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在“有情”“无情”之间

2019-10-21

家庭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情缘有情多情

在中国文人和养生家的眼中,有情和无情一直是热门话题。文人诗词中“多情反被无情恼”“无情未必真丈夫”之类的诗句比比皆是。其中盛唐诗人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更是被人广泛传咏。毛泽东主席也唱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诗句。

假如说文人们偏于有情的话,养生家却偏于无情。用学术语言解释有情和无情,其实就是出世和入世。比如说许多中国文人,得意时就入世,处处多情;失意时就出世,要断绝一切情缘。就像《红楼梦》的贾宝玉,烈火烹油时是“多情公子”,“白茫茫一片大地”时就皈依佛门、断绝情缘了。

养生家之所以要无情,王文禄在《医先》中说的很清楚。人的心被形体产生的欲望所役使,只会耗散精气而无任何益处,所以人容易衰老。如果能忘记形体所带来的一切,就会忘记自己的形体、生年,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所以古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天道无情,所以苍苍不变;而人无情,形容须发也可以不变。

王文禄,字世廉,号沂阳生,明代中期海盐(今属浙江)人。他既是一个医生,又是一个藏书家。《医先》取义于“先未病而医之”,即现在所说的“治未病”。他反对将养德(儒家)与养生(修仙)割裂开来的偏见,并且将养生与治未病联系在一起,“不施饵剂砭针,同跻仁寿之域”。无情只是他提出的养生措施之一。类似的观点还可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认为要修成圣人(长寿),就要做到无情(忘记一切情感,最低也要做到不为情所动)。

话说回来,我们毕竟不是圣人,养生也不是修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所谓的“情”,无非是爱人子女、亲朋好友,以及周围与自己有关的人所发生的事情,引起了自己的七情变化。现代人谓之“夫妻之情”“儿女之情”等等。虽然情不可免,但人老了,见惯了生离死别、哀悲欢怒,远离了风花秋月、舞榭歌台,应当学会收敛自已的感情,不要为他人的际遇变化引起自己的情感波动,以至于被情感所伤。要多关注于自己,管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其实,“有情”与“无情”应当辨证看。常听老友讲:我把孩子养大,让独立成家,已经尽到了责任;虽然我不再为他们操心了,但自己吃好、睡好、身体好,不让他们操心,不让他们来伺候我,就是我给他们的最大关爱。倘若现在还为他们操心,累出病来,不是给他们添麻烦吗!

这正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卻有晴(情)”。养生,就在这“无情”与“有情”之间。

猜你喜欢

情缘有情多情
多情最是春风来
六十三载情缘 一个甲子辉煌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月下情缘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落红有情
我与人大结情缘
我与书的不解情缘
笔,是有情的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