、备好“佐料”—— 手中有料,方可胸有成竹。储备故事要靠平时广泛的阅读积累和专门的收集整理,现在科技发达了,可以通过手机阅读进行文章收藏,也可以通过电脑查找资料建立“好故事”文件夹进行保存。平时阅读积累时,须求广泛、莫计庞杂,大的、小的、老的、新的、中国的、外国的……均可储备;专门收集时,则须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任务进行专题式搜寻,有针对性地寻选“佐料”,用心分析教学内容,对应到具体的应用文文种,上课时方可加以“调味”,激发学生兴趣,加强教学互动,营造活泼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另外,储备故事时,也不能局限于用来口述的,还可以收集一些音频、视频故事,上课时通过课件进行播放,增强直观效果。例如,可以剪辑一些《康熙王朝》《一代名相陈廷敬》《包青天》等电视剧中皇帝下诏书(类似于“公告”“命令”)、大臣上奏本(类似于“请示”“报告”“举报信”等)、“包青天”破案宣判(“判决书”)等情节生动的故事片段,在讲述应用文有关章节时播放,必定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了解应用文起源及沿革,理解应用文概念、作用、特点等,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
二、预热课堂—— 课首导故事
课前备好的“佐料”,其价值在于应用。首先,要用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导入、预热课堂是成功激活课堂的一半。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问题导入法、情感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案例导入法等,这里重点讲述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不单是为了博取学生一笑,必须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这是首要原则。
比如,在物流专业班级教学“总结”这个文种时,可以改编讲述战国时期“物流仓储管理员”李斯的故事:一天李斯上厕所,看到在此安身的老鼠瘦小干枯、毛色灰暗、目光无神、又脏又臭,想起自己管理的粮仓中的老鼠个个脑满肠肥、毛皮油亮、目光炯炯、逍遥自在,似乎有所触动,隐约有点感伤。于是他静下心来,对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他忽然悟道:“人生如鼠啊!不是在仓就是在厕!”不禁长叹一声,第二天便离开了小城,去投奔儒学大家荀况,最后终于成了秦始皇的丞相。人的一生不就像老鼠吗?善于总结过去的人,能够由厕入仓;不善于总结的人,也有可能由仓入厕。
这个故事,可以引出“总结”的概念并很好地说明其某些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导入,比起简单的列举现实中的“总结”这个文种的案例,不仅更有吸引力,而且通俗易懂又更有深度,容易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趁着这股“鲜味”,自然就能引领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去品尝课程内容这道“主食”了。
除了教师自己讲述,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故事。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大胆创新,组织学生创作录制短故事视频。笔者尝试过组织学生课前录制了一段在校园里丢钱包、拾钱包的视频,用于导入“寻物启事”“失物招领”章节的教学,教学效果佳。
三、激活课堂—— 课中插故事
导入新课后,回避不了讲析具体应用文文种的概念、作用、特点和格式写法等内容,即使结合案例来讲,也往往会枯燥沉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讲课过程中,教师如果时不时再拿出一点“佐料”调调味,就能把课堂激活,增进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悦氛围,还可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讲到“规章制度”的作用时,可以通过融入经典管理故事来挖掘更为深层次的作用。
比如,可以讲《七个和尚分粥的故事》:山上寺庙里有七个和尚,每天分食一桶粥。开始,由一个小和尚负责分粥,除了小和尚能吃饱,其他人总是要饿肚子。接着,大家轮流负责分粥,每天轮一个,一周下来每人只有自己分粥那天是饱的,其余六天都饿肚子。于是,推选一个公认道德高尚的长者来分粥,开始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就出现讨好长者能吃饱、不讨好的吃不饱的情况,使整个团体乌烟瘴气。后来,他们决定分别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和四人的监督委员会,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和分粥委员会总是互相争吵不休,等分完粥时早就凉了。最后,他们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再拿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碗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从此和尚们都能均等地吃上热粥了。
穿插的这个分粥的故事,就能充分说明“规章制度”的多样性和重要性,触及管理与人性的深层次问题,能让学生明白“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的深刻道理。这样穿插故事教学,不仅课堂活了,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甚至学会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不仅仅是把知识技能教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加以启迪,做到教书育人。
再如,讲解“演讲稿”文种时,笔者跳出课本教材中的按表达方式分类,将常用演讲稿按使用目的划分为四类:竞聘演讲类、竞赛演讲类、动员演讲类、商业演讲类,并且穿插播放网络上流传较广的故事性(及案例性)很強的演讲稿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类型演讲稿的特点和作用等,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深得学生喜爱,课堂活力焕发。
四、强化效用—— 课尾缀故事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乔构符吉(即乔吉,学梦符,元代散曲作家)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这里说的是写作方法,可适用于“演讲稿”“讲话稿”之类的应用文文种。“凤尾”是提倡文章结尾时要漂亮、留有回味。其实,这个比喻用在课堂教学上也很妙—— 课尾时点缀一个故事,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留下一些回味,岂不妙哉?
例如,讲析“条据”这节内容时,通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各类条据的格式写法都较为熟悉了。通过提问和检查课堂训练情况来看,基本都学会了“请假条”“收条”“借条”等的规范写作。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如果时间还够,教师不妨来点拓展教学,课尾时大胆假设一些问题,并且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强化学习效用。
比如,可以讲述“借条丢了怎么办?”的故事:一个商人向一个猎人借了 3000 元,并且写了借条。在还钱的期限快要到时,猎人突然发现借条丢了,焦急万分!因为丢了借条,商人是可以赖账的。猎人的爱人知道此事后,对他说:“先别急,你给商人写封信过去,要他到时候把向你借的 3500 元还给你。”猎人听了迷惑不解:“我丢了借条,要他还 3000 元都成问题,怎么还能向他要 3500 元呢?”尽管猎人没想通,但还是照办了。信寄出以后,他很快收到了回信,借钱的商人在信上写道:“我向你借的是 3000 元钱,不是 3500 元,我会按时归还给你。”于是,有商人亲笔回信为证,借条丢了的难题得以巧妙化解。
这样的课尾故事,点缀课堂,留有余味,可以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学会一种解决可能性问题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融入故事进行教学,目的是激活课堂,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强化知识层面、理论层面、思想层面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注重强化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实现把所学的应用文能够熟练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目标。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布置学生完成课堂或课外训练作业,用以加强实践性教学;布置的作业必须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比如学写学习计划、学习总结、社团工作通知、社团活动海报、校园新闻,或者跟学生一起制定(或修订)班规、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管理制度等,这样才接地气、易运用,切忌高大上、假大空的“仿真”训练。
总之,古今中外的故事是精彩无穷、用之不尽的,在中职应用文课程教学中尝试采取“选、导、插、缀”的方法,做到课前选故事、课首导故事、课中插故事、课尾缀故事,更好地激活应用文课堂,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何顺勇,广西灌阳人,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师。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