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力抗栓泵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19-10-21李亚南

医疗装备 2019年19期
关键词:抗栓患肢置换术

李亚南

天津市宁河区医院骨科 (天津 301500)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静脉血液流动缓慢导致血液出现高凝状态,血液在下肢静脉淤积的病症,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中的一种,据统计其发生率高达70%,重度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甚至需要手术治疗[1]。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若不能及时得到恰当有效的处理,部分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肺栓塞,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2]。髋关节置换术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一种,术后患者身体活动受限,需进行功能锻炼,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但患者常因担忧手术关节脱位,害怕疼痛等而拒绝锻炼,仅接受药物治疗,若不能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具有一定风险,因此成功预防静脉血液淤积可能性较低[3]。压力抗栓泵具有提高血液流速的功效,可针对性解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本研究探讨压力抗栓泵护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于天津市宁河区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8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0~56岁,平均(49.56±4.12)岁。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39~59岁,平均(50.45±5.4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干预。皮下注射达肝素钠注射液(Vetter Pharma-Fertigung GmbH & Co.KG,批准文号20170039)5 000 U,每隔12 h 注射1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陕西金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2472)250 ml,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增减药物用量,1次/d。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裸关节内外翻、跖屈等必要肢体活动,次日医护人员按摩患者肱二头肌、腓肠肌及肱四头肌,每次持续2~3 min,2次/d,第3天延续之前的锻炼方法,由患者主动进行,每个动作10次为1组,运动间隔4 h。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干预基础上加用压力抗栓泵(广州奇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型号DVT-2600)护理,在麻醉效果消失后按照规定使用,2次/d,1 h/次。

两组均持续护理7 d。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术后3 d、术后7 d腓肠肌压痛及疼痛程度,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2)比较两组Homan征(直腿伸踝试验)阳性、Neuhof征(压迫腓肠试验)阳性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比较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3 d 术后7 d对照组 49 3.14±1.03 5.82±1.04 4.02±1.13观察组 49 3.21±1.04 3.56±1.22 2.57±1.04 t 0.335 9.862 6.609 P 0.739 0.000 0.000

2.2 两组Homan征、Neuhof征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比较

观察组Homan征、Neuhof征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oman征、Neuhof征以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比较[例(%)]

2.3 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住院费用(元)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9 27 127.05±655.70 10.10±2.20观察组 49 27 210.00±674.05 7.50±1.50 t 0.618 6.835 P 0.538 0.000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外科常见疾病,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有逐渐增长趋势,对于老年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更是一种足以威胁其生命安全的疾病,其后遗症包括患肢水肿、酸胀、淤积性皮炎、静脉曲张、静脉扩张、患肢肤色改变等,若未能得到恰当有效的防治,将严重影响患者患肢状态及日常生活[4]。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多因身体活动受限而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淤滞,损伤静脉瓣,进而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即药物和物理方法,药物预防主要采用改善血液淤滞的抗凝药物,需要医务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减药物用量,但可能会导致出血等并发症的出现;物理预防主要是通过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活动患肢,以促进血液流动,阻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故物理预防逐渐成为医学界的研究重点[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AS评分、Homan征、Neuhof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住院费用相当的情况下,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压力抗栓泵护理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康复进程。相关研究表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出现在术后3 d内,常规物理预防主要采用康复训练减少患肢组织粘连,提高肌肉群力量,进而促进下肢血液流动,加快患肢消肿,以达到阻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6]。但是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身体活动能力较差,基本的物理康复训练对患者来讲难度较大,且过早运动有可能造成患者关节脱位,导致患者配合康复锻炼的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增高。因此,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在于促进患肢血液流动,防止瓣膜被破坏。压力抗栓泵能够模拟患者身体的运动方式,气泵从远到近以不同压力进行加压减压,充气腿套对患肢进行圆周式挤压放松,可有效改善静脉血液淤积,避免血液淤积对静脉瓣造成损伤,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提高静脉回流速度,有效阻止静脉血液淤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活动受限的患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7]。

综上所述,压力抗栓泵护理对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显著,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抗栓患肢置换术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四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的观察及护理
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药物抗栓治疗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脑梗死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抗栓治疗的临床观察